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麒麟9000晶片,首發台積電4nm工藝;
華為麒麟990晶片,首發台積電7nm+工藝;
華為麒麟980晶片,首發台積電7nm工藝;
……
羅列這些往事,並非只是為了感懷當年華為麒麟晶片帶給國內消費者的感動。
其實在這些往事背後,藏著一件美國人至今都沒有意識到的事:美國科技之所以能夠在近幾年突飛猛進,歸功於中國市場幫美國科技企業,承擔了大量的試錯成本。
忽視這一點,你就無法理解全球半導體產業面臨著什麼樣的風險,美國那些科技企業正面臨什麼樣的窘境。
歐洲市場飽和,印度市場潛力不足,近幾十年,美國是站在中國市場的肩膀上,實現高新技術發展。
在沒有「制裁」華為之前,華為與蘋果是台積電先進位程早期的唯二客戶,這就意味著華為、蘋果攜手分擔了台積電先進位程早期的良率提升、產能爬坡。
而在失去華為訂單之後,台積電規模效應減弱、新工藝疊代動力削弱等問題,都在近一年內開始顯現。
另外,還有一種不符合常識的情況開始出現:明明台積電3nm客戶寥寥,英偉達、高通、AMD都推遲了台積電3nm訂單,但是台積電卻並沒有給3nm代工降價,反而逆勢漲價!
需求減弱,卻反向漲價,這太奇怪了。
像是蘋果即將在今年發布的iPhone15,以及搭載M2 Max等晶片的Macbook筆記本電腦,根據爆料,這些新品的價格都將衝破天際:iPhone15 Pro Max的起步價格可能會突破10000元大關,頂配或超15000元。
凡此種種,都反映了全球半導體產業由於缺少了中國市場作為調節、樞紐,因產業不平衡而導致的漲價。
基於這些客觀現實,我們能夠得到一個基本結論:老美對華的相關「禁令」已使得全球供應鏈無法實現成本最優配置,帶來了成本上升和創新效率下降等多重負面影響。
以智慧型手機產例,近幾年,智慧型手機產業同質化愈發嚴重、創新乏善可陳,不能不讓人懷疑,這就是美國肆意妄為擾亂全球半導體產業鏈而導致的結果。
第二,美國人還沒有意識到:中國是全球科技創新的重要推動力量,美國自己亦是受益方之一。
另外,一個典型例子就是特斯拉。
在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建設之前,特斯拉一直被各種困難困擾,2018-2019年,特斯拉陷入嚴重的現金流危機;2017年11月,華爾街知名做空投資人吉姆·查諾斯表示:特斯拉符合所有做空條件,每一季度都要燒掉逾10億美元,盈利能力堪憂;面對巨大Model 3訂單,特斯拉在2017年7月份只生產了30台,馬斯克扛著睡袋,住在工廠盯產能的故事,就發生在那段時間。
據說當時,美國特斯拉工廠門口常年都有救護車停靠,時刻準備拉走累暈的工人。
但是這一切,都在特斯拉上海工廠建成投產之後得到改觀。
上海工廠的投產和Model 3在中國的成功銷售,為特斯拉帶來了大量現金流,對其財務狀況起到了重要支撐作用。其次,特斯拉上海工廠是特斯拉首次在海外自主建設工廠,建廠所積累的海外擴張經驗都是特斯拉的寶貴財富。
而且就在特斯拉上海工廠建造期間,馬斯克發現了能人朱曉彤,後者如今被稱為特斯拉的「關鍵先生」,被一些人稱為「特斯拉的庫克」。
特斯拉步入正軌之後,馬斯克得以解放,可以把更多精力投入SpaceX、購買推特、腦機接口、人工智慧等事業當中。
綜上所述,美國科技發展不僅依賴中國產業提供支持、中國市場提供利潤;其次還有大量中國人才在為美國科技企業服務。不管美國自己承不承認,美國近幾年的高科技之所以能夠領先全球,就是因為中國在過去以美國主導的全球供應鏈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這就好比,雖然國產手機依賴高通晶片、谷歌安卓,但高通晶片的份額增長、谷歌安卓生態的全球擴長也反向依賴中國手機品牌在全球市場攻城略地。
正如上文所說,蘋果、特斯拉、谷歌等美國科技企業的發展,離不開中國市場,後者既為其提供發展動力,也為其提供財富利潤。
然而,隨著近幾年美國掀起「新麥肯錫主義」,美國人忘了中國在國際供給鏈當中的重要性,美國就好像得了「被迫害妄想症」,時時刻刻都保持對我們的敵意。
在科技領域,美國的「被迫害妄想症」尤為嚴重。
焦慮會讓人變得不理性,近一兩年,美國為了強化自身在高新技術領域的全球領導力,加強自身對全球其他競爭對手的技術遏制力,美國開始向高新技術領域豪擲千金,加大投資。
然而,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並不能只靠高新技術產業來推動,美國這樣做,勢必會加重自身產業不平衡,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美國越來越嚴重的貧富差距。
根據2021年的一組數據,美國1.65億底層民眾,算上各種有形無形財產,人均凈資產不到10萬元人民幣,而美國前10%的富裕家庭,卻占有了69%的資產。
而且更重要的是,如今美國的貧富差距正在向美國的中堅力量中產階級蔓延,中產階級的財富縮水,正在加劇美國因為貧富差距而導致的不平等。
所有問題都擺在面前,可美國目前卻沒有處理問題的直接方法。
美國自己本就債台高築、貧富差距巨大,卻要不斷投入大資金研發高新技術,只為了保持所謂的「技術霸權」。
但老美卻自己頒布一堆「禁令」,使得美國企業無法通過中國市場平攤研發成本,導致美國高新技術的研發成本進一步太高,技術進展也變得非常緩慢。
所以這兩年,人們會看到一個反常現象:高通、英特爾、AMD等美國科技企業的研發投入都有顯著增加,但作為消費者,卻沒有感到實實在在的技術進步,「都在擠牙膏」是這幾年科技產業的生動寫照。
美國人自然也能意識到這個問題,由於自身產業結構局限,他必須尋找除中國外的第二個為自身發展提供動能的市場,所以近幾年,美國把目光投向印度,希望印度既可以取代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角色,同時也可以提供足夠的市場。
但是,印度受制於自身稅收、宗教、土地、語言、基礎設施等桎梏,發展製造業註定困難重重。連美國媒體自己都說:印度想要成為替代中國的「世界工廠」仍必須克服一些根深蒂固的問題。
前不久,「果鏈」公司緯創宣布「離開印度」的新聞,便佐證了這樣的道理。
千言萬語一句話,美國的經濟要想發展,解決自身的諸多問題,必須重新正視我們在全球供應鏈中的積極作用,珍惜與我們的合作關係。
而不被鼠目寸光的政客遮住雙眼,把自己引向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