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沒有文學性?!錢穆一番話徹底駁斥這個謊言

2019-12-18   聽戲APP

有人說京劇不具有文學性。

  由於這一謊言流行甚廣,隨之有說京劇語言不通的,更有大學者說「我們要把京劇提升到文化的高度來重新認識」。似乎京劇根本就算不得文學,是他們要賞賜給京劇一個文化的標籤。甚至一句「馬能行」笑掉許多文學家的大牙。其實早有醒悟者一查古書,發現「馬能行」源自漢書「奇譎非凡,良馬善行」。不僅有源,而且有典。足見京劇文學言近而旨遠,文字淺顯但寓意深邃。

 

  錢穆(1895.7.30-1990.8.30)

  特別是著名國學大師錢穆告訴我們:「驟看似乎京劇並算不得是文學,其實京劇中之文學意味極深厚。論其演變過程,戲曲在中國文學史中占有地位,由宋元始。此後由戲曲而雜劇而傳奇,而有崑曲,這些已都歸入文學史中去講。但由崑曲演變出京劇,卻不把其放入文學範圍中去,這雖也有理由,但亦有些太嚴格,把文學界線劃分得太狹窄了。」

  錢穆又說:「我認為文學應可分兩種,一是唱的說的文學,一是寫的文學。由唱的說的寫下或演出,則成為戲劇與小說,由寫的則是詩詞和文章。在中國,寫的文學流行在社會之上層,而說的唱的則普遍流傳於全社會。近人寫文學史,多注重了寫的,忽略了唱的與說的,而唱的與說的文學中之京劇,至少也涵有甚深文學之情味。」

  他還說:「西方戲劇注重特定背景,有時空限制。中國戲劇則只求描出一共相,並無時空條件之束縛,而且在很多處,必須破棄時空限制,始能把劇情充分表達出。我平常愛聽像《女起解》《三娘教子》一類的唱工戲。此類戲劇中不重在情節的複雜與變化,而重在情味之真至與深厚。即如《三娘教子》,方其在唱『訓子』的一段,似乎像把時間凍結了,一唱三嘆,使人迴腸盪氣,情味無窮。若在真實人生中,則不得不有時間空間之限制,人的情感總感得有些不自由。但中國戲劇正因其能擺脫時空,超越時空,更無時空條件在限制著,遂得充分表達出人心內在之自由。即如《教子》,若用話劇幾句話便訓完,而三娘一番懇摯內心,仍嫌表達不夠深至。只有中國戲把當時一番情感曲折唱出,便情味深厚了。又如《女起解》,我曾看過把那一戲改編的電影,把蘇三解往太原府一路行程在影幕上布景真實化了,反而妨害了唱做表情。試問真能感動人的,還是那一路的景物移人呢?還是那蘇三在行程中一番幽怨心情呢?那一番心情之表達,則正貴在能超越時空直扣聽眾與觀者之心弦。中國戲劇之長處,正在能純粹運用藝術技巧來表現人生,表現人生之內心深處,來直接獲得觀者聽者之同情。一切如唱工,身段,臉譜,台步,無不超脫凌空,不落現實。」

  「西方文學藝術又都重刺激,中國文學藝術則重欣賞,在欣賞中又富人生教訓。唯其在欣賞中寓教訓,所以其教訓能格外深切。」

  「有人說,中國戲劇有一個缺點,即是唱詞太粗俗了。其實此亦不為病。中國戲劇所重本不在文字上,此乃京劇與崑曲之相異點,實已超越過文字而另到達一新境界。若我們如上述,把文學分為說的唱的和寫的,便不會在文字上太苛求。顯然唱則重在聲,不在辭。試問人之歡呼痛哭,脫口而出,哪在潤飾辭句呀!」

  「中國的人生理想,一般講來,可謂在中國戲劇中全表演出來了。能欣賞中國的文學與戲劇,就可了解得中國之人生哲學。京劇在有規律的嚴肅的表演中,有其深厚的感情。但看來又覺極輕鬆,因為它載歌載舞,亦莊亦諧。這種藝術運用,同時也即是中國人的人生哲學了。」

  「京劇,乃以中國文學藝術與人生哲理三項作說明。也正因中國人的人生理論,能用文學與藝術來表達,所以中國的戲劇,亦能成為雅俗共賞、而又極富教育意味的一項成就了。」

  以上錢穆大師對待京劇文學性的視角獨特,道理深刻,論據充分,說到京劇文學性的本質,徹底駁斥了京劇缺乏文學性的謊言,值得我們深省。

(文章轉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