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放手的父母,同樣不懂愛

2019-08-02     李點點

曾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中國爸爸為了讓自己13歲的兒子見見世面,就把他送到澳洲朋友瑪麗家去過暑假。

土豆番茄媽

當瑪麗在機場接到小男孩後,說了這樣一番話:

"你爸爸雖然托我照顧你,但我對照顧你的生活並不負有責任,因為我不欠你爸爸,他也不欠我,所以我們之間是平等的。

你13歲了,基本生活能力都有了,所以從明天起,你要自己按時起床、自己做早餐吃並把盤子和碗清洗乾淨,因為這些事情都不是我的責任。

洗衣房在那裡,你的衣服要自己去洗。

另外,這裡有一張城市地圖和公共汽車的時間表,你自己看好地方決定要去哪裡玩,我有時間可以帶你去,但若沒時間的話,你要弄清楚路線和車程,可以自己去玩。"

13歲的小男孩聽完之後有些詫異,因為在北京的家裡,他的一切生活都是爸爸媽媽全盤負責的。

土豆番茄媽

他從沒有想過自己要做什麼,也從沒考慮過父母幫他做的事情其實都應該由他來承擔,但這次澳洲之行,徹底改變了他。

一個月後,小男孩回到北京,家人驚訝地發現,這個孩子變了,變得什麼都會做:疊被子、洗碗筷、清掃屋子,對人也變得很有禮貌……

小男孩的爸爸驚奇地問瑪麗:"你施了什麼魔法?讓我兒子一個月之內就長大懂事了?"

土豆番茄媽

瑪麗說:"我什麼也沒做,只是讓他做自己的事,別總是麻煩別人罷了" 。

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這樣一個道理: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懂得合理的退出,適當的放手,給孩子空間和時間,這樣才能讓他們實現自我成長,變得越來越獨立。

這幾年,親子類綜藝節目挺火爆,比如《爸爸去哪兒》、《媽媽是超人》等等,通過這些節目,也讓我們了解到許多明星的帶娃日常。

其中胡可的育兒方式受到許多人的好評,在《媽媽是超人2》的一期節目中,當時胡可正在切菜,小魚兒在走過來的時候重重地摔了一跤,痛得哇哇大哭。

這種時候,許多父母應該是立馬過去連抱帶哄了吧,但胡可卻裝作沒看見,繼續干手裡的活。

小魚兒趴在地上哭了一會兒,發現沒人理他,於是停止了哭泣,自己爬了起來,又去玩了,就像什麼都沒發生。

胡可雖然也心疼孩子,但她明白,孩子磕磕碰碰是很正常的事情,摔倒再爬起來是人生的第一課,得讓孩子自己站起來,這樣才能越來越獨立。

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放手讓孩子去吃苦,去試錯,這才是理智的父母應該做的事情,萬事不包辦,不伸援手不是殘忍,而是一種克制的愛。

畢竟,溫室中的花朵是無法抵擋狂風暴雨的,父母的職責之一,就是讓"困難"不斷打磨孩子的韌性。

土豆番茄媽

正如知乎網友說的那樣:"孩子就像一顆小苗,應當生活在自然中,經歷一些風雨,家長可以當一把小傘,但決不可當一個溫室。"

在成長過程中,渴望獨立和自我完善本是孩子與生俱來的能力和渴求,父母如果過度插手,就極易打斷這個過程,不妨安心做個觀眾,讓孩子自己去解決。

義大利教育學家瑪麗亞·蒙特梭利曾說:"永遠不要去幫助一個孩子完成一個任務,當他覺得自己能夠勝任的時候。"

有次去朋友家玩,當時我們在客廳聊天,突然從她女兒的房間裡傳出"哐當"一聲響,是杯子砸地上的聲音。

我和朋友急忙過去探個究竟,原來是她女兒不小心把放在桌沿的熱水杯碰掉了,水灑了一地,瓷碴子也散在四處。

土豆番茄媽

正當我想上前幫忙收拾的時候,朋友把我攔住,說不用管,讓她女兒自己來就行。

只見那還不到五歲的小姑娘,先是利索地拿起掃帚把碎片清掃乾淨,然後又艱難地扛著比自己還高的拖把,將地面的水漬擦乾,雖然略顯笨拙,但也乾得有模有樣。

後來朋友和我說,她對女兒從來不會慣著,從小到大,只要有機會,就讓孩子多動手去做家務,孩子三歲時就已經學會洗自己的小短褲了。

土豆番茄媽

正是由於朋友的"不插手",讓她的女兒在小小年紀就學會了許多技能,而且興致也越來越高,還開始跟媽媽學做飯了,獨立能力非常的強。

這樣的孩子,無論日後學習成績怎麼樣,起碼可以把自己照顧得好好的,父母也不必過多的操心了。

而獨立能力強的孩子,一般都會比較有主見,對未來的目標也很清晰,也更容易成功。

土豆番茄媽

有位差點破壞孩子獨立性的母親,說過這樣一段經歷:

