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道路問題至關重要。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追求民族復興的歷史,也是一部不斷探索現代化道路的歷史。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我們走出了一條適合國情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
現代化是人類文明發展與進步的顯著標誌。實現現代化是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追求,也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的不懈追求。歷史條件的多樣性,決定了各國選擇發展道路的多樣性。不同國家、不同地區各具特色的現代化道路,植根於豐富多樣、源遠流長的文明傳承。由於世界現代化進程是從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開始的,也由於當今世界的已開發國家主要是歐美國家和深受西方文明影響的資本主義國家,這就給人一種錯覺,似乎現代化就是西方化、西方文明就是現代文明。殊不知,儘管資本主義制度和西方現代化模式在不斷演變,但其骨子裡的資本至上、弱肉強食、兩極分化、霸道強權等本性並沒有發生任何本質的改變,其弊端反而愈益明顯。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現代化不是少數國家的『專利品』,也不是非此即彼的『單選題』,不能搞簡單的千篇一律、『複製粘貼』。一個國家走向現代化,既要遵循現代化一般規律,更要立足本國國情,具有本國特色」,「中國式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徵,更有基於自己國情的鮮明特色」,「中國式現代化,是我們為如何喚醒『睡獅』、實現民族復興這個重大歷史課題所給出的答案」。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舊中國,要實現現代化根本是不可能的。新中國的成立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為實現現代化創造了根本社會條件,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新中國成立初期,為儘快改變我國工業化水平落後的狀況,我們黨明確提出努力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經過實施幾個五年計劃,我國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這一時期我們取得的獨創性理論成果和巨大成就,為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物質基礎。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我們黨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開啟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新長征。如何趕上時代、加快實現現代化?我們黨一開始就保持著清醒的頭腦,並沒有像一些發展中國家那樣亦步亦趨地跟在西方國家後面簡單模仿,而是強調從中國實際出發,走自己的現代化道路。我們黨大力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新,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現了從生產力相對落後的狀況到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的歷史性突破,實現了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充滿新的活力的體制保證和快速發展的物質條件。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在已有基礎上繼續前進,圍繞解決現代化建設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全面深化改革,不斷實現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我們黨在認識上不斷深化,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一步加深了對中國式現代化內涵和本質的認識,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我們黨在戰略上不斷完善,明確「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鄉村振興戰略等一系列重大戰略,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堅實戰略支撐。我們黨在實踐上不斷豐富,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針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舉措,推進一系列重大工作,戰勝一系列重大風險挑戰,特別是消除了絕對貧困問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更為完善的制度保證、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
可以說,中國式現代化破解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諸多難題,摒棄了西方以資本為中心的現代化、兩極分化的現代化、物質主義膨脹的現代化、對外擴張掠奪的現代化老路,打破了「現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現了現代化的另一幅圖景,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路徑選擇,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國方案。歷史和實踐已經證明,中國式現代化這條路走得通、行得穩,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唯一正確道路。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我們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在長期探索和實踐中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巨大代價取得的重大成果,我們必須倍加珍惜、始終堅持、不斷拓展和深化。」
更多精彩內容,詳見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文章《牢記初心使命 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
(策劃:許華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