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基金外資持股比例正式取消 外商獨資公募將登場

2020-04-02     中經網財經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編者按:4月1日起,我國正式取消對證券公司、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的外資持股比例限制。證監會披露的信息顯示,貝萊德旗下的貝萊德金融管理公司和路博邁旗下的路博邁投資顧問有限公司提交了設立公募基金的申請,目前達到了接收材料的階段。

業內指出,外資券商進入將產生「鯰魚效應」,激發市場活力。隨著開放程度加大,合資券商外資持股比例增加和外商獨資券商入場將加大市場競爭。長期來看,外資機構入場將有助於帶來大量境外增量資金、先進的管理經驗和豐富的業務模式,與內資券商差異化良性競爭,提升內資券商競爭能力。

某頭部基金公司內部人士表示,我國對外開放的步伐不斷加快,從行業角度來看,未來國內公募基金市場「內部競爭」局面有望被打破,隨著海外專業資管機構的加入,競爭的壓力必然加大,但同時也將推動國內公募基金公司提升自身實力。

貝萊德與路博邁率先「叩門」 外商獨資公募基金呼之欲出

據上海證券報,4月1日,美國兩大資管巨頭貝萊德和路博邁正式向中國證監會提交了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管理資格審批申請,中國公募行業有望迎來首批外商獨資公募基金。

去年10月11日,證監會宣布自2020年4月1日起,我國基金管理公司的外資股比限制正式取消。資料顯示,貝萊德為美國規模最大的上市投資管理集團,截至2019年年底,集團管理總資產7.43萬億美元;路博邁成立於1939年,截至2019年年底,公司管理的資產規模約為3560億美元。

貝萊德董事長兼執行長勞倫斯·芬克在最新發布的2020年致股東信函中表示,從長遠來看,中國將是最具發展潛力的市場之一。路博邁表示,集團始終看好中國經濟發展前景和業務機遇,並不斷在中國加大投入。獲得公募業務牌照後,路博邁將能更全面地發揮集團全球優勢,為中國投資人帶來成熟專業、多樣化的投資策略和管理模式。

有業內人士認為,外資公募基金的出現或將對現有公募基金格局帶來較大改變,同時也將為中國公募行業引入新的理念、技術及管理模式。在首批外資公募基金獲批成立並發行產品後,將有更多知名境外資管機構「逐鹿」中國公募市場。

另據證券時報,除了搶先發力的兩家外資機構,多家外資機構籌備公募牌照申請已久,未來幾天或有更多的外資機構陸續遞交申請。全球最大公募基金公司——先鋒領航集團曾表態,更希望通過獨資形式進入中國公募市場。一旦法規放開,會做一家紮根中國本土的公募基金公司。今年2月,富達國際執行長黎誠恩也明確表示,富達國際對中國市場的長期承諾並不會受疫情影響,「我們希望能在中國發行公募基金,並且我們一直都在積極準備申請牌照。」

北京商報報道稱,北京某頭部基金公司內部人士也表示,我國對外開放的步伐不斷加快,從行業角度來看,未來國內公募基金市場「內部競爭」局面有望被打破,隨著海外專業資管機構的加入,競爭的壓力必然加大,但同時也將推動國內公募基金公司提升自身實力。但就對行業整體帶來的影響而言,仍有待觀察。

證券公司外資股比限制取消 中外券商同台競技

據中國證券報,4月1日起,證券公司外資股比限制取消,外資券商持股比例可達100%。外資持股比例限制的取消毫無疑問將給內資證券公司和期貨公司帶來新的機遇挑戰。業內人士指出,面對新機遇,對機構而言,歸根結底是要提升核心競爭力和影響力。

截至目前,我國已有5家外資股東控股的合資證券公司。3月27日,高盛和摩根史坦利同時宣布,對高盛高華和摩根史坦利華鑫證券的持股比例均增至51%。高盛亞太區(除日本外)聯席總裁李廉說:「獲得多數股權後,我們可以著手準備重組在華業務的實體結構。我們將尋求儘快把所有在北京高華證券運營的業務及管理部門遷移整合為單一公司實體——高盛高華。同時,我們將尋求儘早實現100%的所有權。」

外資券商進入中國開展業務同樣是機遇和挑戰並存。瑞銀證券董事長錢于軍表示,瑞銀證券是瑞銀集團在中國總體發展的重要部分,「中國資本市場正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我們對中國市場要有決心、信心和耐心。我們在考慮增資,夯實瑞銀證券資本實力,並與其他股東方保持密切合作,共同支持瑞銀證券發展,共享瑞銀證券發展的勝利果實。過去如此,未來仍將如此。」錢于軍說。

據經濟參考報,民生證券指出,外資券商進入將產生「鯰魚效應」,激發市場活力。隨著開放程度加大,合資券商外資持股比例增加和外商獨資券商入場將加大市場競爭,或給中小型券商帶來一定壓力,但短期受到業務範圍、資本實力等方面的約束,對內資券商的整體衝擊有限;長期來看,外資機構入場將有助於帶來大量境外增量資金、先進的管理經驗和豐富的業務模式,與內資券商差異化良性競爭,提升內資券商競爭能力。

外資機構進入中國資本市場迫不及待 帶來的其實是「風」

據證券日報,今年3月13日,證監會宣布,按照國家金融業對外開放的統一部署,自4月1日起取消證券公司外資股比限制,符合條件的境外投資者可根據法律法規、證監會有關規定和相關服務指南的要求,依法提交設立證券公司或變更公司實際控制人的申請。這較去年7月份公布的時間表提前了8個月。

外資進入帶來的其實是「風」,能夠藉助本土化優勢做好高質量投行、經紀等業務服務、領銜布局科技金融的券商可以進一步取長補短乘風起飛;能夠藉助外因推動,尋找並改善自身不足的券商至少也可以嘗試逆風飛揚。當然,對於不能主動擁抱變化的券商而言,風確實可以變成利刃。

4月1日也是取消基金管理公司外資股比限制的窗口期,當日,貝萊德金融管理公司和路博邁投資顧問有限公司就提交了公募基金管理公司設立資格申請,證監會已經接收材料。外資機構進入中國資本市場的迫不及待可見一斑。

近年來,全面深化改革舉措逐步落地,並有力地賦能資本市場,上市公司質量持續提升,市場活力和韌性進一步增強。3月1日起,新的證券法正式實施,對事關資本市場發展的基礎制度作出了更加完善、與時俱進的規範。外資機構投資中國,受益的並不僅僅是中國的資本市場,還有外資機構以及其所代表的海外投資者。

當然,正如內資或合資券商面臨機遇與挑戰,即將進場的外資機構一樣需要調整與應對。A股市場顯然也有著自己的「投資禮儀」,外資機構在享受「國民待遇」的同時,如何儘快實現理念與服務本土化,如何掌握與A股最匹配的投資節奏,這都是其「入群」的必答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ZX6-OnEBrZ4kL1VicvN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