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藝:建築是一種社會性的藝術

2023-06-13   UniDesignLab

原標題:劉藝:建築是一種社會性的藝術

如果能夠從建築設計中品嘗到一種味道,可能是咀嚼咖啡豆的苦,一種令人上癮的清醒。

從成都城南駕車到三星堆博物館新館的施工現場需要1小時零10分鐘,在前往廣漢市的京昆高速上,劉藝一直在電話里和小組聊著正在設計階段的幾個項目,不時用手在身前比劃出想像中的建築線條。

手臂畫出曲線,車輛駛過彎道,直到路程臨近終點,車輛經過筆直公路兩旁寬闊的稻田,他才有空閒安靜地望向車窗外正生長著的風景。

「三星堆新館的項目難度很大,也是我最期待的項目,希望今年8月份的時候能夠和大家順利見面。」三星堆博物館新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劉藝作為項目的總建築師,幾乎每個周末都會去到施工現場協調問題。

而在過去的二十年間,劉藝從初級建築師到西南院總建築師,從弱冠到不惑之年,是個人經歷的歲月,也是時代透過其身上折射出的明暗光影。建築行業不斷起伏,AI將會替代建築師的聲音也不絕於耳,在這樣的背景下,建築師與大眾也不免發出疑問: 對於一座城市而言,建築師,究竟承擔了怎樣的社會角色?

下工地的藝術家

剛剛下車,劉藝便被施工現場等候的駐場建築師圍了起來,關於施工細節的問題複雜又零碎,像是天空中時大時小的陣雨,落在工地上每個人頭頂顏色不同的安全帽上,發出嘀嗒的響聲,在這樣的雨中,不知不覺就會被淋成落湯雞。

有時這場雨會變得很大,結結實實地砸在劉藝的身上。所幸,在由施工問題構成的大雨中,建築師的身影足夠清晰。

劉藝與駐場建築師對接施工問題 / 攝影:鄒鄒ZSDC

施工問題僅憑討論永遠無法真正被解決,在簡單交流後,劉藝拍了拍年輕建築師的肩膀,穿過身旁運送石料的吊車、轟鳴的金屬鑽頭,進入到尚未完工的三星堆博物館新館的主體結構中。

攝影:鄒鄒ZSDC

「建築設計本質上是一種藝術創作,但這種藝術需要基於建築師對於生活的觀察、細節的控制。」劉藝對於藝術創作的理解可能與很多人不同。在很多人的認知中,好像建築設計只需要玩玩概念,畫畫草圖,一座建築便能拔地而出,很難想像一個央企大院的總建築師會每周跑到工地上去解決這些看起來「細枝末節」的施工細節。

可事實上,建築設計本就是細緻的藝術,建築落成後映在人們眼中的大開大合,也是一磚一瓦細緻考量後的日積月累。

劉藝在一扇落地長窗前停留了很久,與身旁的駐場建築師、建築工人討論起邊框的做法,邊框需要同時保證施工質量與美觀性,幾厘米的差異擴散到建築表皮上,便足以影響整個外立面的效果,包邊的材料、細節的做法,這些都需要建築師親自到施工現場比對認定。

攝影:鄒鄒ZSDC

三星堆博物館新館的表皮已經安裝了大半,在岩石與玻璃交織的表皮下方,是翻起的泥土與尚未風乾的水泥,細碎的問題隨著施工進度的推進不斷產生,劉藝每個周末都要來到廣漢市把博物館裡里外外走上一遍, 除了建築師,似乎很難有哪個職業能夠將藝術與工地連接的如此緊密。

三星堆博物館新館施工現場 / 攝影:鄒鄒ZSDC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圖片三星堆博物館新館效果圖 / 圖片中國建筑西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如果用一個行業來類比,你認為建築師最接近什麼?

