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自殺聖地"背後:更可怕的是社會認同與期待

在日本,自殺已經成為一種"變態"式社會問題,更有了自殺森林青木原樹海、東尋坊等"自殺聖地"的出現。武士道切腹自殺精神被世界所熟知。甚至是當代社會,一個日本人做了錯事被世人指責,很多人也會因保全自己名譽和對自己的懲罰而選擇自殺。據悉,80%的日本人贊同死刑,認為"一命換一命"不但是對於別人的一種尊重,也是對自己的尊重。

日本的歷史文化深深地影響著現代人的生死觀念,因而某種程度上控制了人們的行為。

自殺聖地的背後:可怕的社會認同與模仿。人們經常會錯以為自殺聖地本身有什麼特殊的意義,但其實更重要的,是大眾如何傳播這個地方。最近,新小岩車站一時被稱為新的自殺聖地。該站位於東京與成田機場之間,近一個月內4人跳軌。日本很多媒體在報道此事時,為了博人眼球開始計數,措辭通常是"在新小岩車站又發生了自殺事件,這個月第幾起。"仿佛在期待下一個自殺事件的出現。

報道稱,日本的自殺人數在2000年至2010年前後較多,自殺率徘徊在25左右。那是日本泡沫經濟破裂、日本經濟陷入最糟糕狀態的時期。很多人失去工作,由於絕望感而選擇自殺道路的悲劇不斷發生。當時每年有約3萬人自殺。但在進入2010年代後,日本經濟維持緩慢復甦,據稱因經濟困難而自殺的人出現減少。現在日本每年的自殺人數約為2萬人。

同樣,韓國的自殺率高的嚇人,韓國娛樂圈自殺成風。韓國藝人朴真熙曾經發表過一篇論文,稱韓國藝人有40%曾經考慮過自殺,原因是"隱私不受保護、輿論暴力嚴重、收入不穩定和對未來感到焦慮。"我們這屆年輕人都怎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