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知乎上一個問題「小時候經常被欺負的人,長大後會怎樣?」引發了大家的圍觀回應。
很多網友坦言,童年被欺負的經歷是自己一生無法擺脫的陰影,除了變得厭學、懦弱外,長大後依然沒有安全感、很難與人建立親密關係。
從回答中不難看到,父母對孩子遭受的痛苦不重視、處理方式不恰當不及時,也讓孩子久久難以釋懷,甚至成為與父母之間的溝通芥蒂。
其實,孩子受到欺負後,父母的過度干預和保護也會對孩子造成傷害。
前陣子,在杭州某培訓班就發生了這麼一件事。
因為3歲的兒子被培訓班小朋友欺負,媽媽抓著兒子的手向小朋友頭上打了好幾下,教育兒子要「打回去」,沒想到不僅嚇到了自家孩子,還導致對方小朋友受驚後失眠失禁。
這件事在網上迅速發酵,引發了廣大家長的辯論和熱議。高居不下的關注度,反映了孩子受欺負這種事,實在太普遍了。
國內某大學的一個課題組,曾選取3個幼兒園對45名班主任老師進行訪談調研,發現在1200餘名幼兒中,就有近10%的孩子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欺負。
當孩子上小學後,欺凌現象會更嚴重,受到欺負的孩子比例高達22%!
孩子之間的衝突、欺負看似是小事,對孩子的影響卻是深遠持久的。
家長們不僅要對孩子的感受給予充分的重視,還要學會正確的處理方式。
一味強行干預、教孩子「打回去」,不僅不能根治問題,還可能會對孩子的性格、行為習慣造成不好的影響。
正確看待0-6歲孩子之間的「欺負」
說起孩子被欺負,家長們都是既生氣又心疼:
「孩子玩滑梯正開心呢,就有孩子推他打他,太壞了!」
「小區里有個小朋友,老搶我家孩子的玩具和零食,還給他起外號,孩子都難過地哭了!」
「幼兒園班裡這群小朋友,玩遊戲從來不帶我家寶寶,孩子受到排擠太可憐了。」
小七老師想對家長說,不要因為其他小朋友對自家孩子進行了肢體和語言攻擊,就給他們貼上「壞」、「淘氣」、「沒有同情心」的標籤。
從生長發育規律來看,0-6歲的孩子語言表達能力、對身體的控制力都不足。很多攻擊性行為其實是孩子間互動交流、表達喜愛的一種方式,或是出於對自己空間和玩具的保護,真正有惡意、敵意的欺負行為屬於少數。
絕大多數孩子之間的衝突,都是可以通過溝通來和平解決的,家長們不要過分緊張,更不要以暴制暴、擴大事態。
很多家長會問,雖然孩子間的衝突沒惡意,但為什麼受欺負的總是我家孩子呢?
這跟孩子的自身特質有關係。
在調查訪談中,幼兒園老師們經過觀察一致認為,具有以下特質的孩子最容易受到欺負:
「老實乖巧、膽小,被打了也不怎麼還手」
「身體弱小、缺乏自信,看上去好欺負」
「不擅長跟別人交往,玩遊戲小朋友都不願意帶他」
看來,想讓孩子不被欺負,光靠外力援助是不行的,關鍵是要從小培養孩子的自信心、社交能力和自我保護意識。
內心堅強、有智慧的孩子,才能更好地保護自己、合理解決衝突。
具體該怎麼做呢?小七老師給大家三個建議。
怕孩子以後被欺負,這些事可以從小做起
1)尊重孩子物權,教孩子捍衛自己的權利
鄰居貝貝媽向我抱怨:「其他孩子過來搶貝貝的玩具,貝貝從來不反抗,我讓她搶回來,她也不敢,只會哭。」
貝貝有這樣的表現,貝貝媽要負一定責任。
貝貝的玩具、衣服都由媽媽操辦,玩什麼、玩多久都是媽媽說了算,還經常做主把貝貝的玩具送人。
媽媽沒有尊重孩子的物權,孩子自然也沒有保護自己玩具的意識和勇氣。
在生活中,建議家長把孩子的日用品、玩具單獨存放,讓孩子自己管理。
使用孩子物品前,要徵求孩子的同意,讓孩子知道,這件東西是我的,別人不能搶。
2)孩子沒有自我保護能力時,家長出頭給孩子正確的示範
跟家長苗苗媽聊天時,她分享了這樣一個故事。
苗苗1歲多時有一次在遊樂場玩,一個三四歲的男孩仗著身高優勢,霸占了滑梯入口,不停地推擠想玩滑梯的孩子。
苗苗嘗試玩滑梯時也被推倒在地,還被男孩踢到了頭,疼地大哭起來。
媽媽上前抱起苗苗,對男孩說:「你傷到了妹妹,打人是不對的,請跟妹妹說對不起!」
男孩的媽媽趕過來,想以「孩子不懂事」為由想搪塞過去,但苗苗媽堅決不讓步。最後,男孩媽媽替孩子向苗苗道了歉,讓男孩讓開了滑梯入口。
看著苗苗和其他孩子開心地玩起了滑梯,苗苗媽感慨道:「如果當時沒替苗苗出頭,對方99%不會道歉,那苗苗心裡沒準就留下陰影了。」
在孩子沒有自我保護能力、與對方實力懸殊時,家長替孩子出頭討解圍,責無旁貸。
我們不僅能借這個機會,給孩子示範如何正確的討回公道,還能讓孩子明白,自己是值得被愛、被保護的,爸爸媽媽永遠是他堅強的後盾!
