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都是「雙十一」!線上買菜卻難言欣喜

2020-02-08   商業地產觀察

全民居家隔離,線上買菜訂單量暴增。

從每日優鮮、叮咚買菜等生鮮電商平台公布的數據來看,各家訂單激增少則都在三四倍以上。由於訂單增長迅猛,侯毅直言現在新零售企業「相當於天天都在過雙十一」。

然而,這樣的雙十一,商家們卻難言欣喜,這其中暴露出的配送及供應鏈問題,大家需要及時補課,一場拉練才剛剛開始。

1 情景還原,線上買菜有多難

返京後的安娜,第一件事就是「囤物資」。為了減少暴露風險,安娜選擇線上買菜。

由於是下午到達北京,很多買菜APP已顯示缺貨,加之安娜要囤的不止有蔬果,還有休閒零食和生活用品,最終她選擇了入駐第三方平台的傳統商超,因為相比其他商家,傳統商超的品類相對較全。

不過,「價格可並不美好」,安娜說道,「一棵白菜花了我25大洋。返京前就聽說白菜漲到二三十一棵,果不其然啊!」

5天後,安娜第二次囤貨。早早起床後,對比過每日優鮮、盒馬鮮生、多點、美團等平台後,安娜初次篩選出每日優鮮和美團這兩個平台。

「多點需要到店自提,為了安全考慮排除;盒馬鮮生17點之前已經約滿,配送時間只有17點之後的,因為中午還要吃飯,實在等不了了」,安娜向商業地產觀察表示。

每日優鮮和美團上的某家傳統菜場,品類相對較全,但也未能完全匹配安娜的需求。「美團上沒有紙抽,每日優鮮上沒有青椒,就在猶豫片刻,每日優鮮上購物車裡的雞蛋已經顯示沒貨了。但最終還是選擇了每日優鮮,因為有我最愛的聖女果」,安娜道出原委。

安娜是每日優鮮的常客,據她所說,之前每日優鮮配送時間多在1小時內送達,這次卻用了三個小時,送達時已經超時。「而且系統顯示接單地址是20公里外的朝陽區,估計我家附近的配送站點可能存在運力不足或者商品短缺的問題吧」。

據安娜透露,小哥送達時曾解釋原因稱是,以往正常情況下,一次可以送多個單子,每單的商品也不多,現在每單不僅商品多、重,再加上人力有限,很多小區也限制入內,所以就比平時慢。

2生鮮電商們的「花式」應對大法

用戶角度的情景還原,反映出當下生鮮電商平台面臨的集體困境。

一方面是運力的不足,這其中一部分是因為春節期間部分員工休假,再加下疫情之下的返工受限;另一方面確實出現部分商品供不應求情況,這也意味著,平台之間的供應鏈競爭進入白熱化:誰能拿到緊缺商品的供應,誰就能贏得流量和用戶。

運力如何快速補充?供應鏈能力如何迅速匹配用戶需求?面對這些「難題」,生鮮電商們給出了不同解決方案。

叮咚買菜對外透露,年前一共準備了75%的一線員工留守,但目前的訂單需求還是不夠,正在加緊調配一線人員,主要通過召回休假員工、招聘新員工的方式。此外,公司還發出號召,希望已經離職的前員工能夠回來,也鼓勵員工介紹自己留在上海的朋友加入團隊。

甚至,一些鮮零售平台還開始向外賣平台挖人。有媒體報道稱,某平台把招聘海報放在門店,美團、餓了麼的騎手過來就宣傳一下。

面對用工荒,盒馬與餐飲企業合作,創新性提出「借調員工」模式,即讓餐飲企業閒置員工暫時到盒馬工作,由盒馬支付薪資。據盒馬方面透露,目前已與57度湘、茶顏悅色、蜀大俠、望湘園等餐企達成合作,同時正與西貝、探魚、奈雪的茶等30多家餐企進行接洽。

在盒馬與多家餐飲企業達成暫歇性「員工共享」的合作後,沃爾瑪、永輝等多家零售商紛紛發出號召,歡迎友商和鄰業暫停營業的閒置員工來公司上班。

每日優鮮則與西貝、眉州東坡展開人力調配合作,由每日優鮮提供原材料,西貝和眉州東坡提供人力將毛菜加工成標品菜;

物美多點Dmall在北京地區推出「口罩套餐」,內含7種蔬菜、肉和5片口罩。儘管該套餐引發一些爭議,被網友認為有「搭售」嫌疑,但物美方面稱,固定商品的定製套餐能高效實現揀貨及配送的效率最大化。

訂單量激增背後,還是一場大型的供應鏈比拼,各家都使出了渾身解數。總體來看,主要解決方案就兩種,一是通過多種渠道全力備貨,二是直接和大的供應商對接,減少中間環節加大供貨。

例如叮咚買菜,在政府協調下,增加了上農批和西郊國際的新鮮豬肉和蔬菜資源,同時採購部門在江浙周邊、山東等全國各大農業基地、批發市場駐守,加大採購;每日優鮮則緊急調配內蒙古、雲南、山東、北京周邊等多個果蔬產地的貨源,採購人員駐守產地協調生產和發貨。

盒馬方面,除每天按門店所需積極從大倉多次調貨外,也有戰略合作夥伴紐瀾地、丹麥皇冠、湘村黑豬等大型生產商每天穩定輸出貨源,此外盒馬還緊急調動上海周邊20多個基地,加緊採摘、包裝和運輸。

3 考驗還在繼續,拉練遠未結束

非常時期,商家們交出的答卷雖可圈可點,但依然有很多「知識點」需慢慢消化。

「借調員工」的共享模式,依然存在很多需要明晰的環節。比如臨時員工工資和福利如何結算,臨時員工能否適應新崗位安排,是需要行業關注問題之一。

另外,臨時員工安全問題以及疫情過後的員工召回問題,也是目前餐飲企業最大顧慮所在。如果疫情結束後,員工想留在盒馬上班,餐飲企業需要開工,但員工不能及時到位,這也帶來相應影響。

在運力緊張的情況下,很多商家實行了預約配送模式,甚至是提前預約,次日才能送達。但有一點需要明晰的是,多年的網際網路培養,已經養刁了用戶習慣。線上購買的人群,往往基於即時性需求,尤其對於吃這件事,大家不希望等待,所購就要馬上得到,而且長時間的等待,消費者購買意願很可能生變。

誠然,非常時期,用戶大多會報以理解,但回歸正常之後呢?用戶線上買菜的習慣不會逆轉,即時性需求可能更強,故而在鍛造企業綜合實力的關鍵節點,不妨直面難題,能調動多大運力就調動多少,先鍛鍊後完善。

對生鮮電商們來說,盈利難題也一直縈繞在側。低毛利的蔬菜賣再多,想盈利也困難,如何以低頻帶高頻,進行多品類布局,是多數商家需要思考的問題。如文章開頭情景還原,用戶既需要生鮮蔬菜,也需要生活用品,還需要乾果零食,這時誰的供應更全,誰就能贏得流量和用戶。

對於生鮮電商們而言,這場疫情是低價獲客、培養用戶習慣的黃金時期,但在這次買菜考驗中,各平台所暴露出的問題卻還需要更長的時間解決,這是契機也是磨礪,成功渡過的商家將變得更強大。

商業地產觀察原創稿件,轉載請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