鴆鳥的毒性有多大?羽毛沾水飲之即死,洗手則骨肉盡碎

2023-12-31     郭哥文化

原標題:鴆鳥的毒性有多大?羽毛沾水飲之即死,洗手則骨肉盡碎

古代中國毒藥的眾多品種中,最為著名的之一應該是「鴆」。這種毒藥不僅因為其獨特的製備方式而廣受矚目,更因為在成語中留下了「飲鴆止渴」的千古傳世,常常用來描述不顧後果的自取滅亡的行為。在古代社會,毒藥成為了謀害或懲罰他人的重要手段,而其中鴆殺則是一種極為常見的方式。那麼,「鴆」究竟是一種什麼毒藥呢?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鴆」並非一種藥物,而是一種鳥類。這種鳥的外貌特徵包括羽毛紫黑、長脖子、赤色喙,大小與貓頭鷹相近。雄鳥被稱為「運日」,而雌鳥則被稱為「陰諧」,在江南地區還有「同力鳥」的別名。早在古代,中國人就認識到這種鳥具有極強的劇毒。據傳說,鴆鳥專門以毒蛇為食,毒蛇的毒液滲透到鳥體各個器官,使得鴆鳥的肌肉、內臟、喙和羽毛均充滿劇毒。在古籍《草木子》中,對鴆鳥的記載詳盡無遺,指出鴆鳥通過分泌含有強烈氣息的黏液,將毒蛇的毒液萃取出來,進而煎熬成毒藥。這一過程將蛇毒逐漸分離成比粉末更細緻的物質,最終形成一種極具毒性的粉末。

鴆鳥的羽毛因此也富含劇毒。據古代記載,用鴆羽輕輕點水,便可使水成為「文血漿」,飲用後會令人性命堪憂,甚至洗手時若不小心,骨肉亦將盡碎。鴆毒的使用歷史可追溯至春秋時期,被當時的人們用作進行陰謀害人的手段。

舉例來說,在公元656年,晉獻公的寵妃驪姬曾企圖謀殺太子申生。她將鴆毒下入酒中,而申生正準備飲酒時,獻公突然到場。獻公將這杯酒灑在地上祭祖,地面隨即鼓起了一個大包。雖然申生並非直接死於鴆毒,但歷史記載表明,鴆酒的毒性確實令人生畏。自此之後,鴆毒在漢代開始成為一種常見的毒殺手段。

歷史上許多著名的人物也因鴆毒而喪命。比如,漢代劉邦死後,呂后擔心趙王如意威脅到帝位,便用鴆酒毒死了他。而在三國時期,魏高貴鄉公曹髦也因為鴆毒而命喪敵手。這種手段甚至延續至清朝末期,如關於朱元璋殘酷使用鴆毒的史實,更是使人唏噓。

鴆毒之所以被頻繁採用,主要是因為其毒性極強,一旦被服下,致命的時間極短。正如東漢時期的霍諝所言:「未入腸胃,已絕喉嚨」,即使有解藥,也來不及挽救生命。史書記載,鴆毒入體後,七竅流血,死狀十分恐怖。

鴆毒之殘酷也導致了古代人的反感。早在戰國時期,楚國的使者駙馬共在旅途中遇到一個販售鴆毒的人。他詢問此毒酒的用途,得知是用於鴆殺他人後,駙馬共毫不猶豫地購買下整瓶鴆毒,並將其全部倒入江中。這個故事成為古代宣揚仁慈的佳話。

在晉代,朝廷甚至下令禁止鴆毒,並規定鴆鳥不得過江。儘管後來毒殺手段更加多樣,如砒霜的廣泛應用,但鴆毒一直被習慣性地稱為毒殺的代名詞。即便到了明清時期,對於毒藥的使用也遠不如古代那般頻繁。

總的來說,鴆這種毒藥的歷史淵源悠長,其在古代的使用形成了一種特殊而恐怖的文化現象。不僅反映了古代社會的黑暗一面,也見證了毒物學的發展演變。鴆的傳說和實際應用,不僅成為文學創作的重要題材,更是道德倫理的反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a0422864a4a6654b8a18c5f1105aa2a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