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二維碼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已經非常常見。
據報道,工信部二維碼技術研究院院長張超在2019國際二維碼產業發展大會上表示,中國二維碼應用已經占到全球九成以上。而且,張超表示,從產業鏈的角度上說,二維碼已經成為萬億級產業。雖然二維碼不是中國發明,但是全球90%以上的二維碼應用在中國。
此次大會,各國代表普遍認為,需要建立統一國際化二維碼標準,便於國與國之間的二維碼流通。二維碼發展到現在,已經成為我國移動支付的主流方式。但是二維碼的未來不僅僅局限於移動支付,未來也會連同物聯網一起,打造智能設備ip身份標識等。
但是,我們都知道,二維碼並不是中國發明,而是由日本公司Denso Wave的騰弘原於1994年發明。但是,當時大家並不能夠意識到二維碼會帶來多大的產業革命,因此二維碼的發展也沒有得到日本企業的高度重視。直到2011年,國內凌空網創始人徐蔚發現了二維碼的商機,註冊了「二維碼掃一掃」專利,並將二維碼授權給其他公司,引發國內對二維碼引領消費的潛在價值的重視。
二維碼可謂是刺激移動支付蓬勃發展的核心技術,但是為什麼西方國家並不能實現移動支付,甚至也並不想在移動支付方面對中國實現追趕?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西方國家很早就已經建立了完善的信用卡機制,換句話說,西方國家早已經實現了無現金交易的商業模式。但是為什麼沒有將這種無現金交易模式移植到手機上,很大程度在於西方國家對於個人隱私以及安全的重視。
前段時間,日本「7pay」移動支付還沒有推廣就被下架,原因就是移動支付風險控制技術不到位,致使大量用戶出現資金被盜的問題。而這些事件,進一步加深國外用戶對於移動支付安全性的懷疑。因此,從這個角度上來說,中國的移動支付風險控制手段值得國外企業學習。
雖然二維碼不是由中國原創,但是也正是因為中國這種應用實幹的精神,使得二維碼在市場上得到廣泛應用。關於「中國是否能夠從模仿走向原創以及中西方網際網路科技發展的不同模式」的思考一直得到社會人士的廣泛關注,類似於二維碼這種非原創但是被廣泛應用的案例不在少數。
近日,美國權威媒體《福布斯》也表露出中國無法從模仿實現創造的言論。的確,由於中國前期科技技術積澱不足,很多原創的工作根本沒有技術、人才和環境的支撐。要想快速跟上網際網路時代的步伐,學習別人是我國建立前期科技基礎的重要途徑。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本土化企業實現了從模仿到創新的發展道路,一步步成為世界級的創業者,包括阿里巴巴、騰訊、華為等。
總而言之,科學技術的發展離不開歐美國家的原創工作,但是也離不開中國市場廣泛運用及革新的推動。
你們怎麼看待小小二維碼,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