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網友給我來信,表示自己升職後,比升職之前更痛苦,索性選擇了離職。
大致情況是這樣的,網友是一位不到30歲的年輕小伙,在公司乾了也有5、6個年頭了,自己在銷售崗位乾的也是有聲有色,業務能力十分突出。
就在一個月前,老闆找到網友,對其業務能力表示肯定,並提出讓網友升為主管,網友喜出望外,感覺功夫不負有心人,總算是熬出了頭,當上管理者了,滿心期待,準備大展身手。
但是上任後不久,問題就來了,網友發現自己只會做銷售,並不會帶團隊,很多事情自己能做的就自己做了,來不及做的,也不知道如何去安排,最後事情弄的一團糟,被老闆點名批評。
慢慢的網友的熱情被消磨殆盡,工作積極性受到嚴重打擊,工作效率也越來越低,不禁感嘆:做一個普通的業務員真輕鬆!無奈之下,網友提出了離職。
為什麼會這樣,歸根結底,就是網友忽視了一個原理——「彼得原理」。
「彼得原理」是美國學者勞倫斯·彼得,在長時間的研究了組織人員晉升的問題之後,得出的一個結論:在各種組織中,由於習慣對在某個等級上稱職的員工進行晉升提拔,因而員工總是趨向於被晉升到不稱職的位置。
也就是說,在企業中,老闆通常會更欣賞在某個領域非常突出的普通員工,比如上面講到的網友,銷售能力很強,那麼老闆就會本能的認為你綜合能力強,是一位很優秀的員工,然後提拔你,晉升到管理層。
但是那位員工不一定適應晉升以後的崗位,甚至會因此影響其整個職業的發展。
就像上面講到的網友的經歷一樣,做銷售非常突出,被領導提拔,但是做管理者以後,不僅要懂銷售,還要懂品質管理、人員調配、渠道推廣、活動策劃等等,一旦駕馭不了,就可能適得其反。
作為想升職的普通員工,如果你不懂或者忽視「彼得原理」,就算將你目前的工作做得再好,再受領導賞識,升任領導崗位以後,也很難成功勝任,頂住壓力,做好管理工作。
因為不懂或者護忽視「彼得原理」,會讓你出現下面3種問題:
1、存在認知偏差,綜合能力不強
我們常常聽到的一個觀點就是:我們應該集中精力去做一件事,將一件事做到極致,這就是成功。
這句話說得沒錯,但前提是你一輩子只做這個事,你是屬於那種「技術鑽研型」的員工,這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如果你還想升任管理崗位,那你就不能只聚焦一點,因為當一個人有了焦點,就勢必會出現盲點,存在認知偏差,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綜合能力不強」。
也許你演技很好,是一個不錯的演員,但是你不會編劇、攝影、場景布置、特效設計、市場調研等等,那你就當不好導演,導演在職場中就屬於管理者,是需要綜合能力的。
作為一個管理者,不僅需要技能上的一枝獨秀,更需要能力上的百花齊放,齊頭並進。
2、只懂得「亡羊補牢」,卻不懂「未雨綢繆」,越來越被動
忽視「彼得原理」就說明你很可能還停留在基本的「員工思維」。
所謂「員工思維」,著名企業家馬斯特做出過這樣的解釋:員工相對於管理者來說,更傾向於被動的解決問題,而不是預防問題。
也就是說員工一般都是等到問題出現了,然後手忙腳亂的解決,下次問題換了一個形式再來,又一個人手忙腳亂的解決,屬於典型的「亡羊補牢」。
而領導的思維就是,問題來了,帶動團隊成員臨場指揮,解決以後和大家一起作出反思,頭腦風暴,然後制定出合理的預防和解決方案,同類問題的出現幾率大大下降,即使出現了也能輕鬆解決,這是典型的「未雨綢繆」。
如果一個員工忽視「彼得原理」,死守「員工思維」,不知道帶著團隊一起學習、成長,做一些未雨綢繆的工作,就會在管理工作中,手忙腳亂,越來越被動。
在員工期間,問題出現的比較少,且單一,即使等著問題來,也好解決,但是升任管理者以後,問題開始變得複雜,且頻繁,如果再用「亡羊補牢」的做法,就很難行得通了。
3、缺乏統籌能力,無法組建優質管理班子
普通員工是通過自己創造價值,管理者是通過別人獲得成果。
忽略「彼得原理」的員工,即使走上了管理層,也缺乏統籌能力,無法組建優質管理班子,要麼累死自己,要麼得罪手下的人,吃虧不討好。
一個優質的管理班子需要這三類人:辦事能力強的人,眼光好會培養人的人,有鑽研能力的人。
這三類人組成的管理辦理,互相配合,才能發揮出最大的作用,帶領團隊成員,有條理的做好各項事情。
