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來源:曾鳴在杭州西湖畔的主題演講。
分享嘉賓:曾鳴,阿里巴巴集團學術委員會主席、湖畔創業研學中心教育長。
責編 | 金木研
第 7677 篇深度好文:6533字 | 15 分鐘閱讀
內容來源:曾鳴在杭州西湖畔的主題演講。
分享嘉賓:曾鳴,阿里巴巴集團學術委員會主席、湖畔創業研學中心教育長。
責編 | 金木研
第 7677 篇深度好文:6533字 | 15 分鐘閱讀
商業思維
筆記君說:
曾鳴,是阿里巴巴集團學術委員會主席、湖畔創業研學中心教育長。阿里人喜歡叫他「曾教授」。
曾鳴接觸過很多創業者,看到他們面臨各種各樣的挑戰。他認為,創業從0到0.1最難,但偉大也孕育於此。
一、從0到0.1最難,但也孕育偉大
1.0-0.1,很多企業很難通過的一關
《從0到1》這本書我看了好幾遍,總覺得不過癮,具體怎麼做,沒有講太多,它更多強調創新的價值。
其實,對於創新最難的是第一步,第一步是最難的,後面到1是擴張的過程,但是平台孕育的過程非常難。
對於使命願景驅動的企業,有兩類典型:
一個是機會導向,知道客戶在哪裡,知道怎麼切入,企業很快可以滾動起來,起步不難,挑戰在於如何繼續在浪尖領跑,未來長遠的持續發展在哪裡;
一個是能夠找到想像未來,最大的困難是找不到切入點,當下怎麼給用戶提供價值,到底要不要聚焦,從哪裡切入,這些是很困難的問題。
所謂「網際網路+」就是用網際網路、雲計算、人工智慧等等改造一個個傳統行業。「網際網路+」本質上都是做平台和生態,這是和往前不一樣的類型,所以戰略和打法都要過去不一樣,也因此在平台型企業中碰到的問題就更大。
我想特別提出一個概念:0-0.1,這是很多企業很難通過的一關。
他們在孕育的時候至少需要兩三年,需要安靜下來去面對。我們在阿里看到的所有大項目,B2B、淘寶、雲計算,到今天的菜鳥等等,我沒有看到一個團隊能在三年之內找到感覺和突破口的。這是平台型企業普遍遇到的問題,具有典型的意義。
因此,在0-0.1的階段,最關鍵的挑戰就是如何科學有效地找到切入點。
2.0-0.1的關鍵:如何找到切入點?
網際網路思維最重要的一點是疊代優化,如果你沒有切入點,你連疊代的機會都沒有,你沒有辦法在一個和客戶交互的介面中,得到給你的反饋(什麼好,什麼不好,從而去改進),甚至連最基礎的一個問題「到底給什麼用戶提供什麼價值」,在早期都無法回答。
你可能有模糊的感覺,但是在這個時間段,你對面向什麼用戶用什麼撬動是不清楚的,包括淘寶在早期,對於用戶到底核心是簡單、便宜、豐富還是體驗,都是不清楚的,我們經常都有非常激烈的爭論。
在早期,從一個朦朧的感覺,到擁有一個相對清晰的「誰是你第一批客戶,你創造什麼價值」的思考,非常關鍵。
第二個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平台型企業如果沒有做出平台味道,你是沒有邁出第一步的,讓平台的原型長出樣子非常重要。
要用最有效的辦法完成一個業務的閉環,很多企業把平台攤得非常廣,但是平台合圍不了,形成不了合力。平台的面是從線開始做的,怎麼做好線,怎麼把真正的平台價值推送給你的核心客戶。
還有一點是如何有效地試錯,創新都要試錯,是必須要花的成本,但是代價非常高。初創企業試著試著,錢也沒了,人也散了,自己也越來越沒信心了。
二、戰略的不同階段,要有不同打法
我把戰略分成四個階段:
0-0.1是戰略嘗試期;
0.1-1是戰略成型期;
1-10是戰略擴張期;
10-N是高效執行期。
你可以看到,在每一階段,公司的主線、風格、重點都不一樣。
1.0-0.1階段
核心是創新、試錯,這個階段最重要的、引導公司向前走的是vision(願景和方向),最需要找到的關注點是儘快找到切入點,公司才能夠活下來,要不然做的都是無用功。
第一個切入點才能給公司帶來正向的積累,第一個階段最依賴的當然是創始人。
