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關關
高考成績放榜,各地學霸陸續出爐。
有的讓同學一口氣說出18個「好」字,
有的孩子考了900滿分,讓全家都沸騰了!
有的兩科滿分,總分700分,讓老師激動得一口氣跑了3層樓!
還有的讓平常寡言少語的老父親,都潸然淚下,偷偷抹淚……
家長群里紛紛說:別人家的孩子,真羨慕啊!接好運……
可是,如果你仔細觀察這些【神仙】孩子背後的故事,你會發現:
哪有什麼一鳴驚人的奇蹟,都是有跡可循的因果。
有媒體採訪了全國68個高考學霸,發現他們家庭的教育方式,都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他們身後,都站著擺渡人。
那些父母在關鍵節點的指引、長期營造的環境、四兩撥千斤的感化……
它的因,在家庭。它的根,在父母。
父母長期營造的家庭環境:放的是思想,養的是習慣
上面那個考700分,把老師激動得一口氣爬了3層樓的同學,
叫粱鈞天,來自四川綿陽,
更令人驚艷的是數學和物理都獲得了滿分。
學霸考生,一般都分為天賦型和技巧型兩種,
而粱鈞天說自己是典型的技巧型學霸,因為他的學習和考試都是有方法,有技巧的。
被問到學習經驗,他說:從小打好基礎很重要,要養成好的學習習慣。
他很會規劃時間,無論在學校還是在家,總是先學習,再玩耍。
他經常跟老師溝通,不會的就問,打破砂鍋問到底。
更重要的是,學習習慣很好,不完成一天的學習任務,不會想玩的事。
從小養成好的學習習慣有多重要呢?
去年湖北武漢的女學霸瞿璇,高考考了693分。
但是在同學眼裡,她卻是一個「黑馬」。
瞿璇(右)和班主任蔡金榮老師
為什麼這樣說呢,
因為高一的時候,她的成績不算靠前,但到了高三,她基本上每次考試都名列前茅。
談到她逆襲的方法,瞿璇的班主任就說了一句話:【她基礎特別紮實,學習習慣特別好。】
而瞿璇的媽媽直接說:「她高中的時候我很少操心」。
但你如果真的把這個操心,理解為兩手一攤的「撒手不管」那就錯了!
現在的少操心,都是因為小時候父母耐心地培養和修煉。
瞿璇的媽媽說,她希望讓女兒養成閱讀習慣。
在孩子上幼兒園時,就以表演角色的方式給她講故事書,後來孩子每次表現好,都會自己要求用書作獎勵。
只要給她書看,她能看一天。
所以,長大後的瞿璇很喜歡讀書,閱讀、學習時,她都很專注。
你看,什麼是真正的放養?
放的是思想,養的是習慣。
看過很多狀元父母的採訪,發現天才不可複製,但優秀一定有跡可循。
從小幫孩子培養好習慣,就是父母給孩子從小營造的家庭環境。
之前高考730分的廣西學霸楊晨煜的媽媽,談到培養經驗的時候說:
孩子肯定要從小培養。
所有的習慣必須要在他沒有自主思考能力的時候,全部幫他打好。
「監督孩子習慣養成的過程是很痛苦的,你得時時刻刻監督著他,留意著他。
你自己也要自律,而不是像現在很多人,丟個孩子在那裡拿著手機就OK了。」
只有小時候定型,後面的路才好走。
武亦姝媽媽說:
真正的教育,其實就是拼爹媽!
