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商學院國際教育專欄作者
最近,有一篇小學生的作文上了《人民日報》,作文題是《求你管管我》。作文里的媽媽是一名醫護人員,經常加班出差,很少陪伴女兒。
女兒在作文中寫道:
媽媽剛出差回來,行李箱還沒來得及打開,又在穿鞋穿外套了。
她要去哪兒,當然是回她的「家」了,那個白茫茫一片,散發著疾病和藥物氣味的地方;那個時不時警笛鳴響,闖進一輛救護車的地方;那個日夜死氣沉沉,死神時常光顧的地方。……
十歲孩子的作文啊,這文筆太硬核了吧!
難怪網友留言:這十歲孩子的寫作水平已經遠遠超過了我這個十歲零200多個月的本科生。
媽媽總是這樣,自我記事起,她就早出晚歸,空餘時間不是補覺就是備班。其實,我很羨慕那些天天被媽媽管著的孩子們,那些一抬頭就可以看到媽媽,周圍的空氣中總是多一個人的溫暖呼吸。而我卻……
我真的好想讓媽媽陪陪我,
哪怕是管管我也好呀。
媽媽,求你管管我吧!
作文太感人了,更讓人感動的是,小作者孫凡舒說:「我寫作文不是為了怪媽媽,是想讓她多陪陪我 」。
(孫凡舒小朋友)
孩子的心多麼純潔。
老師給這篇作文的評語是,既和寫出了一個孩子的委屈,也寫出了對媽媽的愛和理解。
改完作文後,老師都忍不住流下了眼淚,她把作文分享給了凡舒的媽媽。媽媽看了後,連連說,我不合格,工作與生活沒有平衡好,我太不合格了。
(老師和孫凡舒媽媽的對話)
哪個媽媽不想陪伴孩子,可是工作職責不允許,媽媽們有事業心也不是錯,萬般無奈割捨親情。
媽媽自己也是心如刀割啊,看了孩子的作文更是肝腸寸斷。
努力工作的職場媽媽有錯嗎?
職場媽媽就是這樣,一提起孩子,自己就先矮了三分,然後馬上自覺自愿地背鍋:
媽媽不應該出差,不應該加班,下次媽媽一定在家陪你,我保證……
可是媽媽到底錯在哪兒?努力工作有錯嗎?如果文中是個爸爸,那他的形象就大不一樣,說不定還要被贊有責任心。
這則新聞還透露出一個細節,凡舒的爸爸長年在外地工作,可想而知他給孩子的陪伴更少。然而,孩子的作文寫的卻是寫給媽媽的。
(孫凡舒小朋友的媽媽)
職場媽媽就是一群有原罪的人,身為職場媽媽就是錯。
作為全球最成功的女性之一,Facebook 營運長謝麗爾·桑德伯格,在她的自傳《向前一步》中說:
我認識的大多數女性都有一份很好的工作,她們也經常擔心自己不稱職。
我們會拿自己工作上的努力程度和同事(常常是男性)作對比,而他們所做的家務卻比我們要少得多;
然後我們又拿自己在家裡的努力程度與那些全職媽媽們作對比。……
感覺到自己在掙扎應對的同時還在滑向失敗,這簡直就是雪上加霜。
桑德伯格說的非常準確。
不光中國媽媽,全球的職場媽媽都一樣。一邊是工作的壓力,一邊是對孩子的愧疚,兩面夾擊,這就是職場媽媽的日常。
哪怕是全世界最成功的職場女性,
一樣搞不定孩子
桑德伯格送孩子上學時,每當看到其他母親留在學校做義工,就會擔心:
我不能像全職媽媽那樣整天陪著孩子們,不能給他們更多的關注,這會讓他們成績變差吧。
為了工作,她錯過了孩子成長的點點滴滴。
沒能參加家長會,沒能如約帶孩子出去玩,甚至在他們生病時也沒能陪在身邊。
而孩子同學的媽媽,不但能叫出全班每個小朋友的名字,還知道他們興趣愛好。
有一天早上,桑姐送孩子上學。這位無所不知的母親告訴她:今天學校有活動,孩子們應該穿綠色的衣服,你們怎麼穿了藍色的?
別人一句無心地提醒,讓她念叨了一路:
我真是個糟糕的媽媽,我糟透了。
如今,作為一名職業女性,只要你在事業上稍有追求,就不可避免的要為工作投入巨大的精力和時間,同時也會感到自己沒有盡到母親的職責。
有一次,桑德伯格問另一位高管媽媽是如何平衡事業與家庭的,這位媽媽果然有大招兒,她說:
我讓孩子頭天晚上穿好校服睡覺,這樣早上就能省出寶貴的15分鐘。
看到這個例子,你的第一反應是不是:當職場媽媽的孩子好辛苦啊,覺都睡不好。那麼,當媽的怎麼會不心疼自己的孩子呢?
這位媽媽雖然搞定了一切,但她的愧疚感卻無法安放,把孩子放在第一位才是每一個母親的心愿。
強烈的負罪感不僅帶來不必要的心理陰影,還會導致更多的媽媽乾脆退回家庭,或者放棄職業發展,選擇清閒的工作,以便於相夫教子。
為什麼職場媽媽總是心懷愧疚?
