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什麼時候可以豎抱?豎抱時間不是關鍵,分月齡抱娃方法是重點

2020-02-07     凝媽悟語

文 | 凝媽

有粉絲朋友留言說「孩子一出生就豎抱,他只喜歡這個動作!」

這位朋友的說法代表了很多孩子的現狀,媽媽們發現孩子一旦被豎抱過,就喜歡上這個動作,不管是橫著抱還是斜著抱,都會哭鬧,還會打挺,勁頭很足,橫抱都沒辦法抱。孩子拍嗝的時候也要豎著,如果不豎抱拍嗝,孩子的鼻子裡都會往外吐奶,噴得到處都是,看了就很擔心。

看過一些育兒書,普遍不建議豎著抱孩子,說這樣可能會損傷脊柱,媽媽們因此更加糾結。都知道豎抱不好,但是孩子哭、吐奶這兩點,都讓媽媽感到沒辦法不豎抱,還是一邊擔心一邊豎抱。

孩子到底什麼時候可以豎抱,豎抱真的會損傷脊柱嗎?是媽媽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其實,事情沒有想像得那麼糟糕,豎抱對孩子來說也是有好處的,孩子豎抱的時間遠比我們以前的認知要早。

豎抱孩子其實也有一些好處

孩子之所以喜歡豎抱,因為這讓他感到舒服、開心,同時,豎抱孩子還有一些額外的好處。

豎抱可以防止溢奶:新生兒的胃是平的,賁門肌肉發育不完善,吃下去的奶水很容易溢出來,如果豎著抱孩子,食物就會順著流下去,不會溢出來,寶寶不容易吐奶、溢奶,也會感覺腹部更舒服。

豎抱可以促進視覺發育:孩子一出生就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豎著抱孩子的時候,他的視野不再局限於上方的天花板,還能看到地上、看到周圍更多的事物,從而促進視覺發育。

張思萊醫生認為,孩子接受更多的視覺信息,獲得豐富的視覺經驗,可以提高視覺皮層細胞的敏感性,提高孩子認知水平。

豎抱可以鍛鍊脊柱:經常豎著抱孩子,孩子的脊柱得到鍛鍊,力量會增強,身體更硬朗。頭頸部也得到鍛鍊,抬頭會更早,為以後各項大動作的發展做好準備。

孩子到底什麼時候可以豎抱

傳統的觀點認為新生兒不能豎抱,一般是三四個月以後,也有的認為是6個月以後才能抱孩子。但這和實際情況有很多出入,孩子從一出生就豎抱的不在少數。我家兩個孩子,完全豎抱的時間一個是3個月、一個是4個月,都在6個月之前。

最近看到蝦米醫生和張思萊醫生的觀點,都表示孩子一出生就可以豎抱。這完全刷新了我們的認知,媽媽們算是吃了一顆定心丸。這種說法並不是一家之言,而是多年前都已經有定論的,只不過傳來傳去引起了一些誤解。

美國兒科學會也提到,孩子吃奶時會吸入一些空氣,孩子因為不舒服而煩躁不安,哭鬧掙扎會吞下更多空氣,嚴重的時候會引起吐奶。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吃60-90ml奶或喂母乳換邊時拍嗝。拍嗝有3種姿勢,其中2種姿勢都是讓孩子保持豎立的狀態。一種是讓孩子的頭靠在肩膀上,一種是讓孩子坐在大人的膝蓋上,用手支撐頭部豎立。

這一傳承多年的操作,足可以說明孩子一出生就可以豎抱,所以根本無需糾結豎抱的時間,想豎抱隨時可以豎抱。

掌握分月齡抱娃方法是重點

當然,對於小月齡的孩子的來說,頭部所占比例比較高,頸、肩、胸、背部肌肉不發達,不能支撐脊柱和頭部豎立很長時間,在豎抱的時候還需要循序漸進來,在不同月齡段,採用相應合理的豎抱方法,孩子就不會受到傷害。

2個月之前:多數時間是橫著抱,如果豎抱要注意保護孩子。採用拍嗝的第一種姿勢,讓孩子的頭靠在大人的肩膀或者胸部,大人一手扶助孩子的頭頸部,一手扶助孩子的臀部,把頭、背、臀部幾點固定好,孩子就是安全的。每次豎抱的時間不要太長,可以採用拍嗝的時間:10-15分鐘。

滿月以後,要對孩子進行頭豎直訓練,從幾秒鐘開始逐漸拉長時間。經過鍛鍊之後,孩子的頭部豎立時間會越來越長,從幾秒到一兩分鐘。

3-5個月:除了可以採用拍嗝的豎抱姿勢外,還可以讓孩子面朝前,背部靠在大人的胸部,大人一手托著孩子的臀部,一手扶著孩子的胸部。這種方式可以讓孩子主動練習豎頭,鍛鍊頸部和脊椎的支撐力。

豎抱的時間可以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決定,如果發現孩子的頭部不再搖來晃去,不會出現向後倒的姿勢,就可以堅持的時間更長一些。

大約到四五個月,孩子的頭部豎立得很好,就可以放鬆地豎抱孩子了,也就是說手可以不再扶助頭頸部,扶助背部就可以。

6個月以上:孩子們的頭部都能豎立得很好,抱孩子的姿勢可以更加隨意。比如,可以根據孩子的情緒狀況,採用不同的抱姿。如果很開心,為了讓孩子觀察更多的事物,就讓孩子面朝外豎抱。如果不太開心,為了安慰孩子,讓他有安全感,就讓孩子面朝里豎抱。

溫馨提示:為了保證孩子的安全,注意幾個關鍵問題。抱孩子時動作一定要輕柔而平穩,3個月前一定保護孩子的頭、頸、背部。放下孩子時,讓孩子背部向下平躺在床上,再輕輕地放下頭部,慢慢把手抽出來。當孩子出現吐奶的時候,千萬不要豎抱孩子,防止嗆入氣道。

結語

孩子什麼時候可以豎抱?通過上面的分析,答案很明確,孩子一出生就可以豎抱,只不過要注意保護孩子的頭頸部、腰背部,豎抱的時間不能太長。等到孩子的頭部豎立很好時,就可以輕鬆各種姿勢抱孩子了。總之,豎抱時間不是關鍵,分月齡抱娃方法才是重點。

二胎寶媽,高級育嬰師,個性化訓練指導師,多平台原創作者。愛孩子、愛生活,願與萬千媽媽分享育兒經驗,關注我,獲取更多育兒知識。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Z68nIHAB3uTiws8K2oN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