這個時候資本的槓桿發揮不了太大作用,很多公司陷入問題是原型沒有出來,這個時候錢多只會壞事情,因為你大方地鋪開試,沒有得到更多有效的反饋。
2.0.1-1階段
到了第二個階段,需要一個新的能力,是結構化思考的能力,把第一個階段看到的方向和亮點聚合起來,避免混亂,團隊走向共識,讓共識成為公司向前發展的指導工具。
這個時候,需要找到引爆點,快速規模化發展,引爆點非常重要。
3.1-10階段
引爆之後要進入第三個階段,光靠團隊已經不夠,要依賴組織,組織和成型的戰略要匹配,戰略不能是模糊的想法或者團隊認識,而是能夠被傳達、分解,被大多數基礎員工了解,戰略清晰到可以變成業務模式,在業務模式中了解自己創造什麼價值,靠什麼賺錢。
第三個階段是要找到發展的槓桿,比如資本的槓桿。
接下來用案例來分解。
第一個是淘寶的案例,因為大家比較熟悉,也走得足夠遠,所以做下分享。
我們跟淘寶很多同事梳理過好幾次,這次從新的角度有新的理解。0-0.1的階段,我認為過了這個坎的象徵是GMV過了一個億。當時馬雲逼孫彤宇要過一個億,馬雲也不知道為什麼要過一個億,但是模糊中感覺會發生化學反應。
06年壓力很多,逼著創新;07年淘寶日GMV過億,全年是433億。這是0-0.1階段。
到了08年,淘寶是1000億一年,淘寶只排到第四名,前面是國美、蘇寧等,但是這幾家都沒有超過1050億,在1000億上下徘徊。
到2014年就過了1萬億,這是爆炸期和膨脹期,能夠跑得這麼快,和0-0.1這個內核很夯實有關係。
我把日收入過億作為0.1-1階段的里程碑標誌,因為日收入過億的成型是基於平台上各個角色賺錢,平台才能賺錢,我們引入了精準廣告營銷體系,全套體系把淘寶上各個角色的利益用網際網路的方法自動完成,而不是靠人工完成,通過算法和智能引擎讓海量玩家自己聯繫在一起。
這其中給整體帶來巨大帶動的是幾十萬、上百萬淘寶客和賣家聯繫在一起,淘寶賣家可以提供商品連結,小廣告主通過把這個連結放在自己小網站上,只要他的網站有人點擊和購買,小網站就可以分利。
這是一套自動化的網絡體系,不需要淘寶有很大的人力,這就是智能算法的價值,否則投入再多人力也做不了這個事情。這樣一套新時代的機制奠定了淘寶利益分配的機制,這是第二階段非常重要的關鍵點。第二階段最核心戰略是這套廣告體系。
第一階段戰略的核心就是社區,早期賣家和買家的關係都沒有辦法清晰劃分,很多好賣家本身就是好買家,好買家本身也演化成好賣家,因為好賣家發現機會好,就自然而然發展成賣家。早期新物種的角色定義很模糊,但是給了他們一個自動發展和演化的可能性,這是早期淘寶很大的特點。
第二個階段搜索和廣告成為淘寶的推動力,當時我們嘗試植入收入模式的時候,很多淘寶小二都會臉紅,認為淘寶都不應該談錢這種事情,因為淘寶早期非常強的使命驅動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行俠仗義的武俠文化、小二文化奠定了淘寶非常重要的內核。
在這中間,一個很重要的戰術上的基石就是旺旺,也是受QQ啟發,雖然早期是想做出來跟QQ競爭,但是這個工具起到的價值是允許賣家和買家直連互動,從中產生非常豐富的淘寶市場文化,這是淘寶把ebay趕出中國的重要手段。
ebay禁止賣家和買家聯繫,這樣交易才能留在平台上,ebay才能收費。淘寶讓買家和賣家在直接聯繫的過程中產生了感情,也帶來品牌認知和「親」這樣的淘寶體。
如果沒有這樣文化的沁潤,淘寶是無法完成這樣的生態的。回顧的時候,我認為淘寶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點是很放,我問早期的人苦不,他們說玩得很嗨。如果一個人憋得太緊,壓得太嚴,是沒有創新的可能的,只有放開,才有可能完成大的創新。
第二階段是野蠻生長,自下而上、自我驅動,員工看到什麼事情就啟動一個項目,每個人從不同的角度看到機會就去嘗試。
到了第三個階段,光野蠻生長也不行,開始啟動組織的力量,如何把明確的戰略和自下而上的創新結合起來,挑戰非常大。
