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兩千多年的地方有了「國際」標籤……

2019-12-07     活力內蒙古

12月5日,河套灌區

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揭碑儀式

在黃河水利文化博物館舉行

今年9月4號,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召開的國際灌排委員會第70屆執理會上,內蒙古河套灌區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河套灌區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灌區之一,引黃灌溉歷史已有兩千多年。

如今,河套灌區每年引入黃河水47億立方米,擔負著1000多萬畝耕地的灌溉任務。

「 內蒙古河套灌區管理總局工程建設處處長郭平:目前河套灌區已形成7級的灌水排水系統,渠道總長渠溝道長6.5萬公里,水工建築18.3萬座。」

河套灌區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對生態文明建設和水利工程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 河套灌區申報世界灌溉工程遺產領導小組辦公室成員趙志剛:而且推動咱們「天賦河套」走向世界這些都會產生非常積極的影響和作用。」

網絡配圖

河套灌區

河套灌區引黃灌溉面積達1020萬畝,是我國最古老的超大型千萬畝灌區之一。灌區灌溉工程歷經千年得以延續至今,意味著這一灌溉工程在規劃理念、採取的措施和管理上具有可持續性,研究挖掘其科技價值和歷史經驗,對當前灌區現代化建設發展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網絡配圖

四次大規模水利建設

河套灌區實現三大歷史跨越

  • 河套灌區是我國著名的古老灌區之一,引黃灌溉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據史籍記載,河套地區引黃灌溉始於秦漢,唐興宋廢。從清道光年間至民國期間,在甄玉、魏羊、郭大義、王同春、楊滿倉、楊米倉等一大批治水先民及河套人民前赴後繼的奮鬥下,河套地區人民陸續開鑿楊家河、永濟渠、塔布渠、長濟渠、沙河渠、義和渠等13條幹渠,灌溉面積近300萬畝。

塔布渠

通濟渠

  • 新中國成立後,河套灌區掀起了引水工程建設、排水暢通工程建設、世行項目配套建設、節水工程改造四次大規模水利建設。

新中國成立初期到上世紀60年代初期,興建了三盛公水利樞紐,開挖了輸水總乾渠,結束了黃河無壩多口引水的歷史,開創了一首制引水灌溉的新紀元。

上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灌區建設進入了以排水建設為主的第二個階段,先後疏通了總排乾溝,建成了紅圪卜揚水站,打通了烏梁素海至黃河的出口,開挖了各級排水溝道,使灌區排水有了出路。

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灌區建設進入利用世行貸款配套建設水利設施的第三階段,完成總排乾溝擴建、總乾渠整治和八個排域315萬畝農田配套,灌區灌排骨幹工程體系基本形成。

1998年開始灌區進入了以節水為中心的第四個階段,實施了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高效節水、節水增效等一批節水改造工程。

經過半個世紀的建設,

河套灌區實現了

從無壩引水到有壩引水、

從有灌無排到灌排配套、

從粗放灌溉到節水型社會建設

三大歷史跨越,

目前,

灌區已形成了完善的七級灌排配套體系

網絡配圖

  • 現今,廣袤富庶的河套平原上,灌排渠道縱橫交錯,密如網織,灌溉面積達千萬畝,可以說巴彥淖爾經濟社會發展史就是一部流淌著的水利開發建設史。
  • 在河套大地歷代治水實踐中,河套灌區創造了先進的治水、管水、用水技術,並廣泛延用至今,13條古老的乾渠歷久彌新,不僅對支撐地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維護邊疆穩定作出了積極貢獻,更像一部史書,凝結了河套先民智慧與心血,記錄了河套地區千百年來草原文明與農耕文明的交融與發展。

來源:內蒙古新聞廣播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_1Ao4G4BMH2_cNUg8uv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