但是剛升入管理層的人,一方面是自己沒有相關的管理意識,不知道組成自己的管理班子,另外一方面,就是人脈不夠,找不到對應的人來合作。
1、檢驗自己是否適合擔任管理者
首先你要明確自己是否適合當管理者,有沒有相關的意願和能力,可以考慮騰訊HP商學院建立的「員工和管理雙通道」理論。
「雙通道」理論指的是一個員工可以學習綜合能力,一路發展為管理人員,也可以走專業道路,成為技術專家。
檢驗自己是否成為管理者,你需要問自己四個問題:
第一,自己是否有成為管理者的意願。
第二,自己是否善於溝通
第三,自己是否有一定的組織能力或者經驗
第四,自己是否具備管理能力(包括員工激勵、績效考核、員工培養、工作分配等等。)
如果這幾點,你都符合,那你就可以考慮進入管理崗位,平時也要加強相關方面的鍛鍊。
2、採取不同的領導行為,配合員工發展
既然是管理者,那肯定不是單打獨鬥的,一定是帶領著下面的人一起做事,將團隊的力量發揮到最大,那麼作為領導,在與員工相處、工作的時候,就需要「以人為本,因人而異。」
我們可以考慮行為學家保羅·赫賽博士提出的「情景領導」理論,也就是領導者應根據公司發展的不同階段,規模大小,管理對象而隨時改變領導風格及管理方式。
01、面對職場新人:領導型,「高指導,低支持」,直接告訴他做什麼,然後讓其拿出結果即可。
02、面對工作幾年的員工:教練型,「高指導,高支持」,告訴員工大致方向和目的,聽取員工意見,適當的時候表示支持。
03、面對具備一定經驗的老員工:支持型,「低指導,高支持」,不用過多干預其工作,只給出簡單的建議,讓其充分發揮自己的才幹。
04、面對能力經驗超群的員工:授權型,「低指導,低支持」,放心大膽的讓其獨立完成工作,給其一定的權限,有的時候還可向其請教問題。
作為管理者,要學會對不同的員工採取不同風格的管理和交往方式,這樣才能最好的處理好雙方的關係,促進共同發展。
3、運用TOPIC模型,打造高效管理團隊
TOPIC模型是科學的團隊模型,包括建立信任、目標導向、管理流程、共同承諾、高效溝通五個要素。
01、建立信任
作為管理者要帶好團隊,首要的任務就是取得其他人的信任。
包括自己要做到言行一致、公開透明、心胸寬廣、追求共贏,不要還是員工思維,為了一己之利,或者為了老闆欣賞自己,而去打壓或者給被人穿小鞋,甚至是搶功。
02、目標導向
要學會給團隊設置明確的目標,包括短期、中期、長期。
一方面,目標是大家前進的方向,一個隊伍沒有方向,就是散兵游勇,毫無戰鬥力。
另一方面,統一的目標可以讓團隊成員方向一致,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更好的發揮團隊的力量。
03、管理流程
實際上就是一些管理方式,及時給每位員工合理科學的分配任務,及時發現並改進問題,制定各種流程化的工作方案,協調各方面資源,互惠互利,互相配合。
04、共同承諾
管理者雖說是與大家的身份不同,但是不能過於界限分明,否則就可能出現隔閡,影響團結。
要時常與團隊成員溝通,幫助團隊成員成長,及時的給予關心和支持,與他們站在一起,時刻強調你們是同一戰線的人,從情感上凝聚在一起。
05、高效溝通
有效的溝通能解決很多問題,作為領導首先要放寬心態,虛心接納各種員工的建議和看法,支持團隊成員暢所欲言,坦誠相待。
特別是員工在工作中好的經驗,或者員工遇到的困難,及時進行分享和溝通。
可以設置每月一次的茶話會、每周一次經驗總結,幫助大家暢所欲言。
俗話說:「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職場也是一樣,很多人都會想著有朝一日能夠走上管理層,當個領導,好好體現一下自己的價值。
但是只想沒用,我們要學會提高自己的管理意識,重視起「彼得原理」的影響,及時培養自己的管理能力,等有機會成為管理者時,才能夠管理的得心應手,處理的遊刃有餘。
當然,也不僅僅是成為管理者才能發揮人生價值,只要你能夠在自己的崗位上,盡最大努力和責任,做好每一件小事,你的人生同樣充滿意義。
—— END ——
責任編輯|肖歌
改變習慣,刷新認知,規避風險,快速逆襲。
歡迎關注我的專欄,一起升職加薪、成長為出類拔萃職場精英。點擊下方連結即可了解更多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