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最有愛的公眾號 Pinterest 原創出品
4月26日,天氣晴,荷蘭哈林根海港。
一群家長陸續來到岸邊,有的還帶上了自家的寵物,連CNN媒體記者也都在場。
他們焦急卻有序地站著,眺望遠處的大西洋海域,等待著「威爾德天鵝號」的帆船出現。
不知過了多久,一群穿著紅衣的孩子映入所有人的眼帘。
威爾德天鵝號緩緩駛入海港,家長們 拉起五顏六色的橫幅,他們激動地互相揮手,吶喊。
靠岸時,學生們還給記者和家長們集體比起了小心心。
在歷經了5周時間,7000公里的航程後,他們終於平安到達了。
為什麼一群學生回家會引起當地這麼大的騷動?
原來,他們的回家之旅,本不需這麼漫長。
這是一群來自荷蘭不同高中的中學生們,年齡只有14-17歲。
今年年初,他們共同飛到了加勒比海,參加了一個為期6周的帆船學習項目。
沒想到3月課程結束時,突如其來的疫情,航班都停飛了,給所有人來了個措手不及。
一時間大家陷入了無法歸家的沮喪,家長也都無可奈何。
組織帆船項目的公司負責人立馬和學生們開始了「緊急會議」,最後他們做了個決定:
跨越大西洋,開船回家!
很多人看來覺得瘋狂,特別是新聞剛出來的時候,中國國內的許多家長都表示有些不可思議。
但其實,這個 組織帆船項目的 馬斯特斯基普公司,每年都會為150名學生進行5次航海訓練, 穿越大西洋對他們來說,並不稀奇。
何況船上還有12名經驗豐富的水手、3名牧師和1名醫生,學生們經過訓練也已經適應了遠航生活。
學生隨時保持著和家人的聯繫,其中一個叫伊莎貝拉的學生母親表示,家長們都很放心。
3月時,馬斯特斯基普公司還對學生們進行了病毒監測,確保沒有人被感染。
25名學生中的一員——伊莎貝拉
就這樣,做好了完全的準備,在徵得了學生們父母的同意後,項目公司負責人門組織學生們備好回程所需要的糧食衣服,就這樣浩浩蕩蕩地出發了。
如果說之前的帆船訓練只是個興趣班,那麼現在才是一場真正的「 冒險 」。
這是屬於他們自己的「征程」。
他們乘坐的威爾德天鵝號,始建於1920年,最初由德國製造,用來捕鯡魚,至今已經有100年的歷史了。
別看這是一艘老船,經過2008年的翻新重建,它被改造成了一艘機帆船,還配備了現代化的設施。
軟硬體設施都沒有問題,而他們真正面臨的難題,連他們自己也沒想到——
就是幾十人共同在同一空間生活幾十天,該如何相處。
雖然船並不小,但空間畢竟有限,大家在這裡同吃同住,洗澡、吃飯、都要合理安排和有序配合。
他們每個人都有任務,打掃、凌晨守崗幫忙盯航行情況,同時還要兼顧學習。
「在家裡,你不需要顧忌這麼多,但是在這裡,你必須時刻與每個人交往,因為你和他們睡覺,你和他們一起吃飯,你和他們一起做一切事情,這樣你就不能真正放鬆。」
一個學生後來和記者說到。
在途經大西洋中部的葡萄牙亞速爾群島時,他們補充了一些日用必需品,看著一個個戴口罩的人,他們也覺得困惑。
「因為一直在外面訓練,看到這些,好像與世隔絕了一般。」
當然一路上也有許多未知的驚喜,像是他們親眼目睹了海豚群在海面上跳躍。
在船上看日出日落,白天的陽光閃爍,夜晚的星辰大海。
回家的路途雖然有些寂寞和漫長,但和小夥伴們這次特殊的經歷,也是一生一遇的體驗和回憶。
伊莎貝拉說,「當太陽升起來或落下來,每個人都坐在一起時,我們什麼也不必說,這裡真的很舒服。」
就這樣,在歷經38天後,學生們終於看到了自己的故鄉——荷蘭。
船停之前,他們在船上掛上了「Bucket List」,上面寫著這輩子想要做的事情清單。
- 來一次跨越大西洋的航行;
- 跳進大洋里,游一次泳;
- 順利穿越百慕達三角區;
- 去古巴和牙買加參觀
目前看來,這些願望,他們都已經實現了。
他們完成了自己人生中最精彩的一次旅途,他們的勇氣和信心將會陪伴他們,一生受用。
水手和學生們鼓掌慶賀著。
學生與小夥伴們也一一擁抱告別,情景好不動容。
當看到家人的那一刻,他們起初是開心地大笑,笑著笑著又忍不住濕了眼眶,然後又破涕為笑..
是吧,漂泊在外了那麼久,終究還是想家的。
雖然一路是安全航行,可世上沒有不擔心孩子的父母,親情血濃於水,一個擁抱,夾雜了太多的牽掛,和說不盡的情感。
但從他們父母的眼裡,小IN看到的,更多是驕傲,那種為孩子們壯舉感到了不起的自豪感。
雖然這是一個happy ending,但對於此次航行,還是引起了國內一些爭議,有些人佩服這種勇氣。
另一些則表示出了擔心,畢竟再充足完善的設備和條件,都可能會有意外的發生。
或許是海洋文明和大陸文明本質的不同(另還有 一些新聞的誤導),造成了兩國家長對這件事的看法差異。
但可以確定的是,人生的征途就算偏離了海洋,也處處都充滿了未知的風險,父母不可能時時刻刻陪伴在孩子身邊。
路終歸要一個人自己去走,成長本就是一件不斷冒險的事,但也正是這些挑戰,才能讓我們變得更強。
圖片來源 / 網絡
撰文、編輯 / 張嘻嘻
EN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YsNcD3IBfGB4SiUwIjo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