這個問題我們問過許多建築師,有的人認為是「廚師」,有的人認為是「官員」,而劉藝給出的答案是「導演」。

「我覺得建築師和導演很像,他們都是在創造時空,導演會用到劇本,建築師會用到任務書,當導演用到劇本時,並不是為了拍攝劇本本身,而是為了創造出新的藝術品;當建築師使用任務書時,也在思考著超越任務書的完整建築作品。」劉藝的解釋表達出了建築的時空屬性。

一座此刻的建築由過去的時間與空間澆築塑形,而這些積累又將回饋於未來的時空。

劉藝愛看戴錦華的影評—— 「當梁朝偉和張曼玉同在一個空間場景當中的時候,導演通常使用很多的手段,比如淺焦鏡頭,造成視覺畫面的雙人中景當中的一實一虛,以致他們不可能在一個雙人中景當中構成一種共享生命空間、情感空間和心靈空間的視覺表述。」

《花樣年華》劇照 / 圖源網絡

導演使用的拍攝手法中的虛實變化與構圖似乎和建築師的設計手法具有某種相似性,同樣是對於時間和空間的解構與重塑,只是 電影自動播放在觀眾眼前,建築則需要人參與其中,以自身的行為作為體驗的前提。

比空間多了一個維度

建築比三維的空間多了一個維度,這個維度叫做生活。

而這裡的「生活」,不是建築師的生活,也不是某個人的生活,而是屬於公眾的生活。

劉藝成長在重慶,進入西南院後,在成都工作了20年,他的大部分建築設計作品也集中在其工作的這片土地上。

「曾經有朋友從西安過來,她和我說從照片上看成都市天府美術館與在現場看完全不同,在照片上看到的是漂亮的曲線關係,只有真正來到成都,來到現場,才能明白成都人和這座建築之間的關係。」談到成都市天府美術館,劉藝表示這是一個非常成都化的設計。

成都市天府美術館 / 攝影王廳

成都是一個非常市民化的城市,成都人對於觀展的熱情也要超過許多城市,人們在美術館中會感到放鬆。天府美術館的中庭邊擺了許多咖啡椅,咖啡廳的人工水池在視覺上與湖面連成一片,在這裡買杯咖啡就可以坐很久,望著風景發獃。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圖片成都市天府美術館室內,由竹皮加工成薄片,將幾十萬片竹皮一片片貼於室內 / 攝影存在建築-建築攝影、王廳

劉藝在設計中天然地會去反應城市的特質,對於文化的理解也更加細膩。劉藝曾經來到成都的一處小茶館喝茶,發現屋檐一直在滴水,老闆告訴他這叫做「留客」,客人發現在下雨,就會多留一會兒,後來這種「留客」的手法也被其運用到了美術館的設計之中。

劉藝受邀參與拍攝的央視CGTN融媒體紀錄片《世界網紅與中國餐桌》成都篇 / 攝影CGTN

他對於城市文化的理解不是「燈籠」、「瓦片」、「竹子」等簡單的視覺符號,而是在考慮成都的老人喜歡種什麼樣的花,成都的年輕人喜歡踏怎樣的草,在什麼樣的氣候下,成都人會來到戶外,成都人的周末會怎樣度過……這樣有關生活的問題。

「大家覺得很酷的那種極簡主義風格,其實並不適合成都,成都是一座休閒的城市,也是一座富足的城市,應當有生活的氛圍和物件,建築師一定要把成都的感覺做出來,有時我會故意將建築中的人行流線拉長,用空間把時間變慢。」在與劉藝談論建築的時候,能夠感受到其對於城市文化的考量。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圖片成都市當代藝術館與人文藝術圖書館,山形的建築體量應對了周邊特殊的環境條件,在凸顯文化地標的同時屏蔽城市噪聲的干擾;市民通過室外天橋和樓頂觀景平台可登上屋面;曲線屋面也是川西民居屋頂的再現 / 攝影存在建築-建築攝影、王廳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圖片新津農博園青苗項目,設計用化整為零的單元式模塊,單元間相互錯落,與田野景觀相融合,建築群落猶如生長於田野中。項目所在基地原為川西林盤式的民居,為找尋場所記憶,立面材料多選用能反映本土特徵的元素。深灰色陶板瓦、暖色木質結構、暖色高耐竹簾、灰色干粘石牆面,均取自原有農村自建宅屋的材料體系。 / 攝影存在建築-建築攝影

個性化創造力的表達與公共需求的平衡似乎是每位建築師繞不開的話題,可劉藝在面對這個問題的時候只是笑了笑,給了我們一個看似平常卻出乎意料的答案。

「對我而言並不存在平衡與否的考量,所有的創作都是發自人的內心,我只是在真實地去感受到我生活的時代,這個方式是自我的,如果大家喜歡,就說明我的內心是與時代同步的,重要的是建築師對於社會的理解。」