我認識一位生物學博士媽媽,她的專業是幹細胞研究,聽著就高科技。可是生了二胎後,突然從中科院辭職,去了一所重點中學的生物實驗室當老師。
對她來說真是大材小用。然而這位媽媽說,這樣一來,她兩個孩子的升學問題就解決了。
看來,媽媽自己的事業再重要也沒有育兒的事兒大。
在中國,職場媽媽雖是主流,但強烈的負罪感卻導致真正能夠追求事業的媽媽並不多。
我觀察周圍的媽媽,不難發現越是受過良好教育,事業心越強的媽媽,如果她沒有職場這個舞台,這些媽媽就會把自己的事業心化作輔導奧數和英語的熱情,把孩子的學業成當作自己最重要的人生價值。
換句話說,如果這些媽媽沒有那麼強烈的負罪感,都能安心工作,社會中得多多少好醫生,好老師,優秀的工程師、科學家和藝術家……
巴菲特說過一句發人深省的話,大意是,我之所以這麼成功,就是因為只和世界上一半的人口競爭。
女性的力量就像一個巨大的被遺忘的寶藏,如果把全世界女性的潛能都發揮出來,人類社會將會迎來驚人的進步。
職場媽媽就是這股力量,全社會都應該鼓勵女性發揮自己的能量,從事重要的工作,提高影響力。
不是說職場媽媽不應該陪伴孩子,而是她們承受的自責太重,已經變成了繩索,綁住了人生,蒙住了雙眼。
桑德伯格在書中提到一些數據和分析,可以幫助職場媽媽們從負罪感中解脫出來。
我們這個時代,人們預期母親在孩子身上投入的時間在增加。
1975年,(美國)全職母親平均每周花11個小時在家照顧孩子(包括日常照料以及培養孩子能力的各種活動,比如閱讀和專注力遊戲等),在外工作的母親在這方面花費的時間是6個小時。
今天,全職母親平均每周在同樣的事情上要花17個小時,而上班族母親則要花11個小時左右。
這就意味著今天的上班族母親在孩子身上投入的時間和1975年的全職母親一樣多。
雖然這個數據來自美國,但不難發現,同樣符合中國的情況。現在的媽媽花在孩子身上的時間,對教育的重視程度,已經遠遠超過了我們的上一輩人。
然而怪的是,你已經做到了以往一個全職媽媽才能達到的,卻依然負罪感爆棚。
這是為什麼?
桑德伯格在書中提到:
因為現在的文化就是強調女性應該花大量時間陪伴孩子,一個好媽媽的形象就等同於無微不至,無所不在的母愛。社會學家稱這種現象為 「強度母職」(intensive mothering)。
顯然,職場媽媽難以達到這種高強度的標準,所以現代女性看上去活得很累,很失敗,就算我們陪孩子的時間已經超過了前輩。
因而職場媽媽的負罪感更多的是社會氛圍造成的,而不是我們沒有盡到職責,是個糟糕的媽媽。
職場媽媽應該重新認識自己這份如影隨行的負罪感,它真的是「罪」嗎,還是被強加在我們身上的枷鎖?
不要把職業女性和失敗的母親劃等號
在我們這個時代,女性即便身為母親,也有追求事業的權利。孰先孰後,應由我們自己來選擇。
媽媽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不能全身心地照顧孩子,最多是一種遺憾,但不能給她定為「罪」。
此外,職場媽媽還會因為擔心的孩子的表現和成績而產生負罪感,覺得會不會是因為自己關注不夠,導致孩子學習落後。
1991年,由美國國家兒童健康和人類發展協會發起了一項研究,30多名專家,對1000多名兒童進行了15年的跟蹤研究,對比了由母親專職照顧與一般看護的結果。
研究發現,無論是全職媽媽還是職場媽媽,她們的孩子在認知、語言、社交等方面沒有什麼差距。
而一個責任心強、積極樂觀的父親,主張「孩子自主行動」的母親,以及父母婚姻感情親密度,這些因素對孩子的影響才更加重要。
因此,母親們沒有理由認為自己選擇工作就會對孩子不利。
相反,家有職場媽媽,爸爸在育兒方面的參與度必然大大提高,這可以說是職場媽媽隱形的優勢。
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的共同參與。有些數據表明,父母都是上班族,對孩子尤其是女孩的成長是有益的。
從上文那篇小學生的作文也可以看出,雖然媽媽沒時間多陪伴,但是孩子的寫作水平,以及背後反映出來的思考能力,情感的表達能力都是非常突出的。
媽媽不在身邊,但是她的影響力一直都在線。
職場媽媽對工作的專注、熱情,會使孩子從骨子裡就認同努力進取的價值觀。
沒有哪種教育是絕對完美的。
決定孩子的將來,不是全職媽媽還是身在職場,而是父母的素養和榜樣。
職場媽媽沒有原罪,我們愛家庭也愛工作,愛孩子但不欠孩子的,我們一個肩膀上挑起了兩付擔子,重歸重,但平衡啊。
留言互動|您有因忙於工作而產生「負罪感」的時刻嗎?歡迎您在文末「 寫留言」把您的經歷分享給大家。
更多學習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愛知教學園地,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_W__f28BMH2_cNUguL2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