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必將是影視行業經久不衰的一個題材,但在影視市場極速發展過程中,武俠題材要保持不掉隊,也亟需創作者找到傳統的武俠文化和當下觀眾心理的契合點,實現武俠文化進一步的現代化轉化。
「蔡生,怎麼看待武俠片沒落?」近日,一位ID為「穿雲箭」的網友在微博提問蔡瀾。
身為金庸的好友,蔡瀾回答:「過數十年又會興起。」
武俠類的影視作品真的沒落了嗎?從數據來看,並不能輕易得出結論。
武俠電影在如今的大熒幕數量銳減,但在移動端、電視屏,武俠劇仍是一大興盛的創作類型。據不完全統計,2019年共播出了包括《新倚天屠龍記》《萍蹤俠影》《劍王朝》等在內的近20部武俠劇。1月4日,由馮小剛監製,李現主演的《劍王朝》在愛奇藝VIP收官。播出期間,該劇在愛奇藝站內內容熱度峰值突破8000。接檔《劍王朝》,由郭靖宇團隊打造的新版《絕代雙驕》將在近期登陸央視電視劇頻道和愛奇藝。除此之外,《有匪》《天龍八部》《鹿鼎記》《神鵰俠侶》《雪山飛狐》《新六指琴魔》等武俠劇也有望在2020年播出。
雖然武俠劇的數量不減,但不可否認,相較於老版《天龍八部》《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楚留香傳奇》等經典武俠劇創造的集體回憶,近幾年的武俠作品影響力已不可同日而語。作為曾經的一大類型,武俠劇影響力走弱的原因是什麼?這一類型在創作上面臨哪些瓶頸?突破點又何在?在IP改編和經典翻拍之間,創作者應該如何把握「俠文化」的現代性?帶著這些問題,我們和《劍王朝》的主創聊了聊。
經典翻拍成熱潮 類型融合
翻拍經典是近年來武俠劇創作的一大潮流。2017年,由郭靖宇團隊打造,新人演員擔綱主演的《射鵰英雄傳》成為了當年的戲劇市場的一匹黑馬,點擊量、口碑均表現不俗。2019年,新版《倚天屠龍記》也收穫了不俗影響力。進入2020年,《絕代雙驕》《天龍八部》《鹿鼎記》《神鵰俠侶》《雪山飛狐》《六指琴魔》等金庸、古龍、梁羽生等武俠大家的經典作品有望再度登陸螢屏。
經典作品不斷被翻拍,在於其故事本身的魅力,它的戲劇性、人物的深度在不同的時代都有不同的解讀方式。但另一方面,翻拍作品多,原創作品少,也反映了當下武俠小說創作的走弱。
「武俠這種在二十世紀後半葉有巨大影響的類型,在金庸等巨匠陸續調零之後後繼乏人,而武俠小說這一類型也整體上面臨衰落,缺少活力。」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張頤武曾在網絡表示。分析背後的原因,張頤武認為是時代變遷的結果:一方面,社會對武俠類型的興趣由於網絡文學中的新的諸多類型的興起和對歷史想像的變化,業已發生了重要的轉變;另一方面,金庸小說的那種人性的表現的方式,和今天的年輕讀者之間的關係也有了一些微妙的變化。
相較於武俠,玄幻修仙、言情等題材占據了網絡文學創作的主流,而這些這些網絡文學作品又構成了當下影視劇作品的一大故事來源。雖然武俠作為一個類型,創作走弱,但武俠元素卻被其他類型的網絡小說、影視劇作品吸收。《琅琊榜》《陳情令》等大熱作品中亦不乏武俠元素,而《劍王朝》則走出了另一條改編路子——在原著的故事架構下,最大程度放大武俠元素。
可以預見,近幾年內,經典武俠作品仍將不斷被翻拍;但與此同時,武俠與其他類型相融合也將成為影視劇創作的一大方向。
武俠新美學探索
為何選擇武俠作為改編方向,這是《劍王朝》主創對當下影視劇市場分析之後的謹慎選擇。
身份神秘的市井酒鋪少年丁寧,歷經江湖的種種磨練以劍逆襲,在危難之中選擇「大義」獲得成長——《劍王朝》原著小說的修行色彩頗濃。「近年來,這類題材被改編得很多,武俠卻被展現得較少,對我們這一代人,或者說更年輕的90後觀眾來說,對於武俠是有情懷的。」愛奇藝副總裁、自製劇開發中心總經理、《劍王朝》總製片人戴瑩表示。
