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的#女童被狗咬傷#事件傳來最新消息:
10月23日,經醫院積極救治
受傷女童現在已經轉出ICU
目前生命體徵平穩,正在該院進行後續治療
隨著最新消息的發布
圍繞治療費與募捐款的討論也愈發熱烈
事發現場視頻截圖
據之前報道,華西醫院人工繳費窗口收到預交金共計22萬元,目前已使用近6萬元。受傷女童的代理律師周兆成表示,目前近200萬元的募捐款還未使用,治療費以此前物業墊付的費用為主。
風波之下,該項目有超千名網友申請退款。與之同時,網友的質疑、追問也洶湧而至。這其中,不少網友都把矛頭指向了大病籌款平台。
社會各界主要存在以下質疑:
1:此前受傷女童律師稱,平台會把捐款直接轉到醫院,如今為何還沒有使用?
2:之後,善款使用明細是否會公開?
3:按照平台規定,單次求助金額超過50萬元時,應提交具有相關資質的醫療機構書面證明,但此次事件中,醫院方表示並未出具任何相關的費用證明。特事特批可以理解,但是否也是在「看熱度下菜碟」?如此操作是否合規?
社會各界疑慮重重,相關平台當及時直面質疑、回應關切。
作為新興產業,眾籌平台這些年發展勢頭迅猛,也確實依託自身渠道優勢,解了不少家庭的燃眉之急。可與之相對的另一面,卻是是非不斷、爭議不休。
一:「服務費」「支持費」不清不明
「服務費」一會兒從善款里扣除,一會兒又要額外收取。還有的收了「服務費」,又要收什麼「支持費」,就連捐款1元都要額外被扣3元,實在令人費解。平台運作確實需要一些經費支持,但是這個錢一定要從善款中出嗎?一定要伸手向定向捐款的愛心人士要嗎?退一步講,即便是收,標準又是什麼?多少才算合理?這些不能任由平台自說自話、自由裁量。
二:籌款項目審核鬆散
有媒體調查發現,在一些平台「只要有病,就能籌款」——有診斷證明、繳費小票、住院記錄就可以,至於家庭經濟方面的證明,更多靠求助者自身的誠實守信,平台的審核手段較為有限。如此一來,又如何確保連結後面是真正需要幫助的大病患者?
三:明里做公益、暗裡搞生意
前些年,有平台大搞地推「掃樓式」籌款、員工按單提成等,一度引起眾怒,極大消耗了民眾善心、拉低了籌款平台信任值。除此之外,一些籌款平台還就勢賣起了保險,變身實打實的商業公司。
四:「黑中介」大比例抽成
某些所謂的「籌款中介」「職業推廣人」,會在「協助」患病者籌款過程中,抽取低則50%,高則70%的費用。這些錢雖然不是平台在收,但籌款連結是在平台上線的,就像其他具有平台屬性的網際網路企業一樣,其監管責任推脫不掉。
五:虛假信息大行其道
一些網絡灰產從業者把愛心籌款看作商機,除了惡意推廣、連結轟炸之外,還通過虛構信息或代寫文案的方式牟利。
籌款平台
為何屢屢陷入輿論漩渦?
說一千道一萬,公益性是大病籌款平台的立身之本。其之所以能存在、能維繫,基於的莫不是大眾的愛心與善意。這不是一門普通買賣,而是承載著厚重的社會期待與社會責任的事業。
但這並不是說,這類平台必須是「純公益」的。網絡平台的運營、慈善捐助的操作也不可能建立在空中樓閣之上,都是要講成本的。且客觀上,依託商業運作,有專門的團隊主動推進大病救助,相較於傳統的「等著人來求助」的方式,效率或也更高、更有觸及性。
因此,問題關鍵就在於,平台不能一邊在對外宣傳時強調自身的公益屬性,一邊又在實際操作中把公益這一立身之本拋諸腦後,賺取利潤不顧吃相。一次次鬧劇下來,愛心與善意被利用乃至被透支,誰還會放心點開一個個連結,並對需要幫助的人施以援手?
重塑信任並非易事。平台必須善用愛心、守住底線,下決心把各種標準、流程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確保相關慈善籌款活動透明化、規範化,經得起外界審視。
此外,民政與網際網路管理部門也應加強調研,建立健全網際網路大病籌款監管體系,為具體工作提供權威保障,並適時完善相關立法。公開、透明、靠得住、信得過,才能造福更多患者,呵護好每一顆愛心。
您知道大病籌款平台麼?
您對平台的這些問題怎麼看?
評論區一起聊聊吧~
內容來源:北京日報、人民日報、新華社
編輯:慧兒
值班主編:車水
監製:趙鵬
點個
分享給身邊的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