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奇妙的中藥,被譽為「神仙葉」,降三高、抗疲勞,還調節免疫

2023-06-11     醫者榮耀

原標題:一味奇妙的中藥,被譽為「神仙葉」,降三高、抗疲勞,還調節免疫

有那麼一些奇妙的中藥,不僅有著悠久歷史,而且還是「網紅中藥」,堪稱中藥里的「明星」,比如桑葉。桑葉在現代的用途極其廣泛,但是追溯藥用歷史,早在《神農本草經》里就有記載,不過當時,桑葉的記載卻是附在「桑根白皮」條下,並沒有專論,但是對於桑葉的藥用功效,《神農本草經》指出,桑葉具有「主除寒熱,出汗」的作用,這正是因為這個記載,後世醫家也經常會把桑葉用量作為發汗解表之藥。自《神農本草經》後,《名醫別錄》也記載了桑葉的作用,不過也極其簡要,認為「桑葉汁,解蜈蚣毒」,這也為後世醫家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

桑樹可以說是一個歷史十分悠久的樹木,目前有文字記載的,可以追溯到嫘祖,三皇五帝時代,嫘祖養蠶,這桑樹功不可沒。可以說,桑樹是十分古老的原生樹種。而偉大的神農氏也將桑樹的可以入藥的部分,分為了桑根白皮、桑葉、桑寄生、桑螵蛸,不難看出,桑樹家族,真的不簡單,是一個古老而神秘、歷久而彌新的存在。

對於桑葉來說,其實在古代的本草典籍里,是桑樹家族裡存在感很低的,很多本草著作里,都沒有給桑葉單開一個名目,而對於它的臨床用途,歷代醫家也是沒有傾注太多心血,對它的記載大多都是零星記載,而且也沒有花太多時間去仔細研究過它。雖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將桑樹中的桑根白皮、桑皮中白汁、桑椹、桑葉、桑枝、桑柴灰都作為了藥用部分,但是對桑葉依的地位依然沒有凸顯。清代醫家趙學敏,還給桑樹家族再填一位新成員,那就是桑葉滋(又名桑脂),將「鮮桑葉摘開,其葉筋有白汁」,點眼可以治療「天絲入眼」。

不過,隨著歷代醫家對桑葉的認識,桑葉的臨床運用也變得越來越廣泛,自《名醫別錄》之後,直到唐代的《新修本草》中再次將桑葉的功效進行了拓展,認為將桑葉濃湯煎汁,可以治療「腳氣水腫」,還可以「利大小腸」。然而,唐代的另一個食療本草學家孟詵提到桑葉的一個奇妙作用,時至今日,依然在臨床中熠熠生輝,那就是他發現桑葉「炙熟煎飲,代茶止渴」,這為後世用來調理糖尿病的「蜂瓜茶」提供了理論支撐,而且桑葉的這一奇妙作用,更是被現代藥理證實,你說我們偉大的古代中醫學家厲害不厲害?這些穿越千年都無法反駁的妙用,驚喜不驚喜?意外不意外?

唐代醫藥學家陳藏器,對於桑葉的用途,也是再次拓展,認為將桑葉研汁,可以用來治療「金瘡及小兒吻瘡」,將桑葉煎汁服用,可以治療「霍亂腹痛吐下」,並且還記載了「雞桑葉」的藥用功效,認為雞桑葉煮汁熬膏,可以治療「老風」和「宿血」。這些桑葉的功效,都是與之前的很多本草著作不一樣的表達。其實,桑樹作為「東方自然神木」,桑葉的功效,一直在歷代醫家的探索中,只是從神農氏到唐代,桑葉的臨床功效,依然沒有太大的拓展。

然而將桑葉的臨床用途推向一個新高度的是《日華子本草》,也就是《本草綱目》里所說的「大明」。《日華子本草》堪稱本草界的千古奇書,它裡面對中藥的認識和論述,完全是一種跨圈層的認知,很多表述,竟然與現代藥理相似,只可惜歷代中醫從不重視《日華子本草》,實在是遺憾!《日華子本草》認為,桑葉煎服可以「利五臟,通關節,下氣」,嫩葉煎酒服用,可以「治一切風」,蒸熟搗爛外敷,可以治療「風痛出汗」以及「撲損瘀血」;將桑葉挼爛,可以塗「蛇蟲傷」。

對於桑葉的功效,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再填新方向,認為桑葉研末用米飲沖服可以「止盜汗」,而《神農本草經》指出,桑葉可以主「出汗」,而朱丹溪卻發現可以止汗,這個發現,可謂是千古慧眼,這充分說明桑葉對人體汗液有雙向調節作用。隨後李時珍對於桑葉的臨床功效,有了一個新方向,那就是「勞熱咳嗽,明目長發」,他的這一記載,直接誕生了兩個經典名方,一個是用來治療眼花、脫髮的桑麻丸,一個是用來治療咳嗽的桑菊飲。

