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巨額進口屎殼郎實際上是「迫不得已」的選擇,究其原因主要是他們本土的屎殼郎「太不爭氣」了。上世紀澳大利亞爆發了「糞便危機」,是進口的屎殼郎挽救了澳大利亞的畜牧業,它們被澳洲人稱為:六足使者。
屎殼郎又叫蜣螂,雄性體長3.3厘米左右,雌蟲略小。一隻屎殼郎一晚上可以將比自己重250倍的糞便埋入地下。這已經不能用勤勞來形容了, 它簡直就是為搬運糞便而生的。
屎殼郎是一種金龜科昆蟲,在世界範圍內,蜣螂的品種有20000多種。它們的分布很廣,草原、沙漠、農田、森林等有人或者動物活動的地方,基本都有它們的蹤跡。
屎殼郎是利用自己靈敏的嗅覺來尋找糞便,捕捉到糞便的氣味後,它們會將糞便滾成一個球,然後便開始一往無前地蹬著糞球跑。有時候自己剛滾好的糞球還會被其他同伴截胡,所以屎殼郎滾動糞球後,就迅速離開糞堆,防止被其他屎殼郎偷走「勞動成果」。
所有的動物糞便中,屎殼郎最喜歡的是吃肉的猞猁的糞便,其次是吃草的羊群的糞便。除此之外,雜食的野豬,還有羚羊的糞便也非常合屎殼郎的口味。
一隻雄性屎殼郎能夠拉動自身體重1141倍的糞便,這相當於一個成年人能夠拉動6輛載滿人的大巴車,它們搬運糞便的能力實在太驚人了,簡直是天生的「糞便搬運工」。
千萬不要小看屎殼郎,它們可是大自然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如果沒有它們,你敢想像糞便成山的環境嗎?屎殼郎還有一定的藥用功能,在東南亞,它們被用作藥劑和民間藥物來治療疾病。
澳大利亞每年都會從我國進口屎殼郎,1500隻屎殼郎就能在澳大利亞賣出2500元的價格,而且還供不應求。如果澳大利亞失去了進口的屎殼郎,就會從「騎在羊背上的國家」變成「滿地羊糞的國家」。澳大利亞進口屎殼郎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牛羊糞便太多,根本清理不過來
澳大利亞氣候適宜,地勢平坦,牧草豐富,畜牧業十分發達,在最巔峰的時期,每個人可以分到9頭羊,被譽為「騎在羊背上的國家」。
在20世紀60年代,澳大利亞共有2600萬頭奶牛,由於牛的數量太過龐大,牛糞就成了一個大問題。每頭牛一天大約拉12次,一天光糞便就有上萬噸。在沒有人類的干預下,這些糞便自然分解需要一個月的時間,而且牛糞腐爛後會釋放出大量的溫室氣體——一氧化二氮,對環境有很大的破壞力。
數量暴增的奶牛帶來的直接問題便是糞便無法及時清理,即便是人工清理,也根本清理不完。在澳大利亞,羊的數量比牛要多,為什麼羊糞沒有出現糞便成堆的現象呢?這正是接下來要說的問題,其實羊的糞便靠屎殼郎就可以清理乾淨。
2、澳大利亞本土屎殼郎太「挑食」
澳大利亞本土有470多種屎殼郎,這些屎殼郎只對袋鼠、考拉的糞便情有獨鍾。一開始這也沒有引起當地人的注意,畢竟誰都有個特殊愛好,只要沒有太大的影響倒也無妨。
直到18世紀英國殖民者來到了澳大利亞,他們還帶來了黃牛和奶牛,然後20世紀奶牛數量暴增,這直接讓本土屎殼郎不願意了。
袋鼠、考拉的糞便水分少,還比較輕,清理起來非常的容易的。羊的糞便本身就是球形,滾起來也非常的方便,但是牛的糞便裡邊水分太多了,而且黏糊糊的,對於屎殼郎來說這樣的糞球不但不好滾,還滾不動。
因此,這些不受屎殼郎歡迎的牛糞開始越來越多,每個牛糞堆在一周之內約可繁殖和養活3000隻蒼蠅。一時之間,當地人都不敢出來散步了,因為到處都是牛糞,到處都是蒼蠅。
為了儘快解決這個難題,澳大利亞四處求援,最後從南非、法國、中國等多個國家引進了40多種屎殼郎。由於引進的屎殼郎很早就吃慣了牛糞的口味,當地成堆的牛糞算是得到了很好的解決。
在動物的糞便中,肉食動物的糞便價值較高,糞便中蛋白質和脂肪相對來說含量比較高,雜食動物和吃草動物的糞便營養價值相對就較少一些了,屎殼郎會根據營養價值來挑選糞便,肉食動物的糞便無疑更有吸引力。
對於人類來說,分辨不同動物糞便的方法主要是看形狀。但是對於屎殼郎來說,它的體型較小看不到糞便的全貌,主要是靠氣味來分辨的。
糞便所產生的臭味,主要是來自吲哚、糞臭素、硫化氫、胺、乙酸、丁酸等化合物。屎臭味的主要來源便是糞便中的吲哚和糞臭素。
不要以為臭的東西就是不好的,悄悄地告訴你,吲哚不僅存在於糞便之中,還存在於鮮花之中。當這種物質的濃度高時,我們就會聞到臭味,當濃度降低的時候,它們的味道是香的,香水中同樣也存在這種物質。
找到糞便後,屎殼郎是如何清理糞便的?