這個回答深思之下會有些宿命的感覺,卻又有些洒脫。公共建築不是一幅畫,一篇文章,一首音樂,無法被一個人獨立創作,當一座建築被創造出來,公眾也沒有選擇是否使用它的權利,一位老人不可能因為醫院設計的不符合心意就不去看醫生,一名學生不可能因為學校設計的不符合心意就不去上學,公共建築的設計必然存在著對於公眾生理與心理層面需求的諸多考量。

而劉藝的建築設計更像是一種自然而然的公眾選擇,他沒有刻意地去迎合,也沒有刻意地去獨立,只是因為自己在成都生活的長期浸潤下產生了與這片土地合拍的設計理念,在滿足公眾需求的基礎上進行延續性的創新。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圖片成都超算中心,與封閉的科研園區不同,超算中心被構想為一個向城市開放的場所,一個科技的圖騰紀念地。結合場地自南向北逐漸降低的地形,利用高差實現了開放與封閉管理的雙重目標:在場地空間的上部,市民通過盤旋而下的空中天橋穿越整個場地,形成參觀流線,場地的下部是封閉管理的園區,內外動線立體分流,互不干擾。 / 攝影存在建築-建築攝影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圖片中建濱湖設計總部,以探索夏熱冬冷地區的近零能耗辦公建築設計為目標,中建濱湖設計總部構想了一種靈活且人性化的辦公空間,在合理的規模控制下,綜合平衡被動式設計、主動式策略和可再生資源利用,以低能耗換取室內舒適度,採用適宜性技術回應自然,營建低碳環保的內外環境。 / 攝影存在建築-建築攝影

大眾需要怎樣的建築師?

劉藝在辦公室的牆壁上掛了一副畫——由Renzo Piano與Richard Rogers設計的蓬皮杜藝術中心。

這幅畫著現代巴黎象徵的彩鉛畫是劉藝參觀蓬皮杜藝術中心時帶回來的紀念品,這也是他最喜歡的建築作品之一。帶有些許諷刺意味的是,這座1977年開館的巨大的高技派藝術機械,似乎在今天還在向我們拋出問題: 建築是什麼?建築師能是什麼?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圖片1969年,法國總統喬治·蓬皮杜為紀念帶領法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擊退希特勒的戴高樂總統,於是倡議興建一座現代藝術館。經過國際競圖,從49個國家的681個方案中選中獲勝者義大利的倫佐·皮亞諾和英國的理察·羅傑斯的設計方案 / 攝影Katsuhisa Kida、matteobenedetti

這幅畫的下方是在辦公桌上堆疊散落的建築書籍,我們採訪的時候劉藝剛好在整理辦公室里的資料,圖紙與模型讓這間本就不大的辦公室有多了一分擁擠的感覺。

劉藝在散落了書籍和圖紙的辦公室中工作 / 攝影:鄒鄒ZSDC

這不免讓人想起建築界的一件趣事:甘迺迪的夫人傑奎琳,為了選擇甘迺迪圖書館的委託建築師先後拜訪了路易斯·康和貝聿銘兩位建築大師的工作室,結果路易斯·康的工作室到處散落著模型、草圖、書籍,讓傑奎琳無處落腳;而貝聿銘的工作室整潔優雅,甚至專門擺放了一些甘迺迪夫人喜歡的花草,於是貝聿銘拿到了甘迺迪圖書館項目的設計權。

貝聿銘(左)和路易斯·康(右) / 圖源網絡

這件趣事在可以拿來調侃建築師辦公室的同時,也讓人聯想到了一個問題:有時候建築師,好像並不是僅僅做好一座建築就可以?

談到這個話題,劉藝坐在辦公室的沙發上,身體輕輕向後倚靠:「建築師在做好建築的同時的確也應該是一個社會活動家,這不是今天或者未來我們將要做的,而是一直以來都是如此。」

劉藝與院裡的青年建築師交流經驗 / 攝影:鄒鄒ZSDC

我們好像忘記了建築師是什麼樣子。

在19世紀工業革命後,隨著科技的發展、專業的分化,每個職業的社會角色越來越專業化的同時,工作面也變得越來越窄,社會對於建築師的要求好像也變成了只需要建好一棟房子。這種狀態在建築領域持續了相當久的時間,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放緩,城市有機更新、鄉村振興計劃的推進,大家逐漸發現好像建築設計並不是遺世而獨立的,要成為整個社會運轉流程中的一環,就必須比空間本身,甚至是建築行業本身考量更多,去參加更廣泛的社會實踐。

