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讀,閃擊之後

2019-11-12     字母榜

網際網路公司對速度近乎痴迷。位元組跳動這幾年的發展已經像在飛了,張一鳴之前還是覺得「速度不夠快」。

在網文閱讀這片江湖,確實如此——米讀更快。

2018年5月,米讀上線,據趣頭條2018年財報公布的數據,到2018年末,米讀已擁有4000萬激活用戶,日活躍用戶達到500萬,日人均使用時長150分鐘。

「這個項目在增長圈是個奇蹟,」現任米讀小說CEO楊驥之前在Facebook、Uber負責用戶增長業務,7月份擔任趣頭條高級副總裁,「2018年網際網路C端發展已經平穩了,這麼短時間做到500萬日活,幾乎是不可能的。」

米讀小說CEO楊驥

「快」也是CMC(華人文化產業基金)資本合伙人李川對米讀的第一印象,「米讀的發展速度甚至超過了(母公司)趣頭條」。

對趣頭條而言,米讀意義特殊。

作為一家成立27個月就上市的公司,趣頭條經歷了快速發展的成功,以及隨之而來的陣痛——制度建設逐漸跟不上業務的發展和人員的膨脹。

面對內外部質疑的聲音,趣頭條需要一款能證明自己持續創新能力的產品,比如米讀。

「做第一個和第二個是有差異的,開創者會考慮很多問題,後起者更多是跟進行為。」在李川看來,能在短時間內孵化出米讀,證明了趣頭條團隊的戰略眼光和高效執行力。

米讀的故事,得從2018年初說起。

那時候Spike剛加入趣頭條,負責孵化新產品。入職後,他花了一周時間,想出來幾個方向。

這些方向大多基於趣頭條的優勢和用戶特點。比如電商,藉助趣頭條的流量池,做淘寶客導流變現。比如語音社交,Spike覺得趣頭條的用戶更喜歡語音,而不是文字社交。還有一個在線閱讀項目,採用免費+廣告的模式。

Spike帶著這些想法走進譚思亮辦公室,不到半個小時,方向就決定了,被選中的,是看起來最不起眼的免費閱讀項目。

付費閱讀已經成為網絡文學行業公認的盈利模式,這是行業發展數十年的結果。

2003年,起點中文網首創VIP付費制度,經過近十年的發展,以2012年盛大文學的扭虧為盈為時間節點,昭示著付費閱讀時代的全面到來。

與此同時,以BAT為代表的網際網路頭部企業也已經形成了各自的陣地。

BAT 在2013年就展開角逐,一邊大手筆收購傳統網絡文學網站,一邊進行資源整合,建立自己的網絡文學品牌,騰訊文學、百度文學、阿里文學相繼成立。

2017年10月,隨著閱文赴港上市,這場戰事已經暫時告一段落。騰訊和起點,分別作為網際網路和傳統網文行業的代表,成為了最後的贏家。

1年後,閱文集團收購了新麗傳媒,付費閱讀+版權運營的模式越來越清晰,網絡文學行業似乎已經沒有太多變數。

有趣的是,正是在閱文的財報中,Spike看到了免費閱讀平台的機會。

財報數據顯示,2017年,閱文擁有1.91億月活用戶,但月平均付費用戶卻只有1110萬人,付費比率只有5.8%。

「這麼多用戶來看小說,但看到付費章節的只有5%左右,免費模式很有可能把剩下95%吸引過來,而且當時行業主要是付費平台,沒什麼人做免費。」Spike說。

在楊驥看來,網文行業和其他內容行業的差別在於頭部集中程度低,「大部分網際網路產品都是頭部的幾家公司占據了絕大部分市場份額,沒有免費閱讀的時候,付費閱讀也沒那麼頭部化,閱文、掌閱都是一兩千萬左右的日活量級。」他解釋道。

