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產品成了農村娃的「陪伴者」,咋整?

2019-11-28     農視網

女兒:爸爸我要看奶奶的手機!

我:你不是有手機嗎?要不看爸爸媽媽的?

女兒:不要,我就要奶奶的手機。

我:為什麼?

女兒:奶奶手機里的抖音沒設置青少年模式。

我:……

有沒有同感

現在的小孩子玩手機可以說無師自通,抖音、快手、「打農藥」、「吃雞」、看直播、刷禮物……玩的比大人溜多了。尤其不少農村孩子在這些「技能等級」上還要更勝一籌,因為沉迷電子產品也引發了不少問題。

農村孩子玩的時間更長

中國兒童中心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今年8月發布的《中國兒童發展報告(2019)——兒童校外生活狀況》顯示,農村兒童每天電子產品的使用時間(108.18分鐘)明顯高於城市兒童(88.40分鐘)。而教育部也在去年指出,農村學生的視力不良上升速率已經開始超過城市


由於缺乏管束、課外生活單調等原因,越來越多的農村孩子正沉迷於電子產品,進而引發近視高發、身體變差、精神頹喪、孤獨自閉、價值觀混亂等多重問題。

老師:農村孩子長期與冰冷、沒有感情的電子產品打交道,喜歡聊微信、QQ,看似社交廣泛,但現實中很孤獨,缺乏面對面的溝通能力和團隊精神。

家長:沒手機,孩子仿佛活不了。在家看直播、打遊戲,手機屏碎了都要打,好像啥都不在乎。想管,但看到朋友圈裡因家長摔手機孩子跳樓身亡的悲劇,管不住,也不敢管。

電子產品是留守兒童的陪伴者

城市孩子擁有豐富的課外活動項目,而農村孩子課後活動匱乏、生活單調乏味,只能從手機中獲得新鮮刺激感。

許多農村孩子的父母在外打工,十天半個月甚至幾個月才回一次家,他們情感關懷缺失,長期處於自我認同度低、孤獨感強烈的狀態,容易從虛擬世界尋求慰藉,手機就成了他們最好的陪伴者。

一方面,電子產品正讓農村孩子作息不規律、視力下降、身體素質變差。另一方面,模仿網言網語,說髒話,增加暴力傾向,模仿網紅的穿著打扮,攀比……

別讓電子產品「毀」了孩子

「搶救」孩子,家長是第一責任人。一些家長為了自己能夠方便幹活、自由活動,有時故意用手機「哄孩子」,致使小孩從小養成手機依賴;還有家長則把玩遊戲作為孩子完成作業的獎勵,這種意識該改一改了。摒棄「孩子還小,玩一會兒沒關係」的觀念,應儘可能多與孩子溝通,給予有效陪伴。


豐富農村孩子的課餘生活,轉移其對手機的注意力。可以組織孩子們參加體育運動和趣味戶外活動,在順應孩子好玩天性的同時實現強身健體,從而避免他們形成手機依賴。

提升農村學校信息化硬體設施。農村孩子需要上網去學習知識、增長見識,他們缺乏的只是能夠安全使用的電子產品和網際網路環境。

還有一個關鍵,就是解決農村兒童的安全問題。如果孩子的安全得不到保障,也就別怪家長用電子產品「穩」住孩子。

來源:半月談、人民日報、央廣網

編輯:張晨

責編:康軒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ZRSHsW4BMH2_cNUgOii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