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哀親了,「人工呼吸吻」為什麼讓人受不了?

2023-04-19     壹讀

原標題:柯哀親了,「人工呼吸吻」為什麼讓人受不了?

指出真相的壹讀君 丨 王樂怡

最近在日本上映的柯南劇場版《名偵探柯南:黑鐵的魚影》,以罕見的方式兩次引爆了中文網際網路。

據看過點映的粉絲透露,在緊急時刻灰原哀為柯南做了人工呼吸,之後又「還吻」給官配毛利蘭。這個情節讓「柯蘭黨」和「柯哀黨」都大為震驚,「柯哀親了」「蘭哀親了」衝上微博熱搜,連電影官方也為此發布了公告回應:收到,謝謝。

圖源:Twitter@conan_movie

公映當天,這個傳言得到證實。

不少網友祭出《王子變青蛙》里單均昊的名言:要我告訴你吻和人工呼吸的差別嗎?

「如果你連吻跟人工呼吸都分不清楚的話,我建議你回那一邊的小學,把你的健康教育重新上一遍!」| 圖源:《王子變青蛙》

但在偶像劇里,單總的這句話又顯得不是那麼清白。自這部劇起,「人工呼吸吻」才成為大家熟悉的偶像劇經典橋段。

那麼,吻和人工呼吸到底有啥差別?

人工呼吸是什麼感覺?

在影視作品裡,心肺復甦幾乎就等於一個吻。

但實際上,口對口呼吸和親吻的感覺完全不同。

首先,很髒。

人工呼吸之前務必要保持病人呼吸道暢通。這不僅是因為病人有可能牙關緊閉,更是由於窒息者的口鼻會有各種出血、分泌物、異物,需要隨時清理。

在搶救溺水者時,場面更不可能如《太陽的後裔》那麼唯美。溺水者可不是從純凈水裡撈上來的,海水、河水的腥臭味足以使人掩鼻。

不僅如此,在人工呼吸的過程中常常會出現胃內容物與水的反流。溺水者的口中會流出大量氣泡,並可能會伴隨嘔吐。

圖源:《太陽的後裔》

其次,很累。

心肺復甦往往需要30分鐘以上循環、交替進行胸外按壓和人工呼吸,對體力和耐力的要求很高。每分鐘要進行胸外按壓100~120次,不能中斷超過10秒。研究表明,胸外心臟按壓中斷1秒,復甦成功率下降約1%。

理想情況下,應該由多名急救人員輪流施救,某些情況下會使用心肺復甦機。新聞報道中常常能看到救人者在見義勇為後因為體力不支、精神高度緊張而累到暈倒、嘔吐。

最後,很險。

影視劇中,只需要幾分鐘(甚至算上了主角猶豫「該不該親」的時間),病人就能悠悠醒轉。而現實生活中,心肺復甦充滿了驚險和遺憾。美國研究指出,CPR的現場成功率只有37%,且搶救成功的患者中只有13%能最終康復。

特別是在心肺復甦操作不當時,還有可能造成併發症。胸外按壓可能會造成肋骨骨折和胸骨骨折、內臟損傷等;人工呼吸可能會導致肺損傷等。

因此,壹讀君提醒大家務必注意:徒手的心肺復甦只是起到應急的作用,需要儘快將病人送醫!

此外,在水下給快溺水的人「渡氣」這種另類「人工呼吸吻」,壓根不成立。由於水壓強度,人類很難往別人嘴裡吹進多少氣,還可能自己嗆水。

圖源:《東宮》

這樣看來,人工呼吸和吻的共同點,無非就是嘴和嘴碰到一起。

人工呼吸為什麼要嘴對嘴?