"我的孩子大約3歲時,就有了強烈的獨立意識,什麼事都要自己做,卻動作遲緩讓人發狂。

一次出門前,我強忍住不耐煩,讓他自己挑衣服穿衣服。

沒想到,孩子折騰完後,突然跑來親了我一下,成就感滿滿地說:"謝謝媽媽!"

土豆番茄媽

這聲意外的謝謝,讓我醒悟,比起我為他做些什麼,他更希望我不要去干涉他。而當父母習慣放手讓孩子大膽嘗試,他們的表現往往讓人驚嘆。"

孩子終有一天是要離開父母,獨自遠行的,不插手,讓孩子儘快獨立,是提前為孩子的成長插上了翅膀,能飛得更順,飛得更高。

而那些不懂放手的父母,他們真的不懂什麼是愛。

作者樊登曾分享過一個小故事:

他有個朋友,十分重視女兒獨自解決問題的能力,並進行了著重培養。

14歲時,女孩去美國留學,自己收拾行李,獨自飛行了27個小時。

土豆番茄媽

到達後,才知道美國不允許15歲以下的孩子單獨飛行,女孩被扣在機場。

女孩給爸媽打電話告知情況,她雖然隻身在異國他鄉,卻淡定地說,讓我試試自己解決。

女孩向警察展示了一系列文件,證明自己是來讀書的,解釋是因為不了解年齡限制,買了機票就一個人飛來。

後來,警察給她放行,機長也很欣賞她,邀請她到駕駛艙參觀,並與機組人員合影,一時傳為佳話。

心理學中有一個"手錶定律":當擁有兩塊以上的手錶時,並不能幫人更準確的判斷時間,反而會製造混亂,讓看錶的人失去對時間的判斷。"

土豆番茄媽

在孩子教育上也是這樣,父母強行介入,過多插手的話,就相當於多給了孩子一塊可以選擇的"表",這讓他們反而顯得無所適從。

而學會旁觀,讓孩子自己去處理問題,促使孩子更快的學會各種技能,可以獨當一面,能更好的適應這個世界。

土豆番茄媽

正如作家李月亮所說的那樣:"為人父母,最大的成就是培養出會與世界相處的孩子。"

畢竟"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嘛。

在我很小的時候,看過一個故事,說是一個村裡有兩個漁夫,一個捕魚技巧高超很厲害,另一個卻連平時吃飽肚子都難。

按理說,技巧高超的漁夫,可以把他兒子教的更厲害,整個村子的人都拭目以待。可是結果大家發現,吃不飽肚子的漁夫兒子後來居然趕超了,而厲害漁夫的兒子卻和普通的漁夫沒什麼大的差別。人們很不解,直到村長站出來告訴大家,大家才明白是真麼回事。

厲害漁夫因為自己對捕魚的天氣、水流條件、工具都了如指掌,他就事無巨細的教導自己的兒子,但是他的兒子因為有個超級老爸在,什麼事情都習慣了聽指揮,慢慢的反而失去了思考的動力。而不厲害的漁夫呢?自己尚且吃了上頓沒有下頓的,更別談去教兒子什麼了,但是他兒子通過自己摸索、觀察、學習,結果卻成長為新一代捕魚高手。

故事雖短,但是充分說明,父母該放手時且放手,適當時候的旁觀,興許就是孩子成長的最佳機會。

畢竟不經過摸爬滾打的孩子,只是生活在父母的庇護之下,永遠都不會真正的長大。

— END —

土豆番茄媽-最懂媽媽的傾聽者

專注養娃資訊、夫妻關係、婆媳相處、好物分享。是傾聽者,是朋友,是育兒道路上的同行者,是最懂媽媽們的人。

育兒路上有我,你不孤單!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aGq8oGwBvvf6VcSZEM9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