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心》:在感性和理性的無數次交鋒中,抵達藝術真實

2023-10-23     影視獨舌

原標題:《問心》:在感性和理性的無數次交鋒中,抵達藝術真實

2023年10月23日刊| 總第3397期

劇評寫作,高概念、類型化的劇目是容易切入的。光是概念拆解,就足以成為一篇評論的核心表達。再加上類型在先,對類型範式的呈現、戲仿和超越的高明與否,決定了劇的成色,也給了評論很大的解讀空間。

但正在央視八套黃金檔和騰訊視頻雙平台播出的《問心》,並不是高概念劇。雖然這個故事以醫院為背景,但越是看到後面就越覺得,不能把它放到醫療劇的框架里裁彎取直。

它是把醫院當社會系統的有機組成來拍,把醫生當七情六慾的普通人來拍,把醫療當老百姓生活的一部分來拍。

這是用辯證思維、身邊視角和家常邏輯切入醫療現實的創作法。可越是辯證的就越難調動情緒,越是身邊的就越難做出差異性,越是家常的就越難調配戲劇濃度。這是創作者的難題,也是評論者的煩惱。

《問心》的難得之處是在醫患倫理關係家常化的同時,堅守了「療愈」主旨和「信任是金」的金標準;在把醫生當做身邊人的時候,做到了「一體多面」和理想主義打底;在價值輸出時,堅持以澎湃情感做引線導向理性思辨。

如果一定要把《問心》叫做醫療劇,它也是一種進化中的醫療劇,一種根植中國當下民生圖景的醫療劇。它承襲了一些屢試不爽的類型表達技法,也努力調頻與涌動的現實共振。

《問心》看到這會兒,給我感受最深的是劇中無處不在的「回歸」。

醫院,會發生什麼?

以醫生為主角的戲,要在哪拍?

回看近幾年的醫療劇創作,會發現這個答案不一定是醫院,起碼不一定是正兒八經的三甲醫院。在這些劇里,醫生可能會在醫美診所糾結於金錢和醫德的天平,可以在救援現場不顧生死的衝鋒一線,當然也可能會花大量時間在「客廳、餐廳、咖啡廳」談戀愛……這些都算是醫療+的創新表達,都在類型疊加中探出了一些可能。

但生活不是類型,現實也不是疊加就能復原的。要想拍國民關心的醫療劇,就得直觀日日夜夜跟病患打交道的三甲醫院體系,就得拍明白綜合性醫院裡究竟在發生著什麼。

這也是《問心》的第一重回歸。

《問心》把故事主場景放在了東江醫院心臟中心。這是一個很有代表性的醫院,它是公立三甲,聚集了一群大拿主任和上升期的精英醫生。這又是一個沿海發達城市的公立三甲,周邊地區下級醫療機構處理不了的危重病情、疑難雜症,都會集中於此。

這又是一個有管理創新的公立三甲,它有一位魄力、能力和魅力兼具的崔院長,跨科室聯動的心臟中心全國沒幾家做成功,但在東江醫院她做成了。

沿海發達城市優質公立三甲醫院,是中國醫療系統核心中的核心。《問心》以此為背景,既為故事醞釀提供了足夠豐富的病例基本盤,又為主人公們的碰撞找到了心臟中心這個創新醫療平台,還為透視整個醫療系統的運作邏輯打開了窗口。

這裡,先集中說說《問心》中的病例呈現。

治療和照護是醫院每分每秒都在發生的事,保證這兩重功能的是包括門診、急診、會診、手術、重症監護、病房治療等在在內的一套複雜體系。《問心》以大大小小的病例為載體,踏踏實實地呈現了醫院的治療和照護這兩大基本功能,讓觀眾在隨著劇中患者病情心緒起伏的同時,也了解了三甲醫院的基本運作邏輯。

比如,劇集開篇的第一個病例,就詳細呈現了醫院的急診接診制度。

王大爺因為胸痛被送到東立醫院急診,接診的醫生周筱風(趙又廷 飾)勸王大爺做進一步檢查,但王大爺卻自認體健自行離開了醫院,由此導致了後續心梗病發的悲劇。對這樣有惡化風險的病例,急診醫生會有怎樣的處理機制?患者應該怎樣對待醫生下達的檢查醫囑?患者自行離開醫院後,醫生是否有責任進行「追蹤到底」?這些問題在此病例里都得到了很好的回答。

