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湖和行吟閣 湖北旅遊散文隨筆

2019-11-23     蘇白傳媒

東湖和行吟閣 湖北旅遊散文隨筆

武漢東湖,你必將更美麗!

標籤:中國湖北旅遊、湖北武漢武昌東湖、屈原行吟的湖泊、中國湖泊人文風光歷史游、旅遊文學文化散文隨筆遊記見聞

還在修補地球時,我做夢都想去武漢,做夢都想游武漢東湖,拜謁歸元寺,登古琴台、晴川閣。上大學時,離武漢近了些,可是我囊中羞澀,父親在我讀大一那年生病離世,我是靠親戚朋友的接濟才讀完大學的,即使這樣,我還是渴望在大學畢業之前去一趟夢寐以求的省會武漢,為此,我曾向一位經濟寬裕的表舅借錢,卻遭到以沉默表達的拒絕,最終未能成行。

終於能夠出發去武漢,是在我正式參加工作之後的第一個暑假,那時,我已經拿到6個月工資,而且,我所在的學校組織暑期教職工夏令營,我們到的第一站就是東湖風景區。

從哪裡進的風景區,實在記不清楚了,東湖給我的第一印象是水波浩淼。這是我平生第一次見到的最大湖泊,它水域面積寬廣不說,湖北省委、省政府都在東湖之濱,湖邊還有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地質大學和華中師範大學等著名高等學府,可以這樣說,東湖周邊既是湖北省政治中心,又是湖北省文化中心。你想想,一個從窮鄉僻壤走出來的農村娃,見了東湖,哪有不驚詫之理。

我們沿著東湖岸邊遊覽,湖邊種著成排的水杉,水杉高大而挺拔。從水杉的枝葉間看去,映著陽光,湖面泛起金色的鱗波。換一個角度,湖水變得平靜,對岸的山映在水裡,房屋映在水裡,連成排的水杉也映在水裡。聽別人說,對岸那綠樹蔥蘢的山頭就是湖北最著名的高等學府武漢大學,那該多麼令人神往喲!像我這樣畢業於一個專科學校的工農兵大學生,在武漢大學面前只有誠惶誠恐的分兒。

沿著湖中的一道長堤,我們走到一座拱橋,是我們在圖片上見到的北京頤和園裡的那種拱橋,漢白玉欄杆,很典雅。橋這邊有幾株垂柳,垂柳的枝條被陽光抹上一層金黃,垂柳也跟著變成了金黃色。橋那邊是高大的水杉林,水杉林倒映在水裡,地面上的水杉有多高,水下的水杉就有多高,白色的拱橋映在水裡,水上水下的橋合成一個拉長的圓。

復前行,被大堤隔斷的湖面再被一道堤壩分割,內湖堤岸的水杉有了國畫般的效果,拱橋的倒影是朦朧的,地面的水杉,枝葉繁茂的地方被國畫家塗上濃墨,枝葉稀疏的地方,國畫家做了輕描淡寫的渲染,而倒映在水裡的水杉被畫家畫了幾條直線,又用飽蘸清水的毛筆一浸,我們看見的就只有一片模糊的暗影。

這是哪裡呢,也記不清了,只記得有一座橋,橋很長,修得很別致,橋的另一頭是一座小山,山上樹木蔥蘢,近岸是垂柳,山上是香樟樹,香樟樹很高大,一看就知道,它們很有些年代了。香樟樹有些年代,那些被香樟樹包圍的建築同樣有了些年代。橋這邊是空闊的湖面,湖上有遊艇,遊人划動遊艇,船槳把湖面的碧玉攪碎,湖面上便起了一陣陣翡翠般的波痕。

最讓人激動的是長橋另一邊,滿湖荷葉荷花,綠到人的心裡去了,不由人想起朱自清筆下的荷塘,那些膾炙人口的句子也便珠玉般地湧上心頭:「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有羞澀的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裡的星星……」我們眼前就是這樣的景致,「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的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哎呀,朱老先生,您不是寫的清華園荷塘,根本就是寫的東湖荷韻呀,您幾乎把《荷塘月色》中的片斷完全複製到東湖荷盪里來了。這之前,我在農村見過不少荷塘,在荊州讀書時,也見過荊州古城周邊不少湖泊里的荷葉荷花,但是,像東湖這樣大片的荷盪,我還從未見過,如果不是來武漢,不是到東湖遊覽,作為荷盪,永遠不會在我心中引起巨大的震撼!

