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幹部多聽聽群眾「牢騷話」

2019-12-27     人民日報社民生周刊

工作乾得好不好,群眾來評判。為了督促黨員幹部忙到實處,切實解決民生問題,邢台在全市推行「百姓問政」,職能部門主要負責同志到市、縣電視台現場,向群眾答疑。目前「百姓問政」被問政單位共119個,幹部參與311人次,解決問題294個。

電視直播「百姓問政」,幹部答疑……也許,電視問政里少不了一些牢騷、埋怨和怪話,這一句句「牢騷話」讓一些幹部如坐針氈。但讓群眾放下思想包袱,敞開心扉,說實話、道實情,多聽聽群眾的「牢騷話」,也是聽取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之一。

牢騷話,很多人都不喜歡。但有些牢騷話卻充滿實情,既是打開群眾心結的「金鑰匙」,又是架起幹部和群眾之間的「金橋樑」,還是解決改革發展難題的「金點子」。

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最怕的是人民群眾看著當官的臉色說話,一味地唱讚歌,卻了解不到實情。這樣看似上下「高度一致」,其實沒有半點「含金量」。少數領導缺乏群眾觀念,缺乏對群眾的真摯情感,只喜歡聽好聽話,而不喜歡聽真話,更不願意聽牢騷話,對「牢騷」敬而遠之,避而不聽,甚至容不下任何不同意見,一聽見「牢騷」就火冒三丈,不問是非一概否定。對此,許多群眾也就心知肚明,更不願意自找沒趣,因此,即使參加一些座談會、懇談會,如果領導不願意聽真話,群眾也往往隨便唱幾句讚歌以應付差事。

古人云,「聞過則喜」「兼聽則明」。牢騷話雖然不好聽,但「牢騷」越多的地方,往往越是群眾不滿和呼聲越強烈的地方,也越需要引起高度重視。毛澤東同志就是一個聽得進「牢騷話」的人。當年,毛澤東正是從群眾的民怨罵聲中深刻反思,並舉一反三,才有了「自己動手、豐衣足食」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面對風沙、水澇、鹽鹼等「三害」,焦裕祿虛心聽取群眾意見和技術人員建議,才摸索出了「開展小面積翻淤壓沙、翻淤壓鹼、封閉沙丘試驗,總結治理經驗,以點帶面,全面鋪開」的好路子……

「人不平則鳴,水不平則流」。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領導幹部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首先要正確認識群眾的牢騷,學會傾聽群眾的牢騷,善於傾聽群眾的牢騷,把群眾的牢騷當作民意的「晴雨表」,主動化解、及時引導「牢騷」,切實把「牢騷」的負能量轉換為做好群眾工作的正能量,在化解「牢騷」中解決問題,密切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唯有如此,才能從人民群眾那裡取得「真經」。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武器,不僅對下級要敢用,對同級特別是對上級也要敢用。不能職務越高就越說不得、碰不得」。鼓勵群眾暢所欲言,把心裡話說出來,把實情道出來,認真傾聽群眾的批評,多聽一聽群眾的牢騷,多聽一聽群眾的罵聲、呼聲和埋怨聲,這樣的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才更有價值、才更有意義。

作者:申國華(公務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_xGhSm8BMH2_cNUgQyP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