對於劉藝這樣擁有豐富執業經歷的大院建築師而言,他對於建築師社會實踐的感受更為深刻。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圖片原漳扎鎮小學在地震中損壞,災後重建規模為一所擁有12個班級的學校。漳扎鎮的各個村莊的經濟主要通過入股合作經營、土地流轉、馬幫等經營管理模式盈利,其中郎寨村榮獲2022年度四川省鄉村振興示範村。漳扎鎮小學的重建解決了當地居民面臨的子女教育問題,使其可以專注於當地產業發展 / 攝影存在建築-建築攝影

阿壩九寨溝縣漳扎鎮小學這類的鄉村項目雖然看似簡單,但需要考慮的卻不僅僅是師生的空間需求,建築師需要和整個小社會的方方面面打交道,村子裡的社會關係,經濟環境,這些孩子中有多少是留守兒童?他們的父母以什麼為生?當地的村民又在經營什麼產業?

只有搞清楚這座建築在整個鄉村振興計劃中所處的位置,才能讓建築成為計劃中的一環,與鄉村振興一同運作起來。

「建築師或者建築行業本來就是公眾可以參與和探討的領域,在未來,也會有越來越多的建築社會實踐者進入到公眾的視野。」劉藝微笑著總結道。

-

劉藝是清醒的,這種清醒或許來源於所處位置的高度,或許源於所走過路程的長度,他常說建築設計是很苦的工作,同時也會堅持著建築師的社會藝術家屬性,準備著成為社會整體運作的一部分。

我本想用帶有苦澀的浪漫來形容建築師的角色與職責,可又覺得「浪漫」這詞過於膚淺厭倦, 或許比語言更適合評價建築師的,是比此刻言語更遠的時間。

一築一事 × 劉藝

專訪Q&A

Q:您認為最近興起的AI生成建築方案會對建築設計行業帶來哪些影響?

劉藝:這是一個很火的話題,我覺得 AI 是一個工具,可以很大程度提升建築師的效率,可能以後不需要太多的建築師進行機械的重複勞動。我比較期待的是AI做出人腦無法做到的事情,而不是比人腦做的更快,比如建築性能、消防計算和流線效率分析,還有特別複雜的幾何形態的描述和疊代,未來建築設計一定是人腦與AI協作完成。

Q:如果您的女兒想要學習建築學專業,您會對她有什麼忠告?

劉藝:我的女兒還在讀初一,還不知道她未來會學什麼專業,如果想學建築的話,我會告訴她:建築設計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如果特別熱愛、不怕辛苦的話就去學這個專業吧。

Q:最近在工作上有沒有覺得苦惱的事情?

劉藝:最近的煩惱是建築行業運轉得太快了,所有的設計、施工都特別快,但我始終相信,建築設計是一個慢工出細活的事情,建築師需要有時間去沉澱,去實驗新的想法、新的技術,如果沒有時間的話,我們只能不斷重複過去的經驗,但我們真正需要的是開創新的未來。

Q:您最喜歡的建築師是誰?

劉藝:阿爾瓦羅·西扎,彼特·卒姆托

Q:您多久出門旅行一次?最希望去的旅行目的地是什麼?

劉藝:平時出差就當做是旅行了,一年差不多要飛60趟,全國基本上所有省份都去過了,也到過很多個國家。旅行總是帶給人新的認知和感悟。現在最想去的是南美洲,一片從未踏足的遙遠地方。

主編:牧之

副主編:憂憂

編輯:三街

撰稿:三街

攝影:詳見圖注

校對:昨山

設計:阿吉ZSDC

龔耕:成為澳洲知名事務所DCM合伙人,如何打破建築師職業「天花板」?

賴永康:與村民一起,開闢一塊鄉村社區共建試驗田

李卉&高靜華:摺疊重慶,「盲盒」城市裡的「你、我、它」

大院建築師:老工業城區的理性與浪漫

鄉村重建者:在「空間事件堆里」深入真正的文化和生命處境

孟建民:從山海之間到未來之上,秦皇島將成為渤海灣的一顆璀璨明珠 | CBC大師邀請賽

潘暉:從設計實踐到教學,堅持概念先行與空間創新

景軒:有別於部分高周轉追求短期效益的效果圖團隊,我們堅持靜下心來去反覆雕琢每處細節

楊俊宴:數字化城市設計七問

劉偉 丨熱愛前行,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他們如何成為機電設計的口碑標杆

張利:北京2022年冬奧會背後的設計故事

劉可南:在反覆試錯中,探索「竹建」的可能

張廣漢:保護是為了更好的發展

水雁飛:透明的切片

楊濛(西安):在形式給賦之外,建築設計仍有許多重要的工作內容

呂品晶:以系統的思考介入鄉村建設,以創新的理念表達鄉村疊代 / 霍普杯解題

張之楊:始終保持高度獨立性的先鋒者

張一戈:設計與運營總打架,打著打著……結婚了!