再比如,剛剛播出的兩個先心病病例,則在高難度的倫理探討的同時,還表現了心內、心外跨科室配合手術和疑難雜症的會診機制。

先心病患者彩雲病情複雜,在綜合考慮風險後,心臟中心為她制定了外科手術和內科介入同台的治療方案。林逸(金世佳 飾)和周筱風組成了「尖刀隊」在手術台上各司其職,配合默契,圓滿完成了這台手術。通過這個病例,《問心》展現了先進醫療理念和巧妙手術方案,如何能化腐朽為神奇。

同樣面臨先心病威脅的,還有護士長凌雲(王檸 飾)肚裡的胎兒。彩雲(趙語彤 飾)這台手術給了凌雲信心,她決定接受為胎兒宮內介入治療先心病。而醫院則為這個病例,跨院召集了包括心血管專家、胎兒醫學科專家在內的頂尖團隊,討論手術方案、模擬手術。最終,在夢之隊的通力合作下,這個探索性手術實施成功。

會診機制雖然不少老百姓也有所了解,但通過《問心》中的這個病例,我們能很具體地感受到會診的情感底色——大拿醫生群策群力、攻堅克難,攜手對抗病魔,這不僅是一種機制,也是一件很燃的事。

了解《問心》這部劇的觀眾都知道,劇組為了復原三甲醫院的真實感,在青島搭建了了一座8000平的醫院,各種高精尖醫療設備都嚴格按照實際醫療標準配置與採購。

主演們開機前全部到醫院實習了一個月,學習手術器械操作的手法甚至是縫合手法。事實上,醫院環境對他們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角色在劇中自然而然的「手消」細節和流暢的醫學術語使用中就能看出。

醫療劇注重專業性的不少,但在專業呈現上把細節做到極致的很少。在做到專業性的基礎上,又更深一步探入醫院運轉邏輯的更少。《問心》在這一層面的努力,讓故事更直接地嵌入了生活現實。

醫生,你在想什麼?

看《問心》的時候,常想起一本醫生兼科普作家王興的暢銷書,叫《醫生,你在想什麼》。那本書里介紹的是醫生診療的邏輯。在他看來,只有患者對醫生的診療邏輯充分了解,才不會出現類似「醫生一開檢查就是想騙我的錢」這樣的誤解。

《問心》里的不少案例,也實現了類似的知識性輸出。但實際上,除了醫學常識層面的起跑線拉平,想要患者與醫生共情,還有很多層面值得深挖。這不是科普書的任務,但醫療劇可以肩負起類似責任。

《問心》在塑造醫生時,就做到了「一體多面」和理想主義打底。它把醫生放在高強度、高難度的醫療實踐中寫,放在不乏矛盾的醫療系統中寫,放在很難兩全的家庭關係中寫,甚至讓醫生也躺在手術台上成為患者。通過這四個層面的交錯配合,《問心》塑造除了一群真實又具體,可信又可愛的醫生。

拍好醫生,這也是《問心》的第二重回歸。

在高強度、高難度的醫療實踐中,醫生是幫助患者對抗病魔的白衣騎士。但醫療實踐是複雜的,斷清病情、做好手術是一方面,取得患者的理解、信任和配合是另一方面。

《問心》中,心外科天才醫生林逸在這個問題上的成長弧光是最大的。一開始,他不屑於學習與難纏家屬溝通的技巧,也不願意在和同事的交往中留下中間地帶,他靠著一把手術刀走天下,自以為是「對事不對人」。

來到心臟中心後,他在方筱然(毛曉彤 飾)身上,看到了溝通的力量不僅可以換回病人的好臉色,還可能因信任的建立讓病人起死回生。在和周筱風配合中,他也更深刻地意識到醫療規則和指南對大多數患者的保護意義,以及內外科配合的必要性。

林逸的成長,不僅幫助塑造了一個鮮活的天才醫生,也為螢屏之外的醫患信任建立提供了感性力量。

在不乏矛盾的醫療系統,醫生則變身需要應對多方壓力的職場人。

身為醫生,看好病是他的本職。但想要晉升,就要在臨床醫療和醫學科研之間找平衡,在和權威和導師的關係上花功夫,要會幹也會說,要學會風險控制保護自己的職業生命。

當看好病和職業階梯攀爬之間發生衝突時,一個醫生該如何選擇?《問心》在周筱風的塑造中,重點呈現了這一矛盾。

周筱風是一個天資很高、嚴謹勤奮的青年醫生,他為向身為心內權威的母親證明自己的實力,一直對自己的職業發展要求很高。在臨床一線,他醫者仁心、任勞任怨。但當自己的導師同樣也是科室大主任白及(房子斌 飾),在職業晉升中以師徒情誼、科室榮譽、論文發表機會來暗示他時,他要如何抵抗誘惑?