在西方醫學界,口對口呼吸的急救法最早於1771年提出,但一直沒有得到重視。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現代呼吸復甦術快速發展。現代醫學證明,人工呼吸在生理學方面是合理有效的,並與體外心臟按壓結合起來,得到廣泛應用。

口對口呼吸的原理並不複雜。

正常人呼出的氣體中仍含有16%~18%的氧濃度,口對口吹入患者體內,使病人獲得被動的「外呼吸」,可避免病人器官因缺氧損傷,再利用胸廓和肺組織的回縮使氣體呼出。

當病人口腔異常時,還可以採用口對鼻呼吸。

在我國的醫學傳統中,人工呼吸的原型可以追溯到東漢。口對耳,口對鼻,口對口都有;一般情況下要用蔥管、蘆管吹氣,防止直接接觸。

到明代左右,口對口呼吸已經成為民間普及的急救法。馮夢龍在《醒世恆言·張廷秀逃生救父》中有如下記載:王員外救下上吊的女兒,叫妻子徐氏「嘴對嘴打氣,接連打了十數口氣,只見咽喉氣轉,手足展施。又灌了幾口滾湯,漸漸甦醒,還嗚嗚而哭」

在中國古人看來,嘴對嘴大約並不怎麼浪漫,頂多有點「男女授受不親」的考慮。

法國人類學家保羅·當儒瓦在1897年寫道,中國人覺得口對口接吻很恐怖,簡直和西方人對人吃人的觀感沒有兩樣。

《西遊記》中,孫悟空為救人給烏雞國國王渡氣,可以算是中國文學作品中較早的人工呼吸橋段了。「把個雷公嘴噙著那皇帝口唇,呼的一口氣收入咽喉,度下重樓,轉明堂,徑至丹田,從湧泉倒返泥垣宮」。可應該沒人把這當作齊天大聖和烏雞國國王的cp撒糖吧。

電視劇中沒有拍出這段「吻戲」| 圖源:《西遊記》(86版)

人工呼吸為什麼會被當作吻

在西方,人工呼吸本來可以沒有多濃重的曖昧色彩。

人工呼吸在英語中也被稱為「生命之吻」(kiss of life)。1968年普利茲現場新聞攝影獎的獲獎作品以此命名,定格了一位工人在電線桿上為觸電昏迷的同事進行人工呼吸的感人瞬間。

把人工呼吸和浪漫之吻聯繫在一起,大約要歸功於迪士尼。

迪士尼早期的公主電影對民間故事進行改編,去除了公主昏迷、甦醒背後「少兒不宜」的暗黑情節,賦予了「真愛之吻」以某種療愈的功效。

比如1937年上映的《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在民間故事中,白雪公主甦醒其實是因為王子想要公主的屍體,在隨從搬運時棺材不慎被撞,使卡在公主喉間的毒蘋果掉了出來。迪士尼當然不能呈現王子的「惡趣味」,於是改成了:王子的吻使毒蘋果掉出,公主醒來。

又比如1959年的作品《睡美人》。原版故事裡,睡美人亞麻中毒,後來她所生的嬰兒無意間吸出了睡美人手指里的亞麻,使她醒來。迪士尼的版本則刪去了睡美人在昏睡中懷孕生子的情節,改成了徹頭徹尾的魔法童話,王子的吻就是命中注定的解藥。

六十年代開始被推廣的口對口人工呼吸恰好回應了這種文化符號,這種印象隨著影視作品驚人又養眼的呈現而流行開來。

在沒有西式接吻文化的東亞,人工呼吸就顯得更加私密而曖昧。

不過,壹讀君還是要說:尊重醫學,尊重救人者,「人工呼吸吻」的濾鏡少開為妙。

參考資料:

[1]Peter Safar著.心肺腦復甦[M].天津醫學院,1984

[2](美)奇普.沃爾特著;蔡承志譯.重返人類演化現場[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

[3]劉琨.心肺復甦理論的歷史過程及最新進展(綜述)[J].中國城鄉企業衛生,2011,第26卷(6): 50-52

[4] 陳曉松.古代心肺復甦術應用發展史略[J].中華醫史雜誌,1997,第27卷(1): 3-6

[5]新華網. 醫療美劇誇大心肺復甦作用 CPR現場成功率僅37%(2015-08-31)

[6]廣州日報. 《太陽的後裔》人工呼吸不規範?(2016-03-14)

[7]丁香園. 五大要點:生死關頭 如何進行高質量 CPR ?(2016-08-01)

星標一下,我們永不走散~

點擊圖片閱讀 |女演員空中墜亡,危險的雜技該不該取消?

點擊圖片閱讀 | 王一博、龔俊戴胸針的原因找到了!

如果你覺得今天的文章還不錯

動動手指給壹讀君點個在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a1e3c499dd518c0474ce0491a03e08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