確定了武俠改編的方向,該劇的劇本改編、美術、服化道、武術設計的思路也瞬間打開。監製馮小剛給主創團隊的建議是「把小說變得更實在化」。
如何「做實」,首先是在原著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世界觀、豐富人物。《劍王朝》用了兩集左右的體量交代了故事發生的背景和主角復仇的原因。包括國家之間實力的不同以及武學修煉的層級,《劍王朝》搭建了一個體系。在人物改編上,導演馬華干介紹,思路是將性格「加厚」。故事發生前十年人物的經歷以及那段經歷對於他/她的影響下,原著中沒有明白交代,但在劇里也拍了出來。
其次,在武術設計上,《劍王朝》向傳統的武俠劇回歸。「我們保留了原著中武學修煉的層級架構,但在用畫面呈現武功的高低時,用武俠劇的方法實實在在得拍了出來。」馬華干介紹。劇中的很多打戲是人物成長和劇情發展的關鍵節點,在這些戲的處理上,主創團隊首先設計了一整套對戰的流程和禮儀,強化儀式感。在對戰過程中,不同武學派別的風格,人物交鋒武力的強弱、對戰策略、局面如何翻轉均有具體展現。
通過強調對戰過程的邏輯性,《劍王朝》儘可能得讓用戶進入對戰的情景,暫時相信這些爭鬥是「真實發生」的。與此同時,在武術技能的設計上,《劍王朝》則讓人物「飄」了起來。譬如,在展現主角師父第七境——「搬山境」的實力,主創團隊通過特效讓師父「搬山挪海」,凸顯出其作為武學宗師氣吞山河的氣勢。
隔空打物、飛檐走壁——這是武俠劇武術風格的特徵之一,也是觀眾的「爽」點所在。「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武俠小說和影視作品為觀眾創造了一個奇幻瑰麗的想像世界。但過度脫離物理常識的武打設計亦增強了武俠劇的懸浮感,尤其是面對觀影量越來越豐富用戶,如何讓武打戲份拍出新意是很多創作者面臨的難題。在虛與實之間,《劍王朝》拍出了武打戲的意境之美,也能從中看到近年來影視創作者對於新武俠美學風格的探索與突破。
找到傳統與現代的契合點
「武俠劇其實代表了一些我們現代了完成不了的夢想,有一種理想主義的情懷在。行走江湖、行俠仗義,這其實也是傳統文化衍生的一部分」戴瑩說道。
展現傳統文化的意境之美與俠義精神是《劍王朝》表現的重點。《劍王朝》在服化道上進行了大量歷史借鑑,在藝術風格上,借鑑了《夜宴》,整體基調偏沉重、陰鬱,與《劍王朝》的復仇故事相契合。一個無名小卒為了心中的公義挑戰一個當時的武學至高者和國家統治者,《劍王朝》並沒有走「爽劇」路線,而是表現了很多復仇過程中沉痛的一面。「在那個拿劍說話的時代,我們並不是想表現一個簡單服從武力的故事,而是展現武力背後的俠義精神。」馬華干表示。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金庸、古龍、梁羽生等人的創作,讓處於劇烈變化中的華人感受到了中國式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俠』在亂世中的愛恨情仇里蘊含的家國情懷、自由精神讓無數的華人讀者痴迷和沉醉,也給予了他們在變動時代中的感情和精神的寄託與感悟。」張頤武表示金庸等人的創作,自傳統文化生髮,結合當時的社會心理思潮為中國文學打開了一個嶄新的空間,「(金庸)他啟示我們的是傳統中國的文化一旦經歷了轉化,會有何等的神采。」
武俠必將是影視行業經久不衰的一個題材,但在影視市場極速發展過程中,武俠題材要保持不掉隊,也亟需創作者找到傳統的武俠文化和當下觀眾心理的契合點,實現武俠文化進一步的現代化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