我們鑽進樹林,一拐彎,更讓人震撼的是前面不遠處的行吟閣。蒼松翠柏之中,聳立著一座覆蓋著藍色琉璃瓦的古色古香建築,古建筑前,蒼翠的松柏拱衛出一座高大的雕像。一看雕像我就知道,這是屈原。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兩次被放逐,其中一次就到過今天武漢一帶。在大學讀屈原的詩歌時,我們在《九章·哀郢》中讀到「去故都而就遠兮,遵江夏以流亡」,詩中的江,即長江,夏,說的是河水下游,故都,當然是那時候的郢都。史書上記載說,屈原流放,最東邊抵達鄂州,他來到東湖邊上,立刻徘徊躑躅起來,不忍驟離,這是很真實的,為什麼新中國成立後6年,政府就在這裡興建行吟閣呢?因為屈原對楚國情深,楚國後人也不能辜負他呀。屈原在《楚辭· 漁父》中有「行吟澤畔」之意,所以這個建築就取名行吟閣,閣前的屈原雕像高3.6米。你看,老夫子昂首視天,舉步欲行,仿佛正在漫步湖濱,高誦《九歌》、《天問》。

站在屈原塑像前,我情不自禁地吟誦起他的代表作《涉江》:

「乘鄂渚而反顧兮,欸秋冬之緒風。步余馬兮山皋,邸余車兮方林。乘舲船余上沅兮,齊吳榜以擊汰。船容與而不進兮,淹回水而疑滯。朝發枉渚兮,夕宿辰陽。苟余心其端直兮,雖僻遠之何傷!」

《涉江》所描述的屈原生活與思想顯然比他在東湖邊行吟要晚許多,但是,他的憂國憂民的思想,在眼前這尊雕像和《涉江》中都得到很好的體現。

古代楚國,雖然都城在今荊州,但是它的腹地,應該以現在武漢為中心向周邊擴展開去。屈原雖然被楚王放逐,他的那顆赤子之心依舊心繫國家和人民,這也就是自古以來一直有人在今武昌一帶設立清烈公祠、祭祀屈原的緣故吧。

跟屈原不一樣,我參加工作時,我們的國家正逐漸清明,黨和國家領導人清正有為,正帶領我們的國家和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鬥,我不必像屈原那樣既憂國,又憂民,只需使出自己渾身解數參與進去就行。

暮色漸漸降臨東湖,湖邊的燈火漸次明亮起來,參加工作後的第一次遠遊,讓我初次了解到東湖。經過近40年的建設,而今的東湖已經建成5A級國家風景名勝區,外地來到武漢的遊客不可不游東湖,就像我第一次遠遊不可不選擇東湖一樣,實在是因為東湖有她自身的巨大魅力。

武漢乃九省通衢的樞紐,湖北是中國中部崛起的核心,雖然後來我無數次到武漢,到東湖,但是,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還是1980夏天第一次,東湖如畫一般的風景,行吟閣屈原的偉大精神,幾乎成了我幾十年來工作的動力,於是,我在心裡一遍又一遍祝福:武漢東湖,你必將更加美麗!(2612字)

文|胡祖義(湖北荊州公安人,現居宜昌,中年男作家,蘇白傳媒旗下昆德拉傳媒直屬現代印象文化工作室第一事業部高級策劃編輯。)

審讀:蘇白傳媒 總編審 鄒劍川

運營:昆德拉傳媒 楚楚

其他:部分圖片供模擬想像,不代表文字特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ZPvyn24BMH2_cNUgG7a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