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死亡的恐懼,是我們共同擁有的本能

2022-12-23     簡單心理

原標題:對於死亡的恐懼,是我們共同擁有的本能

你第一次直視「死亡」,是什麼時候?

對我來說,那是十年前,一個春風煦暖的日子,我跟隨著送葬的人群,親眼看著爺爺的骨灰盒,被埋入土中。

正值桃花吐蕊,鳥鳴啁啾。一個老人在結滿歡欣的春日裡離去。

這總令人聯想起李白在《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所寫: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

圖片來源:《尋夢環遊記》

萬物皆有時序,這是我們無法迴避的事實。對於死亡的恐懼,是我們共同擁有的本能。

當死亡的必然性得到提醒——比如一位至親的離開、從小養大的小狗去世、猝不及防的重病,一個人內心深處便激起受到死亡威脅所產生的恐懼與擔憂,這種情緒狀態,可以稱之為死亡焦慮(death anxiety)[1]。

測一測你的死亡焦慮指數

01

「死亡,如同驕陽般無處不在」

顯然,隨著我們日漸成長,遭遇創傷、負面事件的頻次增加,死亡焦慮也會隨之增長。在當下,COVID-19 就像一次嚴峻的創傷性衝擊,剝奪了我們身體和心理上的停泊點。

我們或許會發現:死亡,以及與之相關的一切生命衰弱、遇劫的跡象,就如同驕陽一般無處不在。

圖片來源:《柯明斯基理論》

死亡焦慮以各種形式瀰漫在生活中——外顯的對於死亡的恐懼,體現為生理上的不適和頻繁出現死亡的想法;內顯的不易察覺的焦慮感,常常沒有確切的來由,並且很容易轉移到生活中毫無關聯的事情上。[1]

有研究表明,當死亡進入了我們的潛意識,我們的認知和行為會發生改變。

在一項心理學實驗中,部分受試者接受了「死亡」一詞的暗示,結果他們表現出更加強烈的對自己種族或民族世界觀的支持,同時,他們更傾向於詆毀世界觀與自己不同的其他群體的成員。在另一項研究中,與未接觸「死亡」一詞的對照組法官相比,接觸了「死亡」這個詞的法官執行了更多的懲罰性判決。[2]

死亡,會激發人們的防禦性反應,使人士氣低落,甚至變得僵化和更有控制欲。

02

死亡是生命的回照

或許,樹立對死亡的正確態度,能夠啟發我們如何在當下好好活著。

墨西哥人有慶祝亡靈節的傳統,他們堅信,逝去親人的亡靈會在這一天返回世間,於是他們載歌載舞,通宵達旦,為歸來的亡靈營造一個充滿色彩與歡樂的世間。

圖片來源:《尋夢環遊記》

這種「死者在棺,生者狂歡」的文化習俗,被認為是墨西哥民族精神信念的獨特之處。

正如墨西哥作家帕斯所說:「死亡是墨西哥人最鍾愛的玩具之一,他們調侃死亡,愛撫死亡,與死亡同寢,慶祝死亡。」

思考生存的本質困境與奧秘,是人類逃不開的文化議題——我們終將抵達終點,可是沿途的風景,依舊千差萬別。

死亡焦慮,也許是一種提示信號,它提醒著我們未處理的情結、未完成的哀悼、或未被看到的內心渴望。

以下測試,將幫助你了解自身潛意識中對死亡的態度,幫助你克服死亡恐懼,從而發掘生命的潛力和溫度。

「測一測你的死亡焦慮指數」

限時三天免費

掃碼免費測試

當我們試著與死亡焦慮作戰,即是在學習如何更平靜地活在當下,體驗存在的快樂和痛苦。

積極地擁抱生命吧。

參考文獻

————————

[2]:Solomon, S., Greenberg, J., & Pyszczynski, T. A. (2015). The worm at the core: On the role of death in life. New York: Random House.

作者:Kitty

責編:Kitty

測測你的死亡焦慮指數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a64c58bab26a77e8da84bf26eb111eb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