但教育語境下的拼爹,不是多大的房子,車子,
而是父母的教育觀念,以及生活方式、思維方式、處世方式。
父母在關鍵時刻的指引,才能養出孩子的好品質
李玫瑾教授曾提出一個有意思的現象:
操場上特別活躍的孩子,一般學習也很優秀。
媒體採訪高考學霸時,發現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
他們並不死讀書,平時都挺會玩的。
今年,山東青島的江杲坤考出了695分的成績,
爸爸說從小並不讓他刷題和搞題海戰術,反而興趣愛好比較多,體育方面的球類運動也很多。
湖北的唐楚玥更是興趣廣泛,會彈鋼琴,能演話劇,運動會200米跑還能拿第二名。
清華才女武亦姝,不僅熟讀詩詞: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還寫了一手好字:
(武亦姝書法)
(武亦姝書法)
楊晨煜,不僅是羽毛球社的副社長,參加過學校的足球聯賽,書法和畫畫也相當了得。
深圳的溫卓越,高考作文拿了滿分,不僅是因為知識紮實,更是因為寫了一手漂亮的好字。
山東的孟令昊711分考上清華,喜歡拉大提琴,從小學五年級開始學習,拿下了大提琴十級證書。高中三年,每天都要練兩個小時。
運動、書法、彈琴、畫畫……這些興趣愛好,
和學習,看起來是毫不相關的兩件事,本質上是一脈相通。
靠的都是專注力、堅持、自律、認真。
是日積月累的堅持與恆心,更是寒冬烈暑在球場上、琴凳上、書桌上修煉的安靜與從容。
宋慶齡先生曾說:孩子們的性格和才能,歸根結底是受到家庭、父母的影響。
學霸的家長們更是深知這一點,他們引導孩子發現自己的興趣。
在山東,
父親從小就在家裡各個角落放了很多數學書,
七歲那年,韋東奕不經意翻開了一本,痴迷的忘乎所以。
那本書叫做《華羅庚數學》,
後來,他拿下了第49屆、50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金牌,
丘成桐數學大賽大滿貫,
人送外號韋神,學術界幾乎封神的天才。
在湖北,
2歲那年,顏一瑾的媽媽就陪她趴在桌子上用彩筆畫畫,
小學的時候,每個月全家都要去武漢美術館看一場藝術展,
後來她喜歡動畫,逛漫展,
高考的時候,拿下了湖北省美術設計類第一名,
通過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校考。
在北京,
從3歲開始,媽媽就帶著易烊千璽不斷嘗試,
舞蹈、書法、打鼓、唱歌、變臉、葫蘆絲……
從被媽媽引著,到慢慢發現自己的天賦,再到慢慢喜歡,
最後拿到中央戲劇學院,文化課和專業成績雙料第一。
光是引領夠嗎?
不夠,
更重要的是,要幫助孩子,堅持自己的興趣和天賦。
應采兒分享鹿晗的學琴經驗:
「你為什麼彈那麼好?」
「都是小時候我媽嚴出來的,她就坐旁邊看我練琴。」
她讓Jasper學習的時候也說:
「學習是很難的,沒有別的辦法,你只有這麼記。
要麼你全神貫注,儘快學會,要麼你就會每天重複相同的痛苦。」
即使天才如郎朗,也是在夜以繼日,數十年的汗水淚水交織中,才譜下無限風光的一切。
蔡康永先生說過一段話,非常認同:
5歲覺得游泳難,放棄游泳,18歲遇到一個你喜歡的人約你去游泳,你只好說『我不會耶』;
18歲覺得英文難,放棄英文,28歲出現一個很棒但要會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說『我不會耶』。
生活里,天才是極少數的,有些孩子未必聰明過人,但是他們之所以成功,
就是因為在父母的引導下,找到了自己的熱愛,並且努力堅持了下去。
就像莫言說的:孩子的優秀,都浸透著父母的汗水。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的興趣是父母播撒的種子。
潛移默化其實是一個很可怕的詞。
你放進去的是偷懶和投機取巧,得到的是竹籃打水。
你放進去的是時間和一心一意,嘗到的是苦盡甘來。
不是鼓勵孩子當學霸,也不用非把孩子培養成學霸,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閃光點,但是在「學習」過程中,
培養的堅持、專注、認真、持之以恆……這些優秀品質,本身就值得孩子受用一生。
所有一鳴驚人的奇蹟背後,都是父母的奮力托舉,
所有不為人知的驚喜背後,都是咬緊牙關的努力。
父母的言傳身教,勝過千言萬語
作家鮑德溫說:孩子永遠不會乖乖聽大人的話,但他們一定會模仿大人。
楊絳先生談到家庭教育也說,好的教育,榜樣的作用很重要。
孩子的好習慣,考驗的其實就是父母的自律性。
好的房間布局,竟然能養出學霸?