屎殼郎家族中成員很多,除了糞便喜歡的口味不同之外,它們處理糞便的方式也有較大的差異,屎殼郎有三種清理糞便的方法。
1、糞便上產卵,利用幼蟲處理糞便
對於屎殼郎來說,動物的糞便是它們絕佳的繁殖場所,繁殖期的雌屎殼郎會先將糞便搓成梨狀,隨後它們會在糞便上產卵。等到後代孵化後,眼前的糞球便是現成的食物。讓後代去消滅糞便,這無疑是比較「懶」的一種方法。
2、原地挖一個坑,將糞便「藏」起來
對於大多數屎殼郎來說,這個清理糞便的方式是比較常用的。它們會在糞便的下方挖個坑,然後將糞便處理成一個個的小塊,然後將這些小塊的糞便拖入地下藏起來,留作口糧。
3、將糞便滾成球,然後推走
屎殼郎推糞球相信很多人都見過,它們會將糞便慢慢滾動成球狀,然後倒立後推,利用後肢發力,將糞球推到自己準備儲藏的地點。
1、高效的糞便清潔工
提起屎殼郎,人們第一時間想起的就是它處理糞便的能力。大多數屎殼郎都是在白天工作,夜間很少活動,主要原因還是晚上人和其他動物基本都休息了,新鮮的糞便產生的較少。
屎殼郎在白天可以非常靈敏地覺察到空氣中新鮮糞便的味道,然後它們會快速行動,大量的屎殼郎不會給糞便太多的時間,往往糞便的熱度還沒散去就被它們瓜分殆盡了。
2、避免細菌及寄生蟲的擴散
在放牧的地區,糞便的生產量很大,如果不能及時清理,這些糞便腐爛後會產生大量的細菌和寄生蟲。正是由於屎殼郎對於糞便的快速消耗,可以有效地避免病菌及寄生蟲的擴散。
通過對牧區的調查發現,在屎殼郎數量比較多的地區,食草動物體內寄生蟲的數量明顯降低。由此可見,屎殼郎對於整個生態的保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3、幫助植物種子二次傳播
屎殼郎在滾糞球的時候,還能在無意中幫助植物完成播種。一些食草動物吃草或者其他植物的時候,很容易將植物的種子吃進去,植物的種子在身體內不容易被消化掉,會隨著糞便被排出體外。
由於屎殼郎可以將糞球推向很遠的地方,它們最後埋藏糞球的時候,會將不能被幼蟲食用的堅硬的植物種子剔除掉,這些種子會在適合的土壤中生根發芽,屎殼郎間接地幫助植物種子進行了二次傳播。
寫在最後
屎殼郎雖然看上去並不起眼,但是卻在生態系統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如果沒有屎殼郎,我們生活的環境將會充滿糞便,臭氣熏天。
澳大利亞進口我國的屎殼郎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他們本土的屎殼郎實在太過「挑食」,無法清理大量的牛糞。而我國的屎殼郎早已經適應了牛糞的清理工作,可以幫助澳大利亞解決頭疼的牛糞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