沒有壟斷意味著機會。

免費閱讀平台是三方生意,用戶、作者、廣告主。作者生產內容吸引用戶,用戶帶來流量吸引廣告主,廣告收入分成鼓勵作者持續產出。

內容是源頭,但免費閱讀平台想拿到內容卻並不容易。

籌備階段,米讀項目組最重要的一項工作之一就是尋找CP(內容供應商),每周Spike都會和團隊外出幾天,輾轉於北京上海的不同CP公司,希望建立合作。

吃了一個多月的閉門羹,米讀才找到第一家願意合作的CP,「因為他們過得不好,這是沒有辦法的選擇。」Spike告訴字母榜(ID:wujicaijing),當初的策略就是採取笨辦法,「不斷地找,總有CP過得不太好。」

這家CP給米讀帶來了幾千本書,此時,米讀和時間的賽跑才正式開始。

「書的多少和DAU沒有直接關係,和時間周期有關。比如1000本可能三個月後就會被看完。」Spike解釋道。

換言之,米讀是成功還是失敗,取決於第一批內容被看完前,用戶規模能做到什麼程度,如果用戶規模上不去,沒有議價能力,無法持續獲取內容,項目或許就會宣告失敗。

最後,在這幾千本書被看完前,米讀獲得了100萬DAU。有了用戶數據加持,內容-用戶-廣告的經濟模型順利跑通。2018年6月初,米讀首次實現了盈虧平衡。

「這事能成。」Spike第一次有了這種感覺。

李逾求是網絡文學行業資深從業者,曾任《今古傳奇·武俠版》雜誌社社長。免費閱讀平台出現後,他所在的網文資深作者群中,每天都會有上百條關於免費模式的討論,朋友圈也時常被各種關於免費閱讀的評論刷屏。

擔心和焦慮占了主流,作者們很擔心免費模式的到來會導致付費用戶的減少。

但到了2019年,這些焦慮和討論越來越少,「大家已經把免費閱讀當作常態了。」李逾求向字母榜(ID:wujicaijing)表示。

宋磊是中文在線的版權商務總監,2018年9月,米讀找到了中文在線,希望能進行內容版權合作,合作方式是保底加分成。商務端並不排斥合作,但方案提交到內容運營端時,遭到了強烈的反對。經歷過網文野蠻生長時期的老編輯們不認可這種模式,認為是對作者的傷害。

要不要對免費閱讀張開懷抱,商務和編輯們討論了近兩周,每天都在會議室開會,討論很激烈,甚至一度要吵起來。

最後的解決方案是各退一步,中文在線拿出一部分內容,跟米讀簽了2個月的合同,根據效果決定後續合作與否。

宋磊現在還記得當初的一個數據,一本都市題材的小說,通過米讀,1個月可以獲得20萬元的收入,「免費渠道有這個數據,我們很震驚。」據他介紹,這個收入在所有渠道中也能排進前五。

於是,11月下旬,中文在線跟米讀達成了長期深度的合作。

擁有100萬的DAU之後,米讀和CP方談內容合作越來越順利,2019年6月,米讀和掌閱達成了內容層面的深度合作,後者正是網文行業的頭部CP。

行業的整體數據證實了Spike之前的想法,在用戶側,免費閱讀是一個藍海市場。

據Spike介紹,2018年底,騰訊的廣告投放系統廣點通在小說類平台的投放消耗,比前一年多了10倍左右,「這肯定是變成一個風口了,因為大家都要去投放了。」

但這個市場從藍海到紅海的間隔似乎有點短,有了一個成功案例,追隨者便會蜂擁而至。

「米讀是趣頭條最重要的項目之一,我們投入肯定會比較大,包括資源的傾斜。」楊驥說。擔任米讀負責人後,他開始更頻繁地跟譚思亮溝通,每周基本都會見面聊,後者除了確認大方向,在商業化方面也會花費更多精力。

