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給你安利一家店,但英文店名我念不來

2022-05-10     成都Big榜

原標題:想給你安利一家店,但英文店名我念不來

什麼時候覺得自己是九年義務教育漏網之魚,念店名的時候。

都不用去太古里不自量力,但凡是散步路過樓下的一個街區,晦澀難讀的英文招牌就會向你襲來,把你映襯成一個都市文盲。

辦公室樓下的望福街,每一次路過的左顧右盼都會覺得有壓力。

望福街只有一百五十米,但是卻支起了八個英文招牌,長的短的光怪陸離的紛繁複雜的,密度高到平均步行十八米就有一個。

打開地圖以為手誤切換成了英文導覽,高德怕我不認識,都幫忙加了一個emoji標籤。

建議同學不要跟家長同行,否則一路都要喊你讀出招牌名來。

第一批英文用戶相對比較體貼,選取一個簡單的英文詞彙,優選三五個字母進行拼湊,或者至少配上中文連在一起。

但越到後來門檻越來越高,一長串的英文在你眼前耀武揚威。

雖然說,都市麗人都是學歷落戶,但越來越多的詞彙量確實無能為力,不要說是路人沒文化,有時候連店員都不知道在哪打工。

偶爾嘗試讀一讀,但經不起別人反問一句,之後就氣短不敢出聲。

你打算擺爛打開手機查一查,結果對照英文招牌挨個打進手機都會錯位掉字,就是說不用去相親市場就能吃到沒文化的虧。

然後你也忍不住想問,現在的店不取英文是不是不給經營許可證。

沒有說英文不好,雖然周杰倫說華語是最牛的,但能不能友好一點,個別招牌一看就是專八水平,甚至自己大膽創造新詞。

給人的感覺就是,有個朋友在跟你冷戰,你不搭理他他也不想招呼你。

也能夠理解這種想法,潮流一點,夾雜自我的成分,新奇,但有時候單詞生僻到感覺是翻到了牛津詞典落灰最多的一頁。

有時候你努力查詢單詞,發現兌換成中文也不知道是賣什麼的。

身經百戰的@大毛毛 也有頭痛的時候,「剛看到一個charger」,查詢一下,「充電」,充電會是什麼店,「充電寶?」。

甚至有一種招牌,是英文也就罷了,字體小到非常不顯眼,開一個小門把招牌藏在門框上,可能想提醒你眼睛也不得行了。

或者把英文再拆分,做成藝術字體,彎曲跳躍托馬斯全旋跟你捉迷藏。

印象中以前的招牌都簡單樸實,字大好讀易懂,目的是讓人一目了然。

但現在越逛街越有一種無助感,小時候被英文折磨的感覺又回來了,以前進門是有消費門檻,現在又多加了一條文化門檻。

之前搬過一次家,邀請親戚@樂多 來遊玩,她第一句話是,「大城市就是不一樣,連店名都是看不懂的英文」。

然後晚上打開相冊準備發朋友圈,「竟不知一天都在哪裡消費的」。

我試圖安慰她,「也好,以後每一次去逛都當成人生若只如初見」。

如果有人問起@樂多 圖三是哪裡,她恐怕只能給一個大致的定位,或者用自己的方式定義,「門口有一個多大的魚缸」。

她的腦海里會把名字自動換成了色塊和裝潢,「這叫視覺定位」。

基本上都是這樣的,用自己的方式你畫我猜,「就是黑色那家店」,「我們早上吃包子旁邊」,「那個SV開頭的你找一下」。

@彭主任 有點慪氣,「我們寫了那麼多上新,你們一個都沒上心」。

自信的人像@puuuca 一般會勇敢冷靜地念出來,旁人就跟到她鸚鵡學舌,但大概過了十秒後,她又發出了另外一種讀法。

日積月累不管正確與否,民間自然會流傳一套自以為是的讀法。

就像之前有個段子說英文名走不進國人的心,意思是說英文名遲早會被打成中文,「丹尼爾就是蛋妞,田亮的女兒叫森碟」。

弟弟@JOCK 是腳克,坐我對面的同桌輸入法叫她@瑞貝卡 。

