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 | 調研「入圈」推動幸福「出圈」

2023-11-08     宣講家網

原標題:時評 | 調研「入圈」推動幸福「出圈」

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是堅持密切聯繫群眾、科學決策的重要途徑。廣大黨員幹部要以主題教育為契機,大興調查研究之風,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培養與群眾換位思考的「共情共鳴」,真正做到情系百姓心貼心、服務群眾零距離,主動「入圈」調研,畫好美好生活「幸福圈」。

這是8月6日拍攝的位於重慶長江岸邊的九龍灘公園一景。新華社照片,重慶,2023年8月7日。新華社記者 唐奕 攝

「深度」入場,把群眾呼聲作為第一信號。深入實際調查研究,是我們黨的基本工作方法,也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離基層越近,離辦法也就越近;離群眾越近,做決策也就越實。調查研究是一種雙向交流,只有在思想上有共鳴,在精神上有共振,才能真正融入到調研對象的場境里。黨員幹部要走出辦公室,多走「地頭」、多坐「炕頭」,扔掉「望遠鏡」、拿起「放大鏡」,實事求是聽意見、察實情、看問題,尤其對群眾最盼、最急、最憂、最怨的問題更要主動調研,抓住不放,回應群眾的真正關切。要聚焦高質量發展堵點難點和基層群眾急難愁盼,從呼聲處「領題」、在關鍵處「破題」, 多渠道、全方位了解群眾訴求的根源,因人施策、對症下藥,一題接著一題答、一錘接著一錘敲,確保訴求及時處理、矛盾及時化解、服務及時提供。

「共情」交流,把群眾需求作為第一選擇。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做群眾工作,就要將心比心、換取真心。心繫群眾,就要落到為民造福上來,群眾想什麼,我們就幹什麼,把群眾需求作為幹事創業的第一選擇。有效的調查研究是在密切聯繫群眾的基礎上,多站在群眾的立場去思考,親身感受基層「人生百態」、「人情世故」、「風土人情」,增強做好群眾工作的責任感和主動性。群眾是最好的老師,積極聽取群眾的意見和建議,虛心接受群眾的批評和教誨,不斷改進工作方式方法,才能切實為人民群眾解決好問題,更好地為群眾服務。黨員幹部要用群眾喜聞樂見的語言和工作方式,開展各項工作,真正沉下力、沉下身、沉下心了解群眾的民生訴求,問需於民,確保最終選定的項目、推進的工作順應群眾期待、契合群眾意願、滿足群眾需求。

「多維」研判,把群眾滿意作為第一標準。堅持人民至上原則,把群眾觀點貫穿調查研究工作始終,深入挖掘群眾需要,真實反映群眾願望,著力解決群眾訴求,提升群眾滿意度,最大限度維護和增進人民福祉,是提高調查研究科學性與實效性的根本保障。黨員幹部要緊盯群眾的合理訴求,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操真心、真操心,推動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問題,不當甩手掌柜、不做二傳手,用心用情用力做好調查研究的「後半篇文章」。要以多維角度、多維對象、多維聲音相互補充和印證豐富調查內容,深入研究發現問題的根本原因,統籌分析手段,探索運用大數據等信息化手段、提高效率,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找到解決問題的路徑和方法,在調研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優化工作方法,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

空談誤國,實幹興邦。黨員幹部要繃緊謀事成事之弦,把調查研究作為「必修課」常修常煉,注重在深度、溫度、力度上下功夫,學會在調查研究中提高工作本領,不斷提高自己的「圈粉」能力。

作者單位:馬園園 陝西省榆林市榆陽區委辦公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a9178e6c98a7c94b322b2da77744ed8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