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台民俗 | 上天言好事 回宮降吉祥

2020-01-19   天下新鮮事

  紙馬也叫甲馬,是指畫有神像、用於祭神的紙,人們把自己創造出來的眾神和祖師圖像都印成相對應的紙馬,供人們買來供奉燒化。《清稗類鈔·物品類》里記載,甲馬原本叫紙馬,起源於唐朝,是手繪的彩色神像,因為上面的神像大多披甲騎馬,所以又叫甲馬。到了宋朝,雕版印刷普及,甲馬成了五色套印的彩色印刷品,歷經元明清三代而不衰。當然,也不是所有的甲馬上都有馬。

  農曆臘月二十三是傳統的小年,主要的習俗是祭灶,即送灶王爺上天,灶王爺在哪裡?灶王爺就在灶馬上。

  灶馬是眾多紙馬中的一種,就是木刻印刷在紙上的灶神像。灶馬,分灶馬頭和灶神像兩部分,上端稱灶馬頭,一般印有當年的日曆,還有一個很小的騎馬人圖案;下面是灶君的神像,灶馬上的神像有單座和雙座之分,民間供奉的灶君紙馬,多是一對老夫婦並坐,即灶王爺和灶王奶奶。灶馬中間偏上位置書「灶君府」「東廚司命主」、「人間監察神」、「一家之主」、「四季平安」「耳目之神」的橫批,兩旁有「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帶)吉祥」等對聯。

  民間之所以祭灶王,是源於古代對自然萬物的崇拜。民間俗信,舉頭三尺有神明,神無處不在。灶神,在夏朝就已經成了民間尊崇的一位大神。先秦時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即祀灶、門、行、戶、中雷(土神)五神。《論語·八佾》里就提到「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十二月》:「二十四日交年,都人至夜請僧道看經,備酒果送神,燒合家替代錢紙,帖灶馬於灶上。」

  民間一般家家都設有「灶王爺」的神位,灶王的神龕大都設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印有灶王爺神像的灶馬,也有的人家直接將灶馬貼在牆上。灶王爺,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冊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主管人間的飲食。到了臘月二十三日,灶王爺便要升天,去向玉皇大帝彙報這一家人的善行或惡行,送灶神的儀式稱為「祭灶」、「送灶」或「辭灶」。

  辭灶的時間,南北方有差異,並有「官三民四船五」之說,膠東地方一般在臘月二十三。送灶時,擺上供品,放鞭炮、燃香燭、燒紙,在灶神像前禱告一些恭維灶王的話,禱告之後,將舊灶馬揭下燒掉,這就算是祭了灶,送灶王爺上天了。七天之後,除夕夜還要把「灶神」再接回來,所以有的灶馬上的對聯寫的是「二十三日上天去,初一五更下界來」或「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來。」「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是灶馬上灶王神像兩旁最常見的對聯,也是人們祭灶時念叨最多的一句話,表達了人們心中最大的願望。生活困難的年代,人們就這樣將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寄托在一個灶神身上,民間俗信觀念之力不可謂不強大。


文 / 蘭玲

原文發表於《煙台晚報-煙台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