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無敵元軍曾多次征討越南,都鎩羽而歸,他們到底敗給了誰?

2023-11-21     彤陌紅塵

原標題:元史:無敵元軍曾多次征討越南,都鎩羽而歸,他們到底敗給了誰?

蒙古彪悍的騎兵像狼群般狂飆過漠北草原與中原大地,終於來到了遙遠的南方,令人沒有想到的是,戰無不勝的蒙古大軍卻在安南接連三次沉沙折戟。

公元1252年,從甘肅出發的蒙古軍隊途經川西高原遠征大理。

這些從北方乾燥的草原上來的將士和馬,居然能夠抱著吹足了氣的革囊,伏在被急流沖得起伏不定的筏子上,勝利渡過了水流湍急的金沙江進入雲南。

翌年,大將兀良合台就率軍擒獲大理國王段智興。

攻滅大理是蒙古帝國對最頑強的敵人南宋形成戰略合圍的重大步驟,只剩下了與安南的邊界尚不在蒙古人的掌控之中。

這是安南軍隊首次在戰場面對全世界最強大的蒙古軍隊,他們雖然擺出了步象騎兵的混合陣勢,但仍被兀良合台擊潰。

蒙軍趁勢進入安南首都升龍(今河內),卻只得到一座空城,而且僅待了9天,就因暑熱難耐以及糧食已盡被迫撤軍。

撤軍路上又遭到安南地方豪族武裝的襲擊而大敗,沿途疲憊不堪,所到之處亦不敢劫掠,故人們稱之為「佛賊」。

這對小小的陳朝而言是一次巨大的勝利,後世的陳仁宗(安南陳朝第三代君主)為此寫詩云:「白髮老頭兵,常談元豐事。」

等到滅亡南宋統一中國之後,決心兼并安南的忽必烈於1285年初,分兵六路進攻陳朝。

鑒於第一次戰爭的經驗,部隊中增加了一些曾參加過征服南宋和習慣於在中國南方作戰的高級將領。

比如崖山之戰時擔任張弘范副手的李恆這次亦在主帥鎮南王脫歡(忽必烈第九子)帳下。

此外軍隊人數也大大增加,據《大越史記全書》記載為50萬人(這當然是誇大其詞)。

元軍在正面戰場上再次擊潰陳朝軍隊,占領升龍,但安南軍「雖數敗散,然增兵轉多」,元「軍睏乏,死傷亦眾,蒙古軍馬亦不能施其技」,脫歡遂於當年五月撤兵。

歸途又遇安南軍隊伏擊,中毒箭的李恆膝歸國後毒發身亡。

公元1287年12月,由脫歡率領的元軍分兵三路第三次進犯安南。

兩路是從廣西、雲南來的步兵和騎兵,一支水兵從海路沿著白藤江(鄰近越南北部下龍灣的入海口)進犯。

陳朝軍隊再次放棄升龍,堅壁清野,迫使元軍於次年三月糧盡而退。

除去陳朝本身的抗戰,可以說蒙古軍隊也輸掉了天時、地利、人和。

《多桑蒙古史》記載,第一次入侵時,元朝軍由於「熱不能堪,班師」。

第二次入侵時「盛夏霖潦,軍中疾作,死傷者眾」。

第三次入侵時又是「軍中將士多被疫不能進」。

元軍士兵多來自北方,故元軍出兵多在下半年,正值安南為冬天旱季的時候。一旦被拖至雨季,瘟疫肆虐,蒙元軍隊實在是在「鬼天氣」里吃夠了苦頭。

雖然不能說蒙古軍隊是完全敗給了天氣,畢竟此前已經征服了同樣有暑雨併流行瘴癘的嶺南地區,但入侵安南,某種程度上的確是在逆「天」而行。

另一方面,安南的地形複雜,山地、高原、河流互相交織在一起。

就連元朝將領自己都意識到,這樣的地形「蒙古軍馬亦不能施其技」,使得遠征安南的元軍已不是單一的騎兵,而是以步兵為主。

對安南的戰爭,也更多是傳統中原式樣的戰爭,既無依靠隨行羊馬和狩獵解決給養的條件,也不能靠「因糧於敵」之法獲取給養。

軍隊給養只能靠國內供應,勢必「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而不能「羊馬隨行,不用運餉」。

所謂「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常年對外作戰使得「老兵飽嘗征戰味,聽說安南愁滿面」。

於是,在三次失敗後,當公元1294年忽必烈剛一去世,元廷立即下詔停止征討安南。

備註:本文為轉載文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a4dcbb05d6e6d3be91f3587b283ca25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