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劉姓來源於古代北方劉氏。據考證,現粵東各地劉姓均源於唐代劉賄所生的兒子劉祺、劉祥兄弟。其先祖原居山西,後移洛陽,遷江南,至祺、祥時又遷大梁河東,然後再分入粵、閩,子孫在各地繁衍。近代劉姓已遍布南方各省及東南亞各國。據泰國《劉氏族譜》記載,現居潮汕的劉姓較大的分支派系有:
東津派
唐懿宗時,家住江南的第120世祖劉賄,在朝廷官居朝散大夫。賄公生子三:長祺、次祥、三堙。祺、祥避亂移居大梁河東。祺公之子 嵩公於唐末五代初領兵據廣東遭潛偽節度使所害,葬於潮州東津山。嵩公長子 穎公因兵亂避居就婚於潮,「構廬創業於水東之桃坑」。穎公為潮安東津始祖,至宋朝,先後有劉允及子劉昉、劉景等在朝廷為官,文章品行為世所稱頌,其子孫蕃衍,蔚為望族,稱東津派。
桂花籃派
嵩公次子 儀公避亂與兄 穎分開,移居福建莆田,其孫 淑瑕公於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任潮州刺史,終葬于海陽盤庚山麓。淑瑕公之子 琰山公,宋仁宗慶曆三年[1043年]舉賢良方正,官至成忠大夫,後懸冠告老,與友出遊至潮之桂花籃(今普寧青洋山),鍾情其地,遂留居。終葬於普寧大徑山南隅。桂花籃派奉淑瑕公為肇基祖。至明洪武年間[1368-1399],該派子孫為避權臣陷害,相率散居於潮、普、揭等地。
開七公派
劉氏第120世祖 賄公之次子 祥公,於唐禧宗乾符年間[乾符年間為874-879年]避黃巢之亂攜子及孫移居福建寧化縣,傳十四代至 開七公,於宋寧宗嘉定年間[嘉定年間為1208-1225年]任潮州都統制(武官),往興寧剿匪卒於營,葬興寧崗背榕樹下村。
開七公之子 廣傳公(名並),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乙未進士,任江西瑞金縣令等職。廣傳公生於寧化縣,終於官,有十四子,公曾作詩一首付各子,令分居各省,以詩為符節。其詩曰:
駿馬騎行各出疆,任從隨地立綱常。
年深外境皆我境,日久他鄉即故鄉。
早晚勿忘親命語,晨昏須奉祖爐香。
蒼天佑我卯金氏,二七男兒共熾昌。
興寧之開七公墓瑩曾於清康熙三十九年[1701年]庚辰十一月重修,並由兩廣閩贛四省宗親聯合建大宗祠一座(距公墓五里);1983年癸亥二月由泰國劉氏宗親總會出資再次重修。
另見:客家劉氏近代始祖劉開七
銀青公派
劉姓第128世祖 允公次子 景公,宋徽宗靖康元年丙午[1126年]舉賢良方正,授朝奉郎,知台、南雄二州,後封銀青光祿大夫,賜爵河東開國男。公終於宋孝宗隆興元年[1163年],壽九十八歲。有子九人,繁衍自成支系,稱銀青公派。
資料來源:泰國《劉氏族譜》(1985年重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