即便在趣頭條內部,米讀孵化早期也是個秘密。最初,團隊甚至沒有專門的工位,全員封閉在一個會議室搞開發。

但這是2018年的網際網路行業,想拿著快手的劇本,找到一個真正的藍海,悄無聲息地把日活用戶做到千萬級別,已經接近於不可能。

隨著人口紅利漸失,toC的市場增長日益艱難,網際網路公司在竭力尋找新的流量來源。

米讀很快就迎來了諸多競爭者。

2018年8月,連尚文學推出連尚免費閱讀。幾乎是同一時間,同在上海的七貓文化也推出了七貓免費小說。然後就是今日頭條2018年底推出的番茄小說。

QuestMobile的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6月,數字閱讀行業月活用戶同比增速達到26.7%,增速在眾多細分行業中位列第二。其中,在線閱讀細分行業增速超過40%,增長主要受益於免費閱讀模式拉動的新市場。

李川告訴字母榜(ID:wujicaijing)記者,免費閱讀平台發展的天花板更高,隨著AI算法技術的疊代升級,用戶的內容需求將得到更好的匹配和滿足,商業價值也會隨之提升。

不過,作為一個新風口,免費閱讀的護城河並卻並不寬闊。

根據QuestMobile的數據,2019年6月,月活用戶超過1000萬的在線閱讀APP中,五款是免費閱讀APP,其中四款都在2018年5月以後上線。

「真空期越來越短了。」楊驥表示。

各家免費閱讀平台的快速增長,已經論證了這是一個藍海市場。但這個藍海市場的穩定性卻並不高,隨時可能轉為紅海。

免費閱讀平台的商業模式並不新鮮。

此前,大部分網文盜版網站的盈利模式就是免費內容+廣告營收,付費閱讀平台也嘗試過這種模式。

但從結果來看,此前並沒有一家正版網站,通過免費+正版的方式成功運作。

Spike認為,趣頭條能成為第一個把商業模式和經濟模型走通的公司,商業化能力是核心。傳統網文行業的公司,擅長內容運營,但是沒有自己的廣告平台,對廣告變現模式也缺乏經驗。

這恰恰是趣頭條擅長的領域,創始人譚思亮曾經是盛大在線廣告業務的負責人,離開盛大後,他創建了互眾廣告,並在兩年後,以13.5億元的價格將公司賣給了上市公司吳通控股。

趣頭條也向米讀輸出了增長策略。米讀做到500萬日活時,幾乎沒有依靠趣頭條的引流導量,主要依靠外部買量,這部分工作正是由趣頭條的團隊完成。

Spike告訴字母榜(ID:wujicaijing)記者,米讀先是在騰訊的廣點通、今日頭條的穿山甲等多個廣告聯盟的平台進行小規模投放,結果顯示,短視頻平台的投放效果格外好,下載轉化率高,此後,便加大了在此類平台的投放。

這似乎回到了今日頭條的大本營。

「頭條做,我會比較擔心一些。」Spike坦言傳統網絡文學行業孵化出的免費閱讀產品不算很強勁的競爭對手。所以,當出自傳統網文行業的連尚免費閱讀和七貓文學出現時,他並沒有太過擔心。

CMC(華人文化產業基金)資本合伙人李川認為,米讀具有先發優勢,更深厚的用戶積累會強化其在內容端和流量端的算法模型優勢,反過來會進一步促進用戶體驗的提升。

「先發優勢是有時效的,要儘快把先發優勢變成更強的壁壘。」Spike如是說。

內容和用戶規模是免費閱讀平台構建壁壘的兩個途徑。

宋磊向字母榜記者表示,從產品功能和模式來看,市面上幾家免費閱讀平台相差無幾。免費平台獲取用戶成本固然低,用戶也更容易流失。運營能力是未來勝出的關鍵,取決於能否更精準地把控用戶在不同階段的具體需求。

免費閱讀平台需要自己的「唐家三少」。李逾求認為,成為免費閱讀領域最後的贏家,一個重要的衡量指標是,是否培養出了自己的大神級作者及作品。

考驗內功的時刻到了。

網文行業強調積累,熱門IP的形成往往需要較長時間的粉絲沉澱,網際網路行業強調增長。

「增長和積累並不衝突,但目標和節奏確實不太一樣」,楊驥說。

目前,米讀的團隊中,30%左右的員工擁有網文內容運營的背景,其餘大多是網際網路背景。

不同背景的同事對於產品有時持不同的觀點,比如APP首頁的推薦位,網文背景的同事更強調個人判斷,網際網路出身的同事則支持算法推薦。解決爭端的方式是AB測試,效果說話。

