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作!這篇河南大學研究生論文,兩年前就預測了大禮堂火災

2024-05-06     灼見

原標題:神作!這篇河南大學研究生論文,兩年前就預測了大禮堂火災

May.

6

灼見(ID:penetratingview)

大禮堂是河大建築群中建造時間最早,遺存時間最久,藝術價值最高的教育建築遺產。

今天分享一篇神作。

2022年6月,河南大學研究生翟羽佳完成了畢業論文。這篇名為《教育建築遺產的消防與可持續保護利用研究——以河南大學近代建築群為例》的論文明確指出,大禮堂作為觀演場地,自身存在的火災危險性較高。

該論文調研紮實、圖文並茂,將大禮堂在內的河南大學近代建築群保護現狀、火災隱患等一一列出,可謂大學生論文的典範!

我花了7.5元從知網上下載摘取部分精彩之處,與大家奇文共享:

論文指出,大禮堂舞台空間處舞美設施多,電氣線路複雜,舞檯布幕及觀眾廳部分座椅、地毯均非耐火性織物,可燃物分布面積較大,潛在火源多

此外,池座台階處和外廊走道均鋪設有化纖地毯,屬於易燃可燃物品,若不能及時得到消防救援,將極有可能快速參與火災的發生和發展,使火勢迅速波及至整個舞台和觀眾廳。

消防設施方面,現場所安裝消防設備僅適用於普通場景滅火,未有針對電氣火災的滅火技術支持,大廳出入口也未有明顯消防設施位置示意圖及逃生路線圖。

作者寫道,大禮堂觀眾廳外的走廊里每隔10米便放置有一個落地式滅火器箱,但部分區域的滅火器已達到報廢年限。在舞台兩側還裝有室內消防栓,但二層區域存在無法正常開啟消防栓箱門的現象。大禮堂裝有火災報警器、煙霧報警器和自動噴淋設施,但缺少電氣火災監控系統,且部分消防裝置、設備較為陳舊老化。(筆者註:論文提及的「現狀類表述」,為作者提交論文時即2022年6月之前的狀況,至於後續河南大學是否整改,系未知數)

由於大禮堂建設時間過早,建築結構較為固定,屋頂鋼架所能承載的荷載也有一定的限制性,因此一些需要安裝在屋架上和天花板中的現代消防設施無法得到有效布置,這些客觀條件都制約著大禮堂內防火技術的發展。

據現場調研觀察到,消防值班人員較少,且房間周邊擺放了較多雜物,占據部分公共空間,不利於值班人員在發生災情時快速做出反應。

此外對於消防重點區域的管理缺乏科學有效的行為準則和參考規範。作者還繪製了不少大禮堂疏散方向、消防設施圖,如下:

你以為這就完了?不,作者還實地調查了作為「國家文物保護建築」的大禮堂的保護現狀,並拍攝了圖片。

大禮堂燒毀了,論文里的這些歷史細節,成為珍貴的資料,或許為修復重建提供重要參考。如下:

作者通過對大禮堂在內的河南大學教育建築遺產的消防現狀進行實地調研,總結得出當前校園內建築遺產保護單位存在的消防安全問題和保護利用問題如下:

(1)火災荷載大。河大教育建築遺產群建造時間較早,受社會條件、技術發展等客觀因素的印象,建築材料耐火極限較低,耐火性能較弱,建築內部設計沒有較為科學的防火規範約束。例如,大禮堂的安全出口較少,屋頂鋼架所能承受的荷載也有限,且由於是國家級保護單位,不能在建築本身上做較大改動,

可實施的防火措施較為被動。因此,河大老校區中教育建築遺產的人群安全性大多靠疏散速度和逃生秩序決定。

(2)火災隱患多。河大教育建築遺產因其特殊的使用性質不便於通過「一刀切」的管理方式進行安全保護,需要保證河南大學校區內原有建築的各項功能可供學校師生日常使用,但其房間內不乏電腦、多媒體、空調等電器。電氣電線沿建築屋頂、牆體明線布置,部分走道區域內的電線相互交叉纏繞,管理混亂,部分齋房建築中配電箱存在積灰情況,應及時清理,避難因此出現較大的電氣火災隱患。

(3)疏散條件不足。齋房、六號樓建築面積較小,疏散走道和疏散樓梯較為窄小,加之需要放置教學物品,會影響人員通行效率;建築內的木製樓梯由於長時間的使用已有了較大的磨損,且樓梯間多為開敞式,無防煙設施,逃生安全等級較低,不利於人群的快速疏散;疏散出口數量較少,出口朝向單一,逃生環境無法得到保障;齋房建築群外部消防車道寬度較窄,無法滿足普通消防救援車輛的正常通行。

(4)自救能力弱。建築內雖利用部分房間設置了值班室和微型消防站,但沒有相對專業的專職消防人員,自防自救能力不足,對於應急事故處理也沒有較為完備的預案和流程;校園師生對於火災事故應急演練較生疏,對於建築周邊可供消防取水的消防栓位置不清楚,不了解。

(5)消防設施不完善。大禮堂作為觀演場地,自身存在的火災危險性較高,但現場所安裝消防設備僅適用於普通場景滅火,未有針對電氣火災的滅火技術支持,大廳出入口也未有明顯消防設施位置示意圖及逃生路線圖。各類火災危險成因都應具備相應防範措施,但從現場觀察及對曾使用過該場所的人員談論了解,大多數使用人員不具備基礎的消防安全知識,主要內容包括但不限於滅火器位置、滅火器使用方法、各層疏散通道、疏散樓梯位置等。

