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月一度的「顯眼包」時刻,除了個別車企秉持著「報喜不報憂」的原則,堅決不透露自己的銷量底線外,多數新能源廠商都公布了自家5月的成績單。
從銷量表現上看,與上個月並沒有太大的差異。「學霸」依舊是「學霸」,「中等生」還是「中等生」,沒有太大的驚喜。下面我們就結合榜單上的四股勢力,看看你鍾意的「愛豆」表現如何?
傳統車企:姜還是老的辣,比亞迪、埃安「恐怖如斯」
作為新能源賽道上最搶眼的「顯眼包」,比亞迪的市場表現依舊是「恐怖如斯」。本就依靠王朝系列一家獨大的比亞迪,如今再加上後起之秀的海洋網,真正做到了「一家更比六家強」。五月累計銷量228087輛,環比增加24.28%。跟其他走「循序漸進」路線的新能源車企相比,比亞迪好像真沒有自己的瓶頸期?
事實上,除了老生常談的秦家族、宋家族、漢家族、海豚、海豹等「大拿級」車型外,比亞迪布局在高端新能源MPV市場的騰勢汽車,表現也頗為亮眼。在平均單價超42萬的前提下,連續多月銷量破萬,讓比亞迪的「金招牌」更加耀眼,也讓其他新勢力車企「饞的口水」都要流出來。
緊跟比亞迪身後的便是「名聲不大,銷量很頂」的廣汽埃安,5月銷量為45003輛,環比增長9.73%,比身後的理想要多出近一倍的交付量。果然應了那句「姜還是老的辣」,即使是新開局的新能源市場,老牌戰將也要比換牌子後登場的造車新勢力猛得多。
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亮眼的戰績,一方面是廣汽埃安定位中低端市場,旗下產品主打「家用」,在科技配置、空間體驗和續航里程上,能夠契合家庭用戶需求,走量很大。另一方面,是廣汽埃安足夠大方,其「大本營」廣州開啟了新一輪的補貼政策,3月1日至12月31日期間,凡是購買符合政策的新能源車型,並完成註冊登記,就能享有6000-10000元不等的補貼。同期,廣汽埃安還計劃在5月26日-6月30日,開啟補貼政策,最高享有10000元補貼,並提供眾多權益。雙重「BUFF」疊加,銷量自帶加速器。
造車新勢力:三兄弟閆牆,銷量表現分層
與和諧相處的傳統車企相比,曾為「造車新勢力三劍客」的蔚小理,如今卻分了家,「怕兄弟吃苦,又怕兄弟開路虎」。望著一家獨大的理想,小鵬和蔚來羨慕的牙根痒痒。
其中,理想汽車憑藉28227輛的成績,位居第三,環比增加9.91%。在突破了「理想ONE扛全家」的模式後,理想旗下的L7、L8和L9都實現了質的飛躍。尤其是L7連續兩個月銷量破萬。頗感「吾兒初長成」的李想,將每月公布一次銷量的慣例,調整為每周發布一次,真的是要「卷死」。
有人歡喜有人憂,理想樂了,小鵬和蔚來卻哭了。其中,小鵬憑藉7506輛的成績,位居第八名,環比增長6.03%,如今全靠小鵬P7i一款車型硬撐著,被給予厚望的小鵬G9月銷量一直在千台左右晃悠,主打一個「水土不服」。
至於蔚來,銷量6155輛,環比下滑7.55%,是「蔚小理」中銷量環比唯一下滑的車企。為啥這麼慘?因為青黃不接,第一代的886(ES8、ES6、EC6),人如其名,已經在市場中「拜拜溜」各種停售的消息層出不窮。第二代車型則狀態不佳,銜接不暢。如今,2023款ET7交付,ES6已正式上市,ET5和新款ES8將於6月交付。不知道新產品的加入,能否挽救「可憐」的蔚來汽車。
流量熱門品牌:一浪更比一浪高,「車二代」全面發力
曾經被嘲笑為「三流品牌」的後起之秀們,如今早已擔負起「中流砥柱」的重任。其中,哪吒憑藉13029輛的成績,位居第四名,環比增加17.59%。與「老三樣」的蔚小理相比,「車二代」的後起之秀們更加務實。以哪吒為例,其旗下的哪吒U、V、GT、N01等車型都扎堆在中低端市場,均衡的科技表現和續航里程,無不透露著其就是要「賣車」。
緊跟其後的零跑汽車,5月銷量為12058輛,環比增加38.18%,在銷量前十名中環比增長速度最高。其中,擔當銷量門面的零跑C11車系交付了7100+台,憑藉著「中型SUV」、「14.98萬起步」「增程式動力」等標籤,拿下了國產B級新能源SUV第一名,儼然成為市場中不可忽視的新生代代表。
除此之外,極氪汽車的5月銷量為8678輛,環比增長7.12%;深藍汽車銷量為7021輛,環比增長16.47%;AITO問界汽車銷量為5926輛,環比增長143.17%。可見,二線新勢力集團正在全面發力。哎,說句老生常談的話,留給小鵬、蔚來的時間不多了。
特斯拉:他強任他強,自己獨一檔
作為獨一檔的特斯拉,可以稱得上是「人強他強,人弱他弱」,只要產能跟得上,銷量便能翻倍提升。根據乘聯會發布2023年5月新能源乘用車廠商批發銷量情況看,特斯拉中國5月汽車批發銷量為77695輛,位居第二名,同比增長141%。
雖說很多車企都願意跟特斯拉「做連襟」,出個新車就與特斯拉對比,但人家一直跟全球市場玩,我們也就不過多贅述。
最後:
當下,新能源滲透率持續上漲,市場潛力逐步開發,也讓新能源車企們迎來了新一波紅利。整體來看,市場大體分為四股勢力,以比亞迪、埃安為代表的傳統車企和「獨占一檔」的特斯拉,占據市場多數市場份額。當然,市場形勢瞬息萬變,我們也期待有更多的品牌入局,增加市場的競爭力,為消費者帶來更具誠意的用車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