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獎得主與入圍作家:願「天問」與中國優秀科幻作品一同穿越時間,成為經典

2024-10-19     紅星新聞

10月19日下午,2023年雨果獎獲獎作家海漄與2024年雨果獎入圍作家顧適,一同出現在了「天問」華語科幻大賽系列活動現場。

在「東方崛起:2024雨果獎入圍作品轉化與出海研討會」上,兩位優秀的青年科幻作家與成都八光分文化資深編輯田興海,深入分享了各自對於中國科幻目前在海外的出版、翻譯與反響和影響力現狀的看法。

談創作 在「習以為常」中發掘新意

去年10月,在成都舉行的第81屆世界科幻大會上,海漄的《時空畫師》獲得雨果獎「最佳短中篇小說」;今年8月,第82屆世界科幻大會在英國格拉斯哥舉行,顧適的《〈2181序曲〉再版導言》入圍了2024年雨果獎的「最佳短中篇小說」。

兩位短中篇科幻小說的寫作能手,雖然在一同出席研討會之前尚無私交,卻都已經讀過對方的不少作品且惺惺相惜。海漄告訴大家:自己曾有一段時間因為各種原因暫時遠離科幻創作,但恰在那時看過顧適的短篇集《莫比烏斯時空》。

「書里有兩篇故事我印象最深,一篇是《賭腦》,另一篇就是《〈2181序曲〉再版導言》。」海漄回憶說,「這讓我想起了著名華裔科幻作家特德·姜《軟體體的生命周期》。」

海漄

這本《軟體體的生命周期》結集了特德·姜的六篇精彩作品,並且入選了本屆「天問」大賽特別獎的「十年十部最受歡迎翻譯引進作品」。與書同名的那篇小說,極為深入細緻地設想了一個人類將數碼生物當做寵物養育的故事。

顧適也承認特德·姜確是對自己影響頗深的一位科幻作家。「當時我感覺自己正處於一個短篇創作的瓶頸階段,一時似乎難以寫出比以前更好的作品。」她說,「後來我想到特德·姜和劉宇昆以『非虛構手法』創作虛構小說的方式,於是我想,或許序言也是一種可能性。絕大部分的書都有序言部分,這是一種讀者熟悉的文體。」

特德·姜《軟體體的生命周期》英文版

同時,《〈2181序曲〉再版導言》中所探討的冬眠技術,也早就是一個科幻讀者們已經熟悉的技術——當人類跨越漫長時間飛向茫茫宇宙時,通過深度休眠來停止身體的衰老,幾乎已經成為多數科幻作家們的一種「約定俗成」。

然而,顧適發現當時還沒有科幻作品深入討論過冬眠技術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具體影響,比如倫理問題、財產繼承、贍養義務、法律權利等。利用虛設書評結構自帶的多層次敘事空間,她在「習以為常」中發掘出了前所未有的新意,也令海漄讚賞不已。

海漄一直在力求尋找新的寫作方向和「點子」。雖然田興海提到:有人認為科幻的好點子幾乎已經被窮盡,因為前沿科學已日益超出大眾認知,小說體裁能呈現給大眾的,還是經典科學裡的「舊」理論,但他和顧適都認為:哪怕一個已經被寫過的點子,給它注入新的視角,依然能煥發出新的生機。

談出海 中國科幻正成批進入西方視野

「我覺得《三體》里寫得特別好的一幕,就是『水滴』摧毀人類艦隊的那段。」海漄說,「賦予『水滴』無堅不摧體質的『強相互作用力』,其實是很深的物理學理論,但大劉給了它一種波瀾壯闊和無比戲劇化的呈現方式,令人叫絕。」

海漄還提到劉慈欣早年的一部科幻短篇小說《山》,「它完全可以寫成長篇的,但因為當時出版環境沒有現在這麼好,只能寫成短篇發表在雜誌上。而現在我們有這麼多含金量高的獎項和很多曝光的機會,對新人科幻作者來說非常友好。」

顧適

談到中國科幻作家的「出海」話題時,顧適講述了今年8月自己去英國參加格拉斯哥世界科幻大會時的感受。

「中國科幻近年來的『出海』機會真的很好,有像劉宇昆這樣的頂級譯者,還有像《克拉克世界》這樣的大牌科幻雜誌願意支付翻譯費,助力中國科幻成批量地進入西方科幻讀者視野。」她說,「對於中國科幻作家來說,重要的是在創作中定義自己是誰,讓我們的聲音和形象越來越清晰。」

發表於《克拉克世界》的《〈2181序曲〉再版導言》英文版

田興海告訴現場觀眾,2023年電商暢銷榜第一名的大眾文學作家是史鐵生,「持續熱賣的那些書都是他二三十年前寫的了。可以說他穿越了時間,完成了自己的經典化。這也是圖書作為商品與其他商品最大的區別。」田興海說,「一台新手機兩年後就是舊款,但一本好書可能今年賣不動、明年也賣不動,但十年後可能被重新發現,並在二十年後成為經典。」

三位嘉賓對「天問」華語科幻文學大賽也有「經典化」的期許與祝福——「希望『天問』獎也能一直辦下去。」顧適說,「辦到像雨果獎這樣八十多屆的時候,已經不會有人記得我了,但到那時我們一定已經擁有了許許多多優秀的華語科幻作家。」

紅星新聞記者 喬雪陽 編輯 曾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a06fdac13842d1859d4ae59cdefddca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