此外河大教育建築遺產中一些已達到報廢年限的消防滅火器未及時更換,部分疏散樓梯中的照明設施也出現了破損與缺失。

基於實地調研,研究者建議,依據河南大學明倫校區現有校園空間格局,對其中的教育建築遺產構建全鏈條保護,可按照使用性質的不同將整個建築遺產區域劃分為以大禮堂及周邊環境為主的核心保護區,以齋房、六號樓、七號樓等教學辦公為主的中心保護區和教育建築遺產相鄰的景觀風貌保護區,不同級別應採取不同的保護措施。

河南大學教育建築遺產保護分區示意圖。論文截圖

研究者提出,大禮堂是河大建築群中建造時間最早,遺存時間最久,藝術價值最高的教育建築遺產,對它的所有維護和修繕工程都應在河南省相關建築遺產保護機構的批准下進行,並由具有專業資質的工程隊伍或學校專門的建築遺產保護團隊來接手。同時,對於大禮堂周邊的校園景觀空間也應予以相同程度的保護,維持原有建築環境風貌,突出大禮堂在建築群中的重要地位。在核心保護區中通過更換內部設施設備,改善大禮堂室內使用環境,尤其加強對於電氣線路的管控,保證學校學術交流、表演集會等大型活動順利開展。

除管理、修護層面,大禮堂在舉行校園活動時,使用人群並非完全是河大師生,因此既要強化學校管理部門對於使用建築遺產的監督,也要注重規範內部人員行為,在活動開始前強調危險行為會引發的嚴重後果,說明參會與觀演時的注意事項。

研究者建議,落實教育建築遺產保護責任制度,便於管理部門行使監督權力和監管義務,同時保障各項保護細則落到實處,敦促相關責任人嚴格執行保護條例。河大老校區內屬於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教育建築遺產一旦受到損害,就應當追究事故責任人和保護責任人的違規行為,使其承擔相應的處罰結果,保護侵害主體的利益,因一時疏忽、操作不當或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則需承擔更嚴重的法律責任。

對於校園管理部門,在制定教育建築遺產保護責任範圍時,要將與建築遺產相關的事務、工作統籌考慮,並在學校內部設立獨立於行政單位之外的專職教育建築遺產保護部門。將河大教育建築遺產作為博物館裡的「文物」進行管理和保護,而非一處固定的校園資產,才能脫離傳統意義上的遺產保護方式,簡化保護程序,使各項保護措施更直接地應用於其中,以此更好地對外展示建築價值,擴大影響範圍。

研究者還建議,調整功能結構,降低火災安全隱患。隨著歷史變遷和時代更替,部分教育建築遺產周邊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在基本的人文環境中並未發生根本性的改變,由此使其原有的使用功能得以延續。河南大學近代建築群,建成於1912年,中西合璧、美觀實用、渾厚典雅,即使歷經百年滄桑巨變,其中許多建築依然發揮著原有的使用功能,2006年包含南大門、六號樓、七號樓、齋房、大禮堂等16棟建築被列入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對於這些建築遺產的可持續保護,就是對其進行安全性能提升後使用功能的延續。

進行可持續發展性能提升的必要原因有二:一是許多仍在使用的教育建築遺產經歷了漫長的時代變遷,或風雨雷擊或戰火侵襲或使用時人為磨損,需要對其進行結構加固、表面修復、防火改造等措施,以對教育建築遺產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社會價值進行保護;其二,滿足基本的安全性能要求後,人們對建築舒適性和建築藝術性的體驗需求也越來越大,教育建築遺產在價值保護的基礎上進行恰當的性能提升,對於保證當地人文環境背景延續建築原始使用功能也是十分必要的。

總的來說,該論文分別從消防保護技術、消防監管機制、應急處理策略三個方面介紹了安全應對措施。基於重點文保單位原真性保護的原則上,提出以早期識別、初期控制、火災預防、安全管理為主,技術提升為輔的防火手段。通過增設室外消防爬梯、塗刷建築耐火塗料、拓寬校園消防車道、規劃校園避難空間、增加室內消防滅火器數量等保護技術,搭配校園安全監管平台的統籌管理,實現消防部門、校園管理部門、校園使用人員的全方位防禦體系。結合城市消防部門定期開展的消防安全體檢式檢查,及時發現問題,利用人防、物防的大量介入,解決存在問題,既能夠降低對建築遺產的二次改造傷害,又能快速融入校園已有的防控系統,有效提升整體建築安全性能。

最後,作者提出了很多建議。內容太多就不貼了,直接上目錄吧!

—THE END —

本文選自頂端新聞、澎湃新聞。

MORE

灼見熱文

親眼目睹兒子變廢,才頓悟:青春期叛逆,是父母對孩子最大的誤解

鄉村振興中的形式主義

武大教授呂德文:村集體對新增耕地收取有償使用費,何錯之有?

政治上的老練

黃奇帆自述:剛到重慶第一年迎面遇上的一些棘手事項,有爛尾樓事件,還有一件事我氣得拍了桌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a72258a20f28b24915bb403837159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