目標過於明確、太急功近利是成為不了一個好醫生的。在底線被挑戰時,必須要挺身反抗,不管對方是導師還是權威。周筱風悟透這個道理,靠的是自己的摸索和母親方竹清(陳沖 飾)的點醒。

通過這條成長線,《問心》很難得地拍出了醫療的中間地帶——影響治療的還有很多模糊,甚至非醫學的因素。而醫生則要在醫術精湛之餘,秉持始終為患者著想的心態,與這些不確定因素對抗。

而作為家庭人和患者,醫生就是跟老百姓一樣的普通人。

在《醫生,你在想什麼》這本書里,作者王興提到了一種非常有意思的想像,叫做「醫學生綜合徵」,意思是醫學生在課堂或書本上學習某一種疾病時,時不時地會把剛學到有關於某種疾病的症狀往自己或他人身上套,從而得出患病的懷疑或結論。

如果換成一種更通俗的說法,大概就是所謂的「醫者不能自醫」。再進一步說,正因為醫生對醫學專業知識的掌握,反而可能導致在面對疾病時的過大心理壓力。

比如,有擴心病家族史的林逸,始終背負著巨大的心理壓力。「雖然知道遺傳有機率,但落到自己頭上就是100%。」帶著這樣的認知,他活得始終包在殼裡。同樣,身為主任醫生的趙瑜亮(陳璽旭 飾),在產檢時得知胎兒有先心病後後,深知治療代價的他,也逼迫著自己做理性選擇。

把醫生和患者的身份對調過來寫,也拍醫生躺在手術台上的情貌。這是《問心》巧妙的辯證表達,也是撬動觀眾共情的關鍵支點。

醫患之間,問到了什麼?

與教育一樣,醫療也是當下民生實踐的重大議題之一。

中國的醫療實踐有著鮮明的中國特色。具體到公立三甲醫院體系這個核心上來看,它在硬體設備、病例數上占據絕對優勢,但日均門診量過萬,也導致了人滿為患、一號難求、醫生過勞以及醫患矛盾等實際問題。

漫長的尋醫問藥的求診之路,對患者來說不乏痛苦;面對總是人頭攢動的就診大廳和走廊里總是加床的病房,過載的醫護人員也有著難言的無奈。

以醫院為背景的劇集,作為一種媒介文本,最大的社會價值便是能一定程度上,在醫患之間搭起橋樑、建立互信、增進理解。

在對社會價值的回歸表達上,《問心》做得很充沛。

在一個個病例演繹,一個個醫護塑造,一段段醫患關係刻繪中,我能深刻體會到《問心》這個劇名的另一層隱喻——問的是生老病死,得到的是從容之心。

這部劇中,有對觀眾的生死觀教育,有對醫學的有限性、模糊性的呈現;有對「信任是金,有的時候能起死回生」觀念的強調;還有對醫護群體理想主義精神的細描。這些價值輸是關乎生死大事的,它不是圈層表達而是真正的全民議題。

《問心》是檸萌影視首部探討醫療議題的現實題材創作,也是其繼「小」字系列三部曲深挖教育議題後的再出發。

從教育到醫療,檸萌影視發起了向現實題材難度高峰的又一次衝擊。在這次對醫療議題的打開中,檸萌選擇了原創的路徑,「回歸」現實的方向。不做醫療+,而是以療愈打底,透視真實的醫院、醫生和醫患關係。

《問心》這種帶有價值判斷的真實,反而讓醫療劇跳出了專業性的窠臼,進入到了全民向的軌道。這種現實題材的切入路徑,值得當下的劇集市場反覆咀嚼。

文/鐵皮小鼓

家人們,請給影視獨舌標星號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歷史消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a7614fd3c3f420b1a7e8f0a9bea5f5b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