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小行星撞地球,「中國版星鏈」官宣了

2022-04-25     第一軍情

原標題:防止小行星撞地球,「中國版星鏈」官宣了

防止小行星撞地球,「中國版星鏈」官宣了

文/君劍

在中國航天日到來之際,我們的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也迎來發射52周年紀念日。50多年了,中國的太空事業蓬勃發展,從早期的從零開始,到現在的目標星辰大海,每一個時期,我們都在創造著新的輝煌成績。

(「東方紅一號」)

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吳艷華最近確認,中國將開始研究太空小行星防禦機制,預計將建立新的近地小行星防禦系統,以防範來自太空中的小行星威脅。吳艷華表示,應爭取在「十四五」末期,或2025年~2026年左右,實現對小行星目標的近距離觀察、撞擊、變軌任務。中國將以自己的方式,為地球和平和人類安全環境做出貢獻。

這是「中國版星鏈」的正式官宣,也說明中國的太空技術發展已經達到了成熟先進的水平,下一步目標將是為世界和平提供保障。

(央視報道)

評論分析認為,「中國版星鏈」的發展,至少有5大實際意義。

第一是實現直接目的,即對小行星撞擊事件的有效防範。

小行星撞擊地球的威力是驚人的,而且可能性是存在的。時至今日,人類科學家在解釋數千萬年前恐龍生存環境改變的問題時,都還會考慮到小行星或者彗星撞擊地球所造成的結果。因此,小行星撞擊地球,是會產生巨大後果的,對於這種事情,只能是未雨綢繆。

而且近年來關於小行星接近地球的消息也很多,2月份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就警告稱,一個直徑大約150米的小行星,正在接近到地球附近500萬公里的區域,這是一次小行星靠近地球的現象。在2020年,曾有2020 FL2號小行星從距離地球14.4萬公里的外空區域飛過,這已經相當於是「貼臉飛行」了。另外,俄羅斯天文設備也曾發現直奔地球的太空天體,引發一場緊張。

美國從去年開始執行「雙小行星重定向測試」行動,目標就是要撞擊一個小行星「雙星系統」——1顆163米直徑的小行星成為1顆780米小行星的「衛星」。多年以來,美國一直都在研究擊中小行星的課題。

(小行星會威脅地球)

第二是可以從小行星獲得更多的太空資源。

日本一直重視對太空小行星的研究,在2003年日本就發射了「隼鳥號」探測器,並帶回了小行星上面的物資樣本。之後日本又發射「隼鳥2號」探測器,並成功抵達50多億公里外的小行星,用回收艙「寄回」了這顆代號「龍宮」的小行星樣本。

美國從2013年開始,就希望能夠在太空中「捕獲」一個小行星,但是美國的進展很拖拉,直到2020年,美國才從小行星上面獲得了樣本。

中國作為新的太空技術大國,目前也已經具備了在太空作業的技術基礎,因此展望未來,中國也將能夠實現與小行星的「近距離接觸」。

(資料圖)

第三是學術方面的研究,接觸小行星有助於我們了解宇宙的發展歷史。

太空研究與地球、與人類發展是息息相關的,科學家認為,來自深空的天體,能夠為人類研究宇宙發展、研究天體起源、研究人類學說提供必要的理論支撐。

而且,研究小行星等天體,也是人類對外空環境的探索。一方面,這有助於改善我們目前的生存環境,防止小行星撞擊地球事件的發生;另一方面,研究小行星,也能夠讓人類對自身的生存環境,以及對日後的太空拓展有更加深度的認知。

(小行星與地球)

第四是體現太空技術的發展。

建立近地小行星防禦系統,是需要有一定程度的技術積累的。這些年,中國太空探索技術不斷實現發展,並逐漸實現了建立太空空間站等一系列目標,這才為接下來進一步的太空活動奠定了技術基礎。

發展近地小行星防禦系統,實際上是一個技術提升的里程碑式目標。要實現這樣的目標,還需要更加長期的發展和技術積累,因此這實際上也是中國太空技術發展的一個過程。中國近地小行星防禦系統的正式建立,將能夠讓中國太空探索技術躍升到新的層面上。

(資料圖)

第五,「中國版星鏈」自身的意義。

美國現在已經在逐步確立新的太空衛星體系,其中比較典型的就是SpaceX的「星鏈」。「星鏈」是一個成系統的太空衛星群,SpaceX計劃向太空陸續發射數萬顆衛星,這些衛星群將在近地軌道構成一個密集的衛星網絡。

就「星鏈」本身的存在來看,這個體系會發揮多樣化的功能,比如它能夠提供全天候的衛星監控作用,能夠提供覆蓋全球的信號體系,甚至能夠給飛行中的飛機,乃至於是宇宙飛船和太空空間站提供穩定的導航、定位、指揮。

因此,建造類似於「星鏈」這樣的太空系統,是有多元化作用的,中國發展近地小行星防禦系統,當然不同於美國的「星鏈」,但是如果能夠構成一個完整的太空網絡,確實能夠體現更多的意義。

(「星鏈」)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發展「中國版星鏈」,是有多重實際意義的。中國國家航天局正式官宣了近地小行星防禦系統的發展計劃,說明中國已經為這一未來的太空工程做好了準備,有可能在本世紀30年代之前,中國就會在這一課題上實現一系列科研成果。

當然,建造近地小行星防禦系統,也只是階段性的目標。相信隨著我國太空探索技術的進一步成熟發展,未來我們還將會有更多的深空探索活動。要知道,在浩瀚的宇宙海洋中,就連銀河系也只是滄海一粟。時至今日,人類甚至都還沒有走出太陽系,因此,日後我們要做的工作,還有很多。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a769b7a124be3b00c86ac2183caa00c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