國外一位教授和一個建築諮詢公司,調查了200多個學霸家庭,發現了布置房間的2個秘訣。
第一,不要把孩子關在兒童房。
如果你留心觀察最近幾年的教育轉變,
就會發現:
死記硬背的題目,越來越少,
而描述性問題,逐漸增加。
把孩子寫作業的地方,從兒童房搬到客廳、餐桌,
多和他溝通,鼓勵他表達自己的看法。
發掘孩子身上的閃光點,
不僅會提高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
他們還會更自信,願意主動學習。
第二,讓孩子在家裡隨時都能夠拿到書。
家裡的任何一個地方,都可以拿來放書:
不用拘泥於書一定放在書櫃。
武亦姝的父親就是如此,
客廳、書房、臥室、兒童房、衛生間,隨處可見都放著書,
從歷史哲學、社科文化、到寓言繪本……
一家人一起看書,一起討論。
最簡單的自律養成法
如果你覺得孩子的自律能力有待提升,
可以試試《微習慣》中的方法,
把孩子的學習任務進行細化。
比如:把每天寫作業,做運動,
變成每天讀書半小時,跳繩20分鐘。
只要完成關鍵的2個動作,
這就算自律成功。
再比如,原來對孩子的要求是「學英語」,
現在改成讀課文10分鐘,背單詞20個,
把有難度的事情細化、分解成孩子努努力就能夠到的小目標,
他才不會牴觸,更願意付諸行動。
訓練孩子「上癮式學習」。
什麼?
學習也可以像打遊戲一樣上癮?
可以!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峰終定律」。
是說人對一段體驗的感受,是由高峰和結尾決定的。
我們可以把孩子平常學習的高峰
「啊,這道數學題,太難了!」
結尾:
「太煩了,不想學了!」
全部變成像打遊戲一樣爽,
不斷收到正面反饋,
這樣孩子的學習體驗就很快樂!
先說高峰。
讓孩子體驗小小的成就,並且及時正面反饋、鼓勵。
「寶貝,你現在正確率比之前高太多了」
「哇,你字寫得比昨天進步了。」
「寶貝,我相信你。」
……
再來看結尾。
有的孩子作業都提前完成了,
家長卻說:「還有一本練習冊,來,咱們趁勝追擊。」
這就會把孩子已經積累的正面體驗消磨掉了。
所以,不要趁勝追擊,而是吊一點點胃口。
當孩子激動地跟你說:「我都做完了!」,
你就可以說:「好棒啊,咱們休息休息,你想去公園玩嗎,我可以陪你。」
孩子反而會有意猶未盡的感覺。
最後,給大家分享一下全國68位高考學霸家長總結的經驗:
最重要的一條就是:
爸媽都在孩子面前看書,無論真假。
安徽理科學霸董吉洋說:「偶爾我厭學,不想看書,爸媽注意到了,也不說什麼,就把電視關掉,坐下來看書,
看到他們在看書,我也就不好意思不看書了。」
言傳身教的力量,勝過千言萬語,耳提面命。
如果你看到別人家孩子,字練得好,說話出口成章,
背後可能是父母從小堅持閱讀,帶孩子走進自然,見大海,見星辰,也見田野,提高他的想像力和表達能力;
如果你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喜歡運動,
背後可能是父母一起鍛鍊,周末去爬一次山,騎一次車,忙趁東風放紙鳶,聽取蛙聲一片。
愛看書的父母,才能養出耐得寂寞的孩子。
愛運動的父母,才能養出不怕流汗的孩子。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
某一瞬間,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
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並檢驗自己的人格。
我們當父母的對了,孩子自然就對了。
沒有一種教育方式是簡單的。
就像一個網友說:
父母未必都望子成龍,但每個人都希望孩子有一天能變成一個成熟獨立的大人,能過上自己喜歡的生活。
可是真正的自由,都很貴。
無非就是,現在辛苦一點,以後就會幸福得多。
有遠見的父母,是要給孩子點燃一把火。
這把火,是高效率的陪伴,是以身作則的自律,是堅持不懈的努力。
風箏為何飛得高,因為地上有人蹣跚奔跑。
哪有什麼一夜成名的奇蹟,不都是父母的奮力托舉。
哪有什麼橫空出世的天才,不過是夜以繼日努力之後的,如願以償,苦盡甜來。
—— End ——
作者:關關,自由撰稿者。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