3)帶孩子做適當體育鍛鍊,別讓身體拖後腿
一般來說,體質偏弱的孩子遇事容易「退縮」,身體強健的孩子膽氣旺,在社交中具有天然優勢。
4歲前,可以在平時多跟孩子玩拍皮球、扔沙包、捉迷藏等遊戲,增強孩子的身體靈活性和反應能力。
對於4歲以上的孩子,李玫瑾教授的建議是先從跑步開始,增強呼吸和心肺能力,再練投擲、爬山、騎車、游泳等運動,訓練肌肉力量。
孩子有一個好身體,才會有爆發力和底氣,就不容易受欺負了。退一步講,就算遇到了比自己更強壯的欺凌者,經常鍛鍊的孩子也容易逃脫呀。
1)說出自己的需求和感受,用語言溝通解決問題
相比「打回去」,小七老師更鼓勵家長教孩子用語言維權、用溝通化解衝突,這也利於孩子情商和社交能力的發展。
在被侵犯的第一時間裡,讓孩子大聲拒絕,把自己的感受說出來。
玩具被搶,大聲說:「這是我的,你不能搶!把玩具還給我!」
被打了,對打人者喊:「停!打人不對,再打我就還手了!」
2)遵守社交規則,不惹事也不怕事
據小七老師觀察,很多孩子被欺負,都是「自找」的。
有一次去商場,看到一個男孩哭著跑來找媽媽:「那個姐姐打我,把我手抓破了!」
家長怒氣沖沖前去質問,兩家人一調監控才發現,明明是公共玩具,男孩卻一直在搶女孩手裡的玩具,還把女孩好不容易搭好的積木一次次推倒,女孩拚命保護自己的勞動成果,爭執中撓破了男孩的手。
看完後,男孩的媽媽沒再要求道歉,默默帶孩子離開了。
孩子的社交世界也講規矩,要讓孩子知道別人的東西不能隨便搶,公共的玩具要講究先來後到、排隊輪流玩耍。我們教孩子遇事不怕、勇敢回擊,但孩子若能遵守規則、不惹事,那就更加安全了。
3)引導孩子建立良性社交圈
每個孩子周圍,都有幾個讓人頭疼的小朋友,總喜歡騷擾、欺負其他人,教訓也不管用。對於這類熊孩子,我建議家長教自家孩子儘量遠離、屏蔽,不和他們做朋友。
同時,我們要創造條件,幫孩子多結交陽光、友善的小朋友。
女兒剛上幼兒園時,我經常在周末邀請同班的小朋友來家裡,準備點心、玩具,讓孩子們開開心心玩半天。
沒過多久,女兒就和班裡的同學熟悉起來,交到了幾個脾氣投緣的好朋友。
這些好朋友,能讓孩子在幼兒園裡避免落單,在受到欺負時,也能及時得到援助。
1)教孩子應對衝突的辦法
有時候,對方小朋友跑過來笑著推了孩子一把、抓孩子的玩具,可能只是想打個招呼、想加入玩耍,對於這種善意的衝突,我們可以讓孩子這樣說:
「你弄疼我了,以後抱抱要輕輕的哦。」
「你是不是也想玩小汽車?我們一起玩吧!」
對於那些欺負人的小朋友,如果雙方年齡、身高差不多,要教孩子大聲拒絕,不奏效的話可以動手反抗,把對方推開。
家長們注意,教會方法後,就放手讓孩子自己解決吧,不要過度干預。
如果雙方實力懸殊過大,欺凌者一方身體壯、人又多,就要讓孩子趕緊逃跑,或向家長、老師等大人求助。保護自己不受傷害,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2)通過模擬演練鞏固技能
很多家長無奈地跟我說,雖然孩子方法都懂,但真遇到事時,還是會因為膽怯、反應慢使不出招,依然受了欺負。
知乎上一位媽媽的做法就很棒。
孩子在幼兒園被人掐,她就每天跟孩子練習拍打反擊,讓孩子能在第一時間有效反抗。
平時,可以多跟孩子玩場景模擬,家長扮演熊孩子出招,讓孩子接招,只要經過多次反覆練習,相信孩子一定能克服壓力,對欺凌者做出堅定、自信的回擊。
最後,小七老師想對家長說,
1、遭遇欺負、排擠和委屈,是每個孩子都要經歷的一課,在挫折中爬起、在衝突中進步是成長、成熟的唯一路徑。
2、在孩子吃虧受欺負時,家長不要爭一時意氣,重要的是教給孩子生存的智慧、正確的價值觀和一個強大的內心。
關於育兒,或許你還有很多問題
沒關係,小七老師一直關注家長們的需求
我們將不斷推出能解決大家育兒問題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