百集大型系列報道
《行走長城》
第六十五篇
《這裡的長城全省最美! 》
明長城在河北境內綿延1200多公里,如果要問全省哪裡的明長城保存的最好?長城專家和愛好者大都會給您推薦淶源縣。淶源縣境內的長城超過了120公里,占到了全省的十分之一,而且基本保留了原貌。
記者和淶源縣文保所所長安志敏一邊聊天,一邊緩步登山,藍天白雲之下,山脊上的長城一點點的露出了全貌。牆體在夕陽的照射下,泛著金光,長城如同一條金色的巨龍蜿蜒到天邊,似乎要騰雲而起,直插雲霄,目力所及之處,敵樓遍布,氣勢磅礴。
浮圖峪長城全景
這裡是淶源浮圖峪長城,記者數了一下,一眼可以看到20多座敵樓。安志敏說,這在淶源還不是最多的,最多的是在烏龍溝長城,可以一眼看到37座敵樓。淶源縣明長城屬於內長城,從淶水金水口進入淶源縣境,到淶源的南馬莊出境,進入山西,基本呈東北、西南走勢,總長度是122.5公里,共有關城六座,分別是烏龍溝、浮圖峪、插箭嶺、寧靜安、白石口、獨山城,敵台269座。全長占到了全省明長城的十分之一。
浮圖峪長城
明隆慶四年,公元1570年,明朝政府與蒙古土默特部首領俺答汗達成協議,明朝封俺答為順義王,開放十一處邊境貿易口岸,這就是歷史上的隆慶和議。1573年,萬曆皇帝繼位,儘管明朝結束了與蒙古近二百年的敵對狀態,但為了以防萬一,在首輔張居正的堅持下,繼隆慶年間之後,繼續修建長城,淶源長城就修建於這時候,一直到萬曆十三年、公元1586年完成。
浮圖峪長城全景
河北省古建築保護研究所所長郭建永說,修建淶源長城是借鑑了土木堡之變的教訓,俘虜明英宗後,蒙古太師也先率領大軍從山西繞道,攻破紫荊關,然後北上威脅京師,才有了此後的北京保衛戰。淶源長城就是紫荊關防禦體系的一部分,它充分結合了淶源特殊的地形地貌,修築的敵台、城牆都非常牢固,在河北省乃至全國保存都是比較完整的,屬於內長城的代表性的地段,也是最精華的地段。
浮圖峪長城敵樓
淶源歷史悠久,兩漢置縣,古稱飛狐、廣昌,地處太行山北端,是太行山、恆山、燕山「三山交匯」處,除淶水之源外,境內還有拒馬源、易水源,可謂「三水同源」。淶源縣境內地形以山地為主,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七十多座,超過2000米的山峰就有5座,選擇在這裡修建長城,可謂獨具慧眼。淶源還是太行八陘中的「飛狐陘」和「蒲陰陘」交匯之處,地理位置更為險要,蒙古騎兵一旦從山西突破淶源長城,就有多種選擇,首先可以東去威脅紫荊關,也可以南下圍攻倒馬關,一旦突破這兩個關隘,向北可以直逼北京,向南可以進入廣袤的華北平原,大肆劫掠。
烏龍溝長城
扼兩陘之咽喉,通晉冀之交流,樹燕趙之屏障,這就是淶源長城。
淶源長城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牆體全部石砌,敵樓以條石為基,青磚壘砌。淶源縣的石灰石資源十分豐富,城磚均以石灰填縫,這也許是這裡長城保存比較完整的原因之一。淶源長城保存最完整的就是烏龍溝和浮圖峪段,以記者所攀登的浮圖峪長城為例,這段一共是29座敵台,成為遺址的只有兩座敵台,被雷擊或者是抗戰時被拆毀,其他的全部保存。
寧靜安長城、毀於抗戰時期
可以說,淶源長城歷經400多年的風霜雨雪,沒有經過人工修繕,基本保留了歷史的原貌。在淶源,長城之美絕不僅僅是雄奇壯觀,長城之美更在於因歷史、自然、人力三者巧合而保存下來的一磚一石;在淶源,長城似乎更像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呼吸之間透露出的是歷史的脈動。
記者 | 王智博、曹力通稿、高麗紅、保定台張岩、魏岳奇
編輯 | 李璐
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