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對大多數人來說,「安身」就是找工作,有穩定的收入,當然越多越好;「立命」就是活著,死了,命就沒了。為了達成目標,科舉是正途,科舉的全套學問叫「舉子學」。
在舉子學之外還有「身心學」,追求一個看上去特別虛無的目標,要學做聖人。那麼,誰是聖人呢?儒家有一個聖人系統:堯、舜、禹,文王、周公,孔子、孟子……
陽明12歲時,問私塾先生一個問題:「什麼是人生第一等事?」先生回答說:「惟讀書登第耳。」陽明半信半疑,說:「登第恐怕不是第一等事,或讀書學聖賢耳。」先生無語,恰巧父親在邊上,笑著說:「你想做聖賢啊?」
中國的讀書人一直人格分裂,天天念聖賢書,但目的只在於科舉。讀聖賢書,學做聖賢,邏輯上成立,但沒有人真心當一回事。
王陽明21歲中舉,28歲中進士。進入仕途後,陽明又很長時間請病假。等到35歲時,人生忽起波瀾,他惹惱了大太監劉瑾,劉瑾是皇帝眼面前的紅人,一手遮天,陽明在北京故宮午門外被「廷杖」,貶往貴州龍場驛。
陽明的這些經歷平淡無奇,官場漩渦,代代不絕。陽明的特別之處,在於他略顯神秘的精神生活。他在認真、嚴肅地思考一個問題:如何安身立命?
1
人生為寬,學問為窄
讀聖賢書,能不能學做聖賢?這個問題伴隨了陽明一生。拿一句聽上去俗不可耐的話來說,陽明在尋找人生的真諦。到哪裡去尋找?到中國傳統文化提供的精神資源中去尋找。
陽明天賦異稟,他把各種思想學說都趟了一遍,在儒、道、釋,兵、法、縱橫諸家之間出門入戶,以其巨大的心量,全盤接收中國傳統思想資源。
陽明從45歲開始,人生最後十餘年,只有講學與剿匪兩件事,講學然後剿匪,再講學再剿匪,循環了三次,直至生命終點。中共早期領導人陳獨秀說:「我們青年要立志出了研究室就入監獄,出了監獄就入研究室,這才是人生最高尚優美的生活」,所謂研究室就是探討學問,所謂監獄就是出來做事業。陽明是把學問與事功,「殺心中賊」與「殺山中賊」融通為一的典範。
儒家最講究「內聖外王」的美麗人生,陽明活色生香地做個榜樣給你看。學問是寬,事功是窄;人生是寬,學問是窄。人生的境界,不是寬與窄的對立,而是,寬與窄的通融。孟子說:「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夭是短命,壽是長命,俟是等待,不貳是一心一意。不管壽命長短,只是一心一意修養自身,然後等待天命,這就是「立命」。孟子的學說與陽明的踐行,能夠讓我們建立起一種簡易、坦然的人生觀。
上帝的歸上帝,愷撒的歸愷撒,與其每天觀望颱風口,輸入無數或真或假的信息,百般計較,千般斟酌,萬般忐忑,不如盡人事,做自己願意做的,能做的,可以投入全部心力的事。
2
人心為寬,良知為窄
陽明哲學號稱「心學」,主張「以心為師」,那麼陽明所說的心究竟是一顆什麼樣的心?
孟子講惻隱之心,並且從惻隱之心出發,總結出人性的四個方面:「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這就是孟子主張「人性本善」的四端說。1800年以後,陽明將孟子的學說稱之為「良知」。
陽明發展了孟子學說,孟子說「四端」人人本有,因此任何人都具備「內聖」的條件,陽明進一步指出,普通人只在特殊的「一瞬間」具備惻隱之心。因此,「內聖」的修養或功夫,就是能不能把這「一瞬間」擴充到時時、事事、處處。這一擴展過程並不能自然實現,需要時時警惕,刻刻留意,殺盡「心中賊」。
陽明說,「千聖皆過影,良知乃吾師」,每一個人心中具足良知、良能,因此只要向自己的心學習,就能擁有一切、成就一切。寬的是人心,窄的是良知;人心有良知,良知又矯正著人心;寬窄互溶,互道。
「心能轉物」是「正」,「心為物轉」是「邪」。陽明認為,任何人如果能「致其本然之良知」,那麼就一定可以實現「雖愚必明,雖柔必強」的外王事業。
3
知是寬,行是窄
陽明心學的根本宗旨是要培養一個人的社會實踐能力,按現在的說法,就是幹事創業的能力,至少是好好工作的能力。
儒家經典《大學》提出一個「內聖外王」的修學模型,稱「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中前四項是「內聖」,後三項是「外王」,中間的「修身」是內聖轉向外王的樞紐。
同是讀書,普通人只是尋章摘句,與文字百般糾纏;陽明較真,一定要踐行,不肯把書只是「念」過,一定要將「格物致知」踐行到底,有一種「宜將剩勇追窮寇」的實證精神。