正如同趣頭條不是依靠複製今日頭條取得成功一樣,米讀在網絡文學這個傳統行業衝出一條道路,靠的也不是複製前者「強內容」的模式。

楊驥直言,米讀並不會過度燒錢購買內容,目前的策略是尋找腰部作者,通過平台賦能幫助對方成長為頭部作者。

「當用戶規模到達一定量級後,口碑傳播效應、品牌價值會被放大。到時再去做內容,優勢反而會比較明顯」,楊驥說。

米讀已經實現了「快」,還得解決「穩」。

2018年初米讀項目組剛成立時,只有10個人左右,一個會議室就坐得下,如今,團隊已經擴展到200多人,占了一整層辦公室。

「0到1是驗證一個東西的可能性,1到100要解決更多問題,比如變現、留存、內容生態等等。」在楊驥看來,米讀已經進行到後一個階段,繼續保持高速增長,要進一步增強統籌規劃能力,把內容、運營、技術這些已經分別達到一定規模的團隊,用更好的機制串聯起來。

目前,米讀正在進行中台化改造,據楊驥介紹,目前米讀採取雙線彙報制,縱向的職能線是實線彙報,橫向的項目線是虛線彙報。

「續讀」項目是虛線彙報的一個案例,這個項目通過研究用戶的續讀行為,優化平台各類策略。

小說用戶通常存在兩種狀態:一種是一本書即將讀完需要尋找下一本的迷茫狀態,另一種是找到新書並對內容產生依附的沉浸狀態。

儘量縮短用戶迷茫狀態時間,促使他們儘快進入沉浸狀態,這是閱讀網站提升用戶留存度的關鍵。

以前,在米讀,兩個狀態的用戶行為和策略由不同的團隊負責。現在,「續讀」項目由產品經理牽頭,算法和運營條線的人進行配合,調動了多條職能線,最終提升了用戶留存度。

楊驥表示,米讀正在搭建「網狀結構」,網中每一個節點都能跟其他節點溝通並推動事情發展。這和創業團隊的架構完全不同,後者往往採取「星狀結構」,核心人物位於中心,周圍所有人都和他產生連接。

由於巨額虧損,趣頭條正在經歷一段艱難的日子。作為上市公司的一部分,米讀也有自己的營收目標。

楊驥坦承,米讀的定位,是在保證經濟模型情況下的規模化發展,也就是說,一個用戶身上的投入,要確保在一個生命周期,比如半年或一年內回本。

米讀一系列調整背後,難免讓人想起被稱作「APP工廠」的今日頭條。

「今日頭條也在推很多產品矩陣以及中台化的能力,背後的邏輯應該是共通的」,對國外網際網路公司多有了解的楊驥表示,許多公司都會在規模增大之後,採用「網狀結果」,對個人能力的要求不會太苛刻,整體效率更高,自適應性和橫向推動能力更強。

趣頭條的創新方式和今日頭條有相似之處:先提出多個想法,再投入小團隊快速疊代試錯。跑通經濟模型後,再大力推廣,做規模化。

擁有相似的方法論,趣頭條能否像今日頭條一樣,建立自己的APP工廠,既在於方法論的執行效率,也在於內部的信心。

今年以來,趣頭條業務和人員的頻繁調整,難免讓內部也對這種創新模式產生質疑。

米讀就是這種創新模式的結晶。即使在一個已經被BAT淘過一輪金的「傳統行業」,同樣爆發出了衝擊力。

從某種程度來講,米讀之於趣頭條,類似於抖音之於今日頭條。

而不久前,米讀公布了1億美金的B輪融資信息,CMC領投。對趣頭條來說,這就像是個信號——市場還不打算轉身離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_5KGYG4BMH2_cNUgFYu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