@門牙 之前跟先生一起咖啡,「我請你喝Arabica」,先生完全聽不懂,「就是那個百分號」,努力思索,「源野那開了一家」。

但是先生依然不曉得是哪家,美女一個語塞,「你只管喝」。

@門牙 正在遭遇的交流障礙,依然也發生在@puuuca 身上。

她丟來一張聊天記錄,關於安利一家花店,整個過程兩個人都氣急敗壞,對方覺得她在賣關子「哪嘛」,而她自己搜半天都找不到。

最後只好輸入一個關鍵詞「花店」挨到找,每耽誤一分鐘就會被罵裝什麼裝。

有一次室友@平 被同事叫出去喝酒,拉到大學路的一個店裡,「喝到上頭的時候,準備打車偷跑」,結果這家店叫啥來著。

一邊看著店名一邊又在焦慮萬一師傅問在哪,「我豈不是還得說英文」。

醉漢說英文多少有點毛病,所以他強行頂著醉意走到紅旗連鎖才安心的按下打車鍵,生怕師傅賞他兩句,「吐車上兩百」。

之前@彭主任 去上海遊玩,想打卡周杰倫的奶茶店,問題名字也是個英文。

找定位都找不到,在地圖上輸入周杰倫奶茶店也不顯示,「等我去翻翻周杰倫的ins」,過了一分鐘,「我去看MV算了」。

終於喝到了machi!machi!扭頭又叫成周杰倫的奶茶店。

所以就是說,記性不好又沒過專八的人做探店博主真的困難。

開場白咋個說,「今天帶大家來吃一家……」,曬乾了沉默,「菜單上的這款……」,繼續沉默,「裝潢設計是由……」。

標題乾脆叫就——《原諒我念不來名字,但這家真的很好吃》。

以前就覺得英文招牌多是咖啡店,現在一看小龍坎都是SHOO LONG KAN。

尤其是新店開業,感覺不用英文在氣勢上就會自損三千,烤肉店服裝店鮮花店麵包店米線店都要給自己設計一串英文。

英文的諧音梗,我在望平街里也見過一次,叫Holy you海里游。

現在還有一個搞笑的現象,流行把中文拆寫成拼音立起來,MAMAZAZA就是麻麻雜雜,BUDAKA就是不打卡。

@樂多 走到萬象城正在醞釀英文發音,「發現是DUOZOULU多走路」。

但是如果你看每一個商場的導航圖,依然會被鋪天蓋地的英文招牌砸來,「看了又沒完全看,知道店名又不知道在賣什麼」。

算了,一律按消費不起的國際大牌處理。

然而英文也只是個種子,韓語日語德語都接踵而至,「你念了很久的英文,突然有一天店員會告訴你,這個單詞其實是義大利語」。

本來就已經咖壓了,結果又被查學歷,孤勇者看了都要買站票走。

中文為了匹配其難度,也連夜刁鑽出一個二個三個生僻字。

其他的漢字認識,但是一到招牌在我眼裡就是爨灪麤彠龘靐齉爩蠿龘羃齏瀪,如果全部說對就給霸王餐吃的話可以淺試一下。

線下的生態已然如此,線上的生態也愈演愈烈——

之前想買一件短袖,也確實是訂閱了店鋪,但死活找不到,想起@彭主任 也瀏覽過打探兩句,「叫啥子me啊go的」。

以前覺得牛仔部落很土,現在看到潮流男裝都會讓人會心一笑。

潮人的盡頭是潮店,潮店的源頭是一個接一個的認不到的招牌。

大榜的好朋友@YOU成都 曾經寫過長篇《成都葉大爺竟能念對全城99%的咖啡店名》,語音教學的模式來帶著讀者認識店名,想說盡力平衡一下買賣雙方的矛盾。

現在看來根本無法填補這一個無底洞,好好讀書才真理。

或者貼心的商家可以主動點,重新做一個自我介紹,@成都Big榜 先來帶一個頭,請把Big換成大,所以你可以喊@大榜 。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a8ffe30cbe2cff2b42f36c90fb62f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