通過這些歷代醫家對桑葉的深入研究,桑葉在中醫藥領域裡的地位也是水漲船高,然而,明末清初著名的醫學家陳士鐸,他在《本草新編》中,更是大聲疾呼,「桑葉之功,更佳於桑皮」,對於桑葉的作用,進行了再次拓展,首先認為桑葉最善「補骨中之髓,添腎中之精,止身中之汗」;其次認為桑葉能夠「填腦明目,活血生津,種子安胎,調和血脈,通利關節」,這些作用直接將桑葉的妙用提升到一個新的階層;再次,認為桑葉能夠「止霍亂吐瀉,除風濕寒痹,消水腫腳浮」;最後,更是說了一個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認為桑葉「老男人可以扶衰卻老,老婦人可以還少生兒」。

對於桑葉的用途,清代名醫吳鞠通,更是有一種奇妙的論述,認為「桑得箕星之精」,箕星是二十八宿之一,屬於東方第七宿,箕星雖然屬性為水,但是它卻是處於「神龍擺尾」的位置,容易東方,而且一動就是旋風,東漢應劭指出,「箕主簸揚,能致風氣」,而吳鞠通將這種學說與中醫結合,進一步指出,「箕好風,風氣通於肝」,因此「桑葉善平肝風」,這是基於天文與中醫學的結合;吳鞠通還是一個細心的藥用植物學家,他指出,「桑葉芳香有細毛,橫紋最多」,因此,桑葉「走肺絡」,「宣肺氣」,這是基於易學象數理論與中醫的結合。不得不說,吳鞠通的中醫造詣,實在是高。

桑葉用之臨床,也有生用和炮製用,一般來說,桑葉的炮製品,主要是蜜桑葉。對於生用和蜜炙用的作用,也是各有側重的。一般來說,生用桑葉,主要用於治療風熱感冒,目赤腫痛,眩暈等病症,而蜜炙桑葉主要用於外感燥熱,溫燥傷肺等病症[1]。對於桑葉的採集,一般是霜降後採收。不得不說,這個霜真的很不錯,杜牧說,「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中醫說,「經霜收下冬桑葉, 清燥潤肺效堪夸」。

對於桑葉來說,在古代本草典籍里的記載,雖然一直在不斷變化,但是卻一直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不過,歷代本草的記載,讓桑葉的地位逐漸提升,尤其是現代藥理的介入,讓桑葉不僅在臨床中運用十分廣泛,而且還成為人們養生的重要品種。現代藥理研究表明,桑葉具有顯著的降血糖、抗炎[2-4],抗衰老、抗腫瘤[2,4],抗病毒、調節免疫[3,4]等重要的藥理作用,不僅如此,桑葉還具有改善肝功能、降血脂、降血壓[2],抗疲勞[3],調節糖脂代謝、調節腸道功能、抗氧化、抗菌[4]等多種藥理作用。結合古代本草典籍和現代藥理,不難發現,桑葉這味中藥的作用實在是舉足輕重,難怪宋代醫學家蘇頌稱讚它為「神仙葉」的。

對於桑葉的用量,也是值得研究的,有學者通過古今臨床的研究,總結了桑葉的臨床運用範圍,常用劑量為3~60克,小劑量,也就是3~15克,主要起到疏風散熱的作用,多用於治療發熱、咳嗽、咽痛等肺系、官竅疾病(上焦)等疾病;大劑量,也就是15~60克,主要起到平肝止汗、止崩降糖的作用,多用於治療糖尿病、多汗症、崩漏等中下焦疾病[5]。桑葉的作用強大,但也有一些禁忌人群,比如女性經期,寒證體質,以及對桑葉過敏的人群,不宜使用。對於桑葉的妙用,尚有更多開發空間,尤其是古代經典與現代藥理相互滲透,可以將桑葉的臨床用途發揮的更為奇妙,也希望在未來的臨床和生活中,桑葉能夠散發出更強大的光芒,照亮人間!

參考文獻

[1]葉定江,張世臣,吳皓.中醫藥學高級叢書·中藥炮製學(第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

[2]張歐,譚志平,李顏屏.中藥桑葉的藥理作用及其臨床應用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6):265-266.

[3]李玲.桑葉古今研究與臨床應用淺析[J].江西中醫藥,2017,48(5):9-11.

[4]陳淑瑩,侯小濤,黃顯婷,等.桑葉化學成分、藥理作用及應用研究進展[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23,25(4):207-220.

[5]楊映映,邸莎,李青偉,等.桑葉的配伍經驗及用量探究[J].世界中醫藥,2019,14(4):1051-1055.

【本圖文由「神希園」新媒體獨家原創出品。作者神希園(全球中醫人士的精神家園,中醫生命科學的博物圖鑑),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a5f50d09c61c8b4f4af7cbda53f00d0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