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選首都,共11個城市候選,為什麼最終定了北京?

2023-06-09     胡月芳

原標題:1949年選首都,共11個城市候選,為什麼最終定了北京?

人民中國的首都北京,是一個極年老的舊城,卻又是一個極年輕的新城。北京曾經是封建帝王威風的中心、軍閥和反動勢力的堡壘,今天它卻是初落成的,照耀全世界的民主燈塔。

——林徽因

國家首都的選擇對一個國家的興衰起到了很是重要的作用,而北京城對於中國的重要更是不言而喻

正如林徽因所言,北京在中國千百年的歷史中承載了太多厚重的元素,與此同時,這座富有魅力的城市在未來也被國人賦予了無限可能。

實際上,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對於首都的選擇也是幾經波折的。北京並不是原本的首選,不過,經過重重考慮,北京還是在11個候選城市中憑藉著自己得天獨厚的優勢脫穎而出。

或許,如此波折也是北京城歷經磨難的另一種表現,只不過,越是波折越是能凸顯出這座城市的無可替代以及魅力無窮。

在中國古代的時候,很多王朝的首都都不是北京。我們細數歷史上個各個朝代定都情況不難發現,在中國歷史上一共也只有七個王朝選擇定都北京。

而到了民國時期也只有中華民國北方政府選擇把北京定為都城,而後來的「中華民國」的首都也是南京而非北京。可是,新中國成立之初為什麼要選擇北京做為都城呢?

事實上,在1949年正式選擇國家首都的時候,北京也只是其中一個選項。

除了北京之外,還有哈爾濱、延安、西安、成都、上海、開封等十個城市。而最開始選擇的最佳都城並不是北京、西安等熱門城市,而是哈爾濱。

1945年8月15日,我國的東北抗日聯軍和蘇聯紅軍一起成功解放了哈爾濱。至此,哈爾濱結束了漫長被殖民統治的生活。可是,在這之後國民黨卻開始大舉進犯,為此東北的民主聯軍對其進行了很強烈的自衛反擊。

最終,哈爾濱成為了中國最早解放的一批大城市。

並且,哈爾濱一向是中共中央東北局以及東北行政委員會的所在地,可以說的上是當時整個東北解放區的政治、經濟以及文化中心。

再加上中央認為哈爾濱是當時全中國最安全的一個大城市,且其距離蘇聯的距離很近,選擇哈爾濱作為都城可以更方便和蘇聯聯繫。所以,當時中央便選擇把哈爾濱作為「特別城市」,並要在之後於哈爾濱宣布建立新中國。

也就是說,當時定都哈爾濱已經幾乎成為了現實。

除此之外,中央為了可以在之後方便把各個方面的勢力轉移到哈爾濱,甚至選定河北承德作為黨中央的臨時所在地。

在遼瀋戰役前期,當時任東北野戰軍司令員的羅榮恆和林彪兩人曾經還專門因遷都的事情向黨中央去電請示。但是當時因為局勢未穩,中央並沒有立刻給予同意。

但是,那個時候黨中央仍然緊鑼密鼓地準備著遷都哈爾濱地相關事宜。出於遷都地目的,當時中央警備團還被一分為二,其中一部分被稱為「中央警備團」留下繼續保衛黨中央,另一個部分則被稱為「中央先行警備團」準備前往東北。

和「中央先行警備團」一起前往的還有陝北公學的一個連隊,其加在一起總共有四百餘人。

1945年10月2日,這個隊伍從延安正式出發經過了一個多月的路程最終到了河北承德,準備繼續向哈爾濱出發。

通過這個我們可以發現,其實在這個時候開始哈爾濱已經漸漸被默認成新中國的都城。但是,沒有成為事實的事情往往都有著極大的變數。

哈爾濱成為新中國的都城這件事在之後,隨著東北戰局的變化而相應的發生了變化。

那個時候,國民黨軍開始瘋狂地向東北派兵,希望可以通過這個方式搶占重要的交通要道。

這使得我們的國家領導人最終選擇不再轉移黨中央,而相應地,中央先行警備團就地進行改編歸進冀察熱遼軍區,屬程子華司令員進行領導。

定都的問題也因為戰爭耽擱了下來,一直到「三大戰役」勝利之後,新中國定都的問題才再一次被人們拿出來進行討論。

而之所以北京被定為新中國的首都的轉折點就在於「九月會議」的召開。1948年9月,中共中央在西柏坡的機關食堂開展了「政治局擴大會議」,也就是我們後來所說的「九月會議」。

這次的會議主要有兩個目的,第一個是為了準備戰略決戰,而另一個就是籌劃建設新中國。

也就是在這個會議期間,主席最早提出不要打北平的構想,這樣可以保護文化古都。並且其明確向當時的華北軍區副司令員徐向前透露想要以和平的方式解放和平並且最終把新中國的都城定為北平的想法。

事實上,1949年初的時候,相關部門已經在把北平定為新中國的都城這一問題達成了基本的共識。

一直到了1949年2月,當時東北局城市工作部部長王稼祥在出席黨的七屆二中全會期間和毛主席進行了交談,其中兩人就談及了新中國定都的問題。

當時毛主席就新中國定都的事情詢問過王稼祥的想法,對此王稼祥分別先闡述了南京、西安、開封等地不適合作為新中國首都的原因之後,他明確表示新中國最合適的都城應該就是北平。

王稼祥表示,北平不僅僅有著良好的地理位置,其還有著很重要的戰略地位,可以很好地扼守住連接東北和關內的咽喉地帶。

並且其靠近蘇聯和蒙古人民共和國,不僅僅國界長還沒有打戰的憂慮。北平雖然靠近渤海,但是渤海是中國的內海,有遼寧、山東兩個半島保護,在戰略方面也沒有後顧之憂。就算國際上出現動盪,對於北平的影響也會降低到最小。

除此之外,北平是明清兩代的都城,新中國定都北平民眾接受度也很高。出於這些原因的考慮,定都北平是最好的選擇。

在聽完王稼祥的分析之後,毛主席立刻讚許了其的看法。也就是通過王稼祥的講述,毛主席最終下定決心定都北平,在北平宣布新中國成立。

1949年9月2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定都北平,並就此把「北平」改成「北京」的決議被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一致通過。至此,北京正式成為新中國的首都。

結語

無論在什麼時候,選擇首都都是至關重要的,都是要經過慎重又慎重的考慮。在幾經波折之後,北京最終從是十一個城市之中脫穎而出最終被選定為首都。

在首都的選擇上一向不是簡單的,而這麼多年之後的中國發展也不斷證明著當年的選擇是正確的。

現如今,北京不僅僅在國內有著極強的影響力,在國際上的地位也變得越來越重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a51a1bc7f192c6cf2c8579a575dbaa9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