這個時候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是開放平台,各種各樣的軟體服務商、代運營等等角色出現,淘寶從交易市場走向電子商務圈生態,整個阿里後來都聚焦於最底層的設施,把上面的各種創新讓給外部合作夥伴去做。
可惜,我們都沒有享受到高效執行的紅利,淘寶也在面臨著這個挑戰,大家也在思考新的模式,馬雲也在提出「新零售新模式」概念等等,我們怎麼在這個模式上繼續優化?只有換引擎,不斷升級和換代。
每個創始人都要想像自己處於哪個階段。
三、提高創業成功機率的4點心得
根據阿里經驗和對創業者的溝通,我總結了對於創業者非常關鍵的四點心得:
眼高手低、試錯一定要基於Vision(願景和方向)、懸崖邊的狂歡、自我修煉(自信和自疑)。
心得一:眼高手低
早期千萬不要追求清晰的戰略和商業模式。
一切都是混沌初開,不可能有清晰的戰略,更不用談一個複雜完整的商業模式。不要指望一步到位。
要捏軟柿子、要落地、不要空轉,虛的實了做。
最難的是眼高手低,你要雌雄同體,要有宏觀思考的能力,保持對未來的想像力,保持大的格局,又必須腳踏實地從非常小的點切入。
我剛到阿里,和馬雲溝通,他天天和我講要「刺刀捅進去,就出血」,如果你拿刀捅一塊板,捅了好幾刀也許都沒有捅破。
所以,你光說大的沒用,不能光畫大圖,如果太會談,這是幾個精英在一起經常會發生的事情。
等做了兩年,最後發現做出來的不是你想要做的事情。
當然,如果你太偏向於執行力,做了兩年,你會發現有人跑到你前面去了,你也就沒有機會了。
這是兩個很常見的事情。
具體來講,在0-0.1階段,不要追求乾淨漂亮清楚。
在這個階段,戰略是講不清楚的,更不用說業務模式和收入模式,這是一個逐步磨的過程。
要先從邊緣的軟柿子開始捏起,捏多了,你自然可以捏更硬的。
如果是一開始啃硬骨頭的,一般成了先烈,因為你成了別人的樣板。
這是很重要的一點,一開始不要怕事情小,要敢於從小的事情切入,但是你切入之後要知道有放大的可能,而不是切入之後還是小的。
我補充一點,大家融資的時候經常聽到一句話,「你要和VC在電梯兩分鐘講清楚你的產品」,這是扯淡的。
但是在你A輪的時候,你要儘量能講清楚你的客戶的核心價值在哪裡,也不一定能講清楚,但是一定要逼自己想清楚。
想的時候不妨大一點、遠一點,做的時候不妨小一點、准一點,你才有機會攻下第一個山頭,才有機會攻下一個。
心得二:試錯一定要基於願景
這個階段一定不是盲目試錯。
絕大部分跟風的人是瞎打盲撞,完全沒有積累,死了還覺得冤枉。
這個階段的試錯,是通過實踐對未來的假設(Vision)進行不斷的試驗和調整。
直到找到未來在今天的「映射點」,從這個點切入,最有可能演化到未來。這個聚焦的過程。
你一定要有一個Vision(願景)作為試錯的前提,否則你試了也白試。
只有基於某個基礎去測試,你才有疊代的路線和方向。
如果沒有這個作為前提,就是盲人摸象,最後也摸不出一張整圖出來,死了也是冤枉,確實做了很多無用功。
試錯是為了找到未來在今天的映射點,這個點才能帶你走向未來。
用一個專業的詞,就是有紀律性、目的性的試錯,知道結果和目標,這是Vision(願景)到Action(行動)的關係。
一方面要快速行動,但是背後有非常清晰的Vision(願景)。
在這個過程中,很重要的一點是:如何擁有Vision(願景)?
其實,尋找Vision(願景)的動作本身就能夠給你帶來Vision(願景)。
你天天看未來,看過了就會比別人好,這不是誰天生就會過的,而是一個過程。
心得三:懸崖旁的狂歡
和一個創業者討論的時候,他不斷重複:「我們只有三個月的時間了。」
我突然發現問題出現在哪裡。
一個公司如果以三個月或三個星期作為周期,根本試不出像樣的東西,導致公司整體很焦慮。
創業公司緊迫感是要有的,但是不能瀰漫到組織的每個環節,不然就沒有創新的空間。
CEO即使沒有辦法也要擔著這個壓力,即使沒有錢了,也要談笑風生。
阿里也出現過只有10個月的現金流的時候,也是到了最後兩三月才看到現金流的增加。
那麼,你最後是靠什麼闖過去的?
