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件國寶的背後,都有一個故事。今天的故事,與藝術大師徐悲鴻有關。
徐悲鴻不光會畫畫,也喜歡收藏字畫。1937年,他在香港舉辦個人畫展,期間作家許地山和夫人介紹他認識了馬丁夫人。
馬丁夫人的父親曾是德國駐華大使,在中國生活了60多年,收藏了大量中國書畫文物。在與這位德國人聊天過程中,徐悲鴻得知她手頭有點緊,正在出售家裡的藏品,據說有四大箱子。徐悲鴻非常感興趣,於是就與這位德國人相約去看畫。
當天,徐悲鴻看遍了四大箱子竟沒有一張中意的。但是他又不甘心,這時牆角的一隻舊箱子引起了他的注意。
《八十七神仙卷》局部
馬丁夫人說,這個箱子已經放在家裡十年了,幾乎沒人打開。
徐悲鴻拂去灰塵,翻開箱蓋,一陣激動湧上心頭。立即跟那個德國人說自己只要這一幅畫。這是一幅白描絹畫,描繪了東華帝君、南極帝君在眾仙的簇擁下去拜謁三清的情景,畫布上的神仙惟妙惟肖,生動傳神。
《八十七神仙卷》局部
馬丁夫人見徐悲鴻如此重視此畫,知道此畫意義非凡,於是趁機抬高價格要價1萬大洋。徐悲鴻立刻東拼西湊,賣掉自己的7幅畫再加上3000大洋買下了這幅畫。
至於這幅畫的來歷,據馬丁夫人介紹,此畫系八國聯軍侵華時被德軍從一王府中搶得,馬丁夫人的父親曾是當年的德軍指揮官。其父並不知道此畫價值,於是將其丟在牆角10多年,並未重視。
《八十七神仙卷》局部
回到北京,徐悲鴻把包括張大千、謝稚柳在內的一大批書畫大師請到家中,對這幅書畫進行鑑定。最終得出的結論是:這幅畫名為《八十七神仙卷》,確是吳道子真跡無疑。
張大千
張大千對這幅《八十七神仙卷》給予了一番縱橫恣肆的賞評:《八十七神仙卷》場面之宏大、人物比例結構之精確、神情之華妙、構圖之宏偉壯麗、線條之圓潤勁健,都非宋代繪畫樣本所