孫樹瓅:「錙銖必較」應是建築師的工作態度

谷尻誠:從狗窩到大廈都可以

森惠吾 張婕:一場和中日建築CP的聊天記錄-探訪「正青年建築師」陌至建築

羅鑫:波爾多建築學院畢業,法國「景觀無國界」協會創始人,巴黎ATELIER PHILEAS 建築事務所項目總監,創辦月球漫步建築

Anna Andronova 孫立東:當XPS 17遇上建築設計 - Dell採訪青年建築師

張子岳 袁燁:一次豆瓣建築友鄰的線下聚會-探訪「正青年建築師」熱氣建築

郭駿:藝術是人與自然之間最直接的媒介

Richard Paul:頂級高技派事務所的中國實踐 | 專訪RSHP合伙人

洪人傑 KulthidaSongkittipakdee:泰國明星建築師為何走入貧民窟,尋找東方「錯」意境?

唐康碩 張淼:聚焦個體覺醒,向多維探索理想居住模式的「無名」俠侶

杜堅:我眼中的建築師——從甲方角度看建築師的價值與局限

劉羿:認真對待每一個項目,第一個靠講故事獲獎的中國建築師

孫樹櫟:海歸獨立建築師單挑大公司,打破傳統做商業設計

戴珊:駐場建築師談「一專一村」如何打造農村夯土農宅更新

Anna:論一名建築學大觸的自我修養,俄羅斯小姐姐帶你走進建築繪畫的世界

劉鈺:移動空間,時代科技,新銳建築師談建築產品化的探索

周雋罡:把設計做好,代表中國公司手撕各路鬼子

Amir Idiatulin:幸福古村建築設計競賽一等獎得主俄羅斯建築師

張起意:從藍天組到gmp,他是如何成為不畫圖的建築師的?

白皓文:做一個新興建築師的勇氣或許是自成一派,探索屬於自己的設計之路

ZY:在北歐各大建築事務所求索,也享受探索生活的樂趣,來聽聽她的故事吧

劉思雯:讀書工作,做一個穩紮穩打的建築師

吳靜霆:工作快四年,26歲的建築師又想出國深造了

吳建師 孫藝譚:羅德島的多元化訓練,讓他們拿下了evolo一等獎重塑中央公園

林女士 費先生:一起讀書,一起工作,一起做落地項目,留荷建築師的浪漫愛情

Rui Li:90後產品設計師詮釋喬布斯的「產品皆有靈魂」

賴建安:兩萬元創業,如今藏品十萬餘件

馬岩松:異類

蘇哲維:考過一注,玩過樂隊,這位最愛罵建築師的攝影師,誓要站著把錢賺了

老蟲:商業空間設計師,他決定將少女的美夢嫁接到商業體

叢同學:非典型畫圖狗-她堅持抄繪1年的點點滴滴

樓良軍:他學習施工管理,曾在全球頂尖施工單位工作,致力於提升在法華人建築行業的整體水平

羅濱:法國畢業,工作於AREP、包贊巴克,創立Atelier BY Architectes,在法國執業注重設計的可實施性

李書雯:法國DPLG建築及規劃雙碩士,負責AS北京分公司,創立尺間建築,設計並創建中法雙語幼兒園

張芃子:保羅·安德魯前主創,家有兩寶,法國獨立開業的女建築師

萬麗 遲辛安:社區營造從跟「人」打交道開始:和「一專一村」擺龍門陣

Scarlett:在UBC唯一本科設計專業畢業後的斜槓青年現在在做什麼?

王子耕:建築師不用拘泥於造房子,可以向更多元的天性駛去

楊雨後:哈佛可能是她身上最不值一提的標籤

李天雄:裸辭建築師,自從開始了「流浪計劃」,他見到了那些讓他想學建築的風景

李夢倩:離開新銳建築工作室,在建築新媒體開天闢地

王藝瑋:我想要追求的建築,美國給不了

黃星:MIT畢業之後,做個想家的建築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