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大學建立這個平台,打造生物醫藥「全鏈條」創新體系

2024-06-22     中國教育報

全球首個全自動化學發光法P85-Ab檢測試劑盒,預計最早在今年底獲批上市,可以提高鼻咽癌的早診率,為患者贏得寶貴的治療時間。這是記者近日從廈門大學獲悉的。

2023年8月,廈門大學一項科研成果發表在國際醫學權威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該校夏寧邵團隊發現了國際原創鼻咽癌診斷篩查標誌物——抗EB病毒BNLF2b基因編碼多肽的總抗體(簡稱「P85-Ab」),可以提高鼻咽癌的早診率。

據介紹,新的標誌物跟現有的雙抗體篩查方案具有互補性,可將鼻咽癌篩查的陽性預測值從4.3%提高至44.6%,即原來需要20至30個鼻咽鏡檢查才能確診1例鼻咽癌,現在只要2至3個鼻咽鏡檢查就可以確診1例鼻咽癌。其有望顯著提升鼻咽癌篩查的效能、成本效益和可接受度,擴大鼻咽癌篩查的覆蓋面。目前,廈門大學團隊正與廈門萬泰凱瑞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合作,進行相關產品的產業化研發。

這是廈門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建立從基礎研究到技術突破,再到應用研究和成果轉化的「全鏈條」科研平台的典型案例。

從基礎研究到技術突破,到應用型研究,再到校企合作完成生產,廈門大學構建起一條完整的生物醫藥「全鏈條」創新體系。

「有自己的『研發鏈』『生產鏈』,我們的疫苗、生物醫藥就能有更多的自主權!」廈門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張軍教授說。

在基礎研究方面,廈門大學有傳染病疫苗研發全國重點實驗室,主要側重於前沿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

在技術突破方面,廈門大學有國家傳染病診斷試劑與疫苗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教育部疫苗與分子診斷集成攻關大平台,聚焦關鍵核心技術和「卡脖子」技術難題,以實現技術突破為目標。

突破一項醫藥技術後,需要驗證其應用效果。在「鏈條」最後的應用這一步,廈門大學也有自己的豪華團隊:國家醫學攻關產教融合創新平台(疫苗研發)致力於促進人才鏈、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國家藥監局傳染性疾病檢測技術研究與評價重點實驗室重在藥品監管檢測技術、評價標準和質量控制等監管科學方面的應用研究;翔安創新實驗室側重於成果轉化和高端技術服務。此外,廈門大學與企業開展多維度、多層次的長期合作,推動相關成果的轉化及生產,顯著提升了研究成果的產品化和市場化效能。

2024年初,廈門大學研究團隊通過隨訪研究,證實其研製的戊肝疫苗可提供至少長達10年的高效持久保護。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醫學權威期刊《柳葉刀》上。目前,廈大團隊研製的戊肝疫苗是全球唯一的戊肝預防性疫苗。

戊型肝炎(簡稱「戊肝」)是一種由戊肝病毒(HEV)感染導致的肝臟炎症,也是全球範圍內常見的病毒性肝炎之一。2011年,歷時14年的自主研發,由廈門大學夏寧邵團隊主持研製的重組戊肝疫苗「益可寧」獲准上市。2020年,該疫苗在巴基斯坦獲批上市。2022年,為控制戊肝疫情,無國界醫生組織在南蘇丹開展了全球首次大規模戊肝疫苗接種活動,為近4萬人接種了益可寧。此外,全球疫苗免疫聯盟計劃在2026至2030年為低收入國家戰略儲備戊肝疫苗,以應對未來可能的健康威脅。

據介紹,廈門大學研究團隊自2007年啟動針對益可寧的隨機、雙盲、對照的大規模臨床試驗研究。團隊建立覆蓋江蘇省東台市11個鄉鎮,包含市級醫院、鎮衛生服務中心、村衛生所、私人診所在內的205個監測點,並對參加臨床試驗的11萬餘名志願者進行長達10年的隨訪研究。研究結果顯示,接種三針益可寧的10年保護率為86.6%;接種兩針益可寧也可提供高效保護,在30個月內的保護率達100%。

益可寧從研發到生產,再到最後實際保護率的監測與研究過程中,廈門大學實現了全鏈條覆蓋,充分展示了科研獨立自主的力量。

近年來,廈門大學圍繞國家傳染病防控重大需求和醫藥產業發展需求,取得了一系列令人振奮的成績:研製上市了首個國產人乳頭瘤病毒(HPV)疫苗、全球首個鼻噴流感病毒載體新冠疫苗、新一代國際「金標準」戊肝診斷試劑、全球首個愛滋尿液抗體自檢試劑、全球首個新冠總抗體診斷試劑、全球首個戊肝尿液診斷試劑等一批創新產品,為服務國家民生需求和支撐區域生物醫藥產業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本文作者|本報記者 熊杰 通訊員 方木錦

責任編輯|趙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a228c9e0cdd1bcff82b7dfc5e80c00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