其實就是信不信的問題,阿里後來有一句土話叫做「相信相信的力量」。
你光一層相信不夠,要有更多相信才能不斷走過去。
2012年是淘寶開始討論第三個階段戰略升級的時候,會議開得特別焦灼,爭論非常激烈,最後結束的時候我蹦出一句話,讓大家嚇一跳。
我說:「 Vision(願景)是拿來挑戰的,不是拿來證明的。」
Vision(願景)是需要相信的,相信的人才會做,做後才能證明是對的。
你不信,Vision(願景)就不會成。
在公司早期,無論找員工還是合作夥伴,你會發現,能夠跟你團結在一起的都是無產階級,都是一無所有的人,因為沒有,才會想一起去拚命。
淘寶早期跟美特斯邦威聊的時候,馬雲也出面了,至少聊了四年,對方才覺得可以到淘寶開個店試下,前期根本不信。
早期你沒有辦法借誰的力,生態的早期就是沒有積累的人因為相信共同的Vision(願景)才走到一起的。
你如果沒有激情,走不遠,沒有激情的團隊,你扛不過那麼多坎。
這個事情如果你做得沒有樂趣,你也做不下來。
阿里雲從09年開始,Vision(願景)很清楚,來的人都是信的,但是每年都會送走一批人,就是打殘的,然後再引進一批人進來,一批批人往前拱。
你如果沒有這樣的enjoy(享受)的感覺,堅持不了很久。
心得四:自信和自疑
創始人經常處於這樣的狀態之間,有時候覺得自己是對的,有時候覺得自己想的全錯了。
萬一把公司帶到坑裡怎麼辦?什麼時候該獨斷?堅持還是放棄?
中間肯定有運氣的成分,但是這本身就是自我修煉的過程。
最難過的坎就是這個坎:極端的孤獨、極度的自我懷疑,但是只能相信自己。
如何克服?如何提高心力?如何保持適度自我懷疑下的自信?
這兩年網際網路發展和傳統結合越來越緊密,有的人行業經驗比較強,有的人網際網路經驗比較強,有的人懂平台思維但不懂商業,有的人懂商業但不懂平台思維。
在這個過程中間,自己的優勢怎麼堅持,什麼時候去聆聽,怎麼把這些東西糅合在一起成為團隊的智慧,這是非常考驗大家的努力的,但是也要適當保持遊戲的心態走過這個過程。
2002年,董事會跟馬雲談過一個話,就是多年找CEO,但是都沒有找到。
很多時候想找到好的CEO ,但還是從相信的人中間走出來。
四、從0到0.1,四個核心決策
第一,核心客戶價值足夠強大、鮮明、容易感知。
這是一個平台能否起步非常重要的一點;
一個平台你可能有很好的理念,但落足點是你的客戶價值是否足夠清楚鮮明。
你的理想再好,不會因為你是平台,就來用你的服務。
平台為什麼起步難?
因為你要用平台的原則和打法整合出一個服務,客戶還能因此滿意,你才能找到第一批用戶。
平台往往一開始尋找很小的切入點,你找到的客戶是原來社會邊緣的客戶。
因為社會上原來給他們提供的服務和解決方案很差,雖然你提供的也不怎麼樣,但是已經有5、6倍價值的提升,他們就會來用你,只要有人用你,你就有演化的機會。
Facebook(臉書)最早的用戶就是一批哈佛的無聊看女生照片的男生。
正是因為這麼一個清楚的用戶訓練過程,模型和網絡才能開始疊代和優化。
你想不清你創造的價值,一切都是空談。
第二,准入門檻有多高?
服務的領域不一樣、目標不一樣,准入門檻不一樣。
淘寶選擇了零門檻、誰都可以進來的領域,但是平台治理難度很大,因為只能事後治理。
方向決策難點是選什麼都可以,每個方向都有優點和缺點。
第三,信用問題如何解決?
一個平台的價值就在於信息的對稱和流轉效率,再者是信用,沒有信用就沒有平台。
淘寶早期發展出的另外一個里程碑發展就是支付寶,基於支付寶形成信用體系,在一個缺少信用的社會建立一個信用體系,這才帶來生態發展最基本的東西。
只要你建設平台,就要回答誰來提供信用。
是賣家自己說,還是你來對大家的信用打標?
如果是後者,你怎麼解決規模、眾口難調的問題;
如果是前者,賣家自己提供的信息是否可信,買家如何認證賣家的信用?
這樣的方式交易最初成本是否過高?如果讓買家評價,如何避免買家的惡意行為或者個人偏好?
怎麼篩選出買家的共同行為給賣家?這都是一系列非常複雜的平台治理的問題。
第四,基本功能如何滿足?——初步的角色分工
平台早期最忌諱的就是做得太廣太薄,什麼點是最關鍵的功能,從而讓平台跑起來?這個功能的定義很重要。
平台型的企業沒有Vision(願景)是沒有辦法走出來的。
Vision(願景)式的動作比靜態的Vision更重要。
當你要做足夠大的企業或生態的時候,你要有足夠大的Vision(願景)支撐。
網際網路不斷在變,商業不斷在變,每3、5 年就密集思考未來,從Vision的角度去思考事業夠不夠大。
而我們內部幾個人是在不斷做的過程中,明確這個Vision要不要去做。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分享、點贊、在看,3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