這一踐就是十多年,陽明龍場悟道,終於明白「格物致知」的真實含義:「格」是「使其歸正」;「物」是「事」,比如孝、悌;「致知」不是擴充認識外部世界的理性知識,而是讓被私慾遮蔽的良知完全呈現出來。
陽明得出他最重要的結論:「心即理也!」陽明說,「心雖主乎一身,而實管乎天下之理;理雖散在萬事,而實不外乎人之一心」,因此格物致知的工夫「只在此心去人慾、存天理上用功便是」,等到「此心無私慾之蔽」,「發之事父便是孝,發之事君便是忠,發之交友、治民便是信與仁。」
陽明心學不是抽象的哲學理論,而是工夫。什麼工夫?「去人心私慾」的工夫,陽明稱之為「殺心中賊」。陽明要我們相信,每個人心中具足良知良能,普通人的良知良能被私慾遮蔽,就像烏雲遮住了太陽,而學做聖人只是「拔雲見日」,恢復良知本體,也就是「致良知」。
明白了這個道理,是「頓悟」,但頓悟只是起點,還要「漸修」,時時、處處「殺心中賊」,因為私慾無處不在,無孔不入。知是寬,行是窄。有寬不能沒有窄,知道,更要做到。寬與窄,互生,互榮。知行合一,謂之大道。
陽明舉出一種現象,「如今人盡有知得父當孝、兄當悌者,卻不能孝、不能悌」,為什麼有這樣的毛病?陽明指出病根,因為普通人做不到「知行合一」。陽明最後得出結論說:「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心中賊是寬,山中賊是窄
龍場悟道後的陽明,暫時還沒有大的影響力。他的學說還需要事功來加以證明。陽明事功可以概括為四個方面:一是江西南部剿匪,是為牛刀小試;二是平寧王之亂,是為陽明兵法謀略的巔峰;三是平寧王之亂後,與朝廷中央軍周旋,保全江西;四是晚年廣西剿匪。
陽明說,「只要學問純熟,心靜如水,良知清澈,自能臨事不亂,應變無窮」,這句話字字是真。陽明剿匪,時時洞若觀火,處處乾淨利落,成本最小化,成果最大化;而且陽明剿匪不是一次成功,而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成功,他的成功不是偶然的。
現在有一個新詞,叫「降維攻擊」,感覺陽明仿佛處在四維世界,而盜匪處在三維世界,四維世界能看到三維世界,而三維世界看不到四維世界,這多出來的一維應該就是清澈的良知。
「心中賊」是為寬,「山中賊」是為「窄」,寬窄通聯,可達天地。陽明通過「殺心中賊」完成內聖,再通過「殺山中賊」實現外王,上接2000年直達孔子、孟子,下啟500年無數仁人志士,以其短暫的一生最終證明「內聖外王」不是無用的虛文,而是人人可以踐行的實學。
4
寬窄相通才是大道
在陽明心學裡,寬是問題,窄是方法;寬是自在,窄是擔當;陽明「不為失敗找藉口,要為成功找方法」,啟迪後人無數。在此之下,我們建立起一種品評人物的新模型,所有人都可以按照「擔當」與「自在」——「窄」與「寬」分為四類:
第一類人,「不擔當還不自在」,無寬無窄,這是普通人,芸芸眾生;
第二類人,「不擔當但自在」,有寬無窄,以佛、道中人最為典型,他們不再擔當人世間的責任,但自在,甚至大自在;
第三類人,「有擔當但不自在」,無窄有寬,典型的如諸葛亮、曾國藩,的確做了大事,但人搞得很累,最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弄得後人看他們的事跡,心裡覺得很抱歉;
第四類人,「擔當又自在」,有寬又窄,孔子「從心所欲不逾矩」部分達到了此等境界,而陽明實現了「大擔當下的大自在」,寬與窄相通的終極人生境界。
5
大無是寬,大有是窄
公元1695年,陽明的餘姚老鄉,明末清初大儒黃宗羲病逝,終年86歲。在臨終前四天,他給孫女婿萬承勛寫信說:「總之,年紀到此可死;自反平生雖無善狀,亦無惡狀,可死;於先人未了,亦稍稍無歉,可死;一生著述未必盡傳,自料亦不下古之名家,可死。如此四可死,死真無苦矣!」
公元1529年,陽明病逝於江西大庾縣青龍鋪碼頭,終年57歲。陽明臨終前睜開眼睛說:「吾去矣!」身邊的門人哭泣起來,問有什麼遺言?陽明略帶譏諷,微笑著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生死是大事,黃宗羲是「大有」,陽明是「大無」。「大無」是寬,「大有」是窄;人生之道,盡在「寬窄」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