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
彈指間,步入不惑之年,站在故鄉的墳地上,古柏森森,雜草叢生,耳邊有風輕輕吹過,跪在爺爺奶奶墳前,看著燒著了的紙錢化作飛舞的黑蝴蝶,蹁躚著隨風而去,我的思緒也飛遠了。爺爺在父親幾歲的時候就去世了,奶奶去世的時候,我和一群小夥伴在草蓆上翻跟頭,奶奶不喜歡女孩子,基本上不拿眼看我,奶奶的離去在我幼小的心靈里沒有掀起絲毫波瀾,我沒有記住爺爺奶奶的名字,今天我在這裡祭祀他們,心裡卻莫名的憂傷。
死亡,這個人生終極的話題,古往今來,多少人苦苦思索過它。
永和九年,那個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的日子,王羲之與親友子侄流觴曲水暢敘幽情之時,發出了「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的感慨。想到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王羲之說,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此時此刻,我與王羲之所感,若合一契。
在歲月面前,在死亡面前,我們「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但我們很難做到蘇東坡那樣豁達大度。
同學的孩子剛考上高中查出來腫瘤,人到中年的她以最快的速度趕往天壇醫院,她一路打電話,上網,查找各種信息,那怕萬分之一的希望,她都不放棄,但孩子得的是極惡的腫瘤,醫生們已無能為力,一個陽光明媚的少年迅速萎縮,不能走路,不能說話,不能動彈,在醫生說回家去吧的那一瞬間,孩子的眼裡滿含淚水。幾個月後,同學微信告訴我,孩子去了,我發了一串省略號,沒有說任何話。她不知道,我拿著手機號啕大哭,我不能接受一個鮮活的生命就這樣走了,他還沒有好好看看這個世界,他還沒有品嘗這人生百味,他還有好多好多的事情沒有做啊!我沒有安慰同學,我連自己都安慰不了,我淚流滿面,我感到冥冥之中有一雙無形的手掌控著一切,我們生似螻蟻,死若浮塵。
人到中年,周圍開始有人離去,我們開始面對死亡,這是我們每一個人最終的歸宿。從古到今,多少帝王企圖長生不老,終是枉然。年少的時候,覺得日子很長很長,盡情揮霍,現在卻覺得,人生苦短,什麼都沒來得及干,就已經人到中年了,難怪古人秉燭夜遊。死亡是不可更改的結局。剩下的我們能做的,就是好好度過餘生。
「為什麼活著,怎樣去活,大多數人並不知道,也不去理會,但日子就是這樣有秩或無秩地過著,如草一樣,逢春生綠,冬來變黃」,這是賈平凹的看法。
三毛說,我來不及認真地年輕,待明白過來時,只能選擇認真地老去。
我希望梳理自己,認真老去。我逐漸喜歡上質樸無華的生活。摒棄虛榮,摒棄浮華,摒棄喧囂。穿簡單舒適的衣服,吃可口新鮮的飯蔬,獨自看看書,喝喝茶。不再喜歡一群人的熱鬧,自己一個人待著就很好,看自己喜歡的書,和書中的人說話,讓古往今來的智慧充盈我的生命。
不羨慕任何人,不討好任何人,舒舒服服做自己喜歡的事就好。人生苦短,我們沒有時間糾結,怨恨,算計,放下身外之物,把有限的時間放在自己身上,放在自己喜歡的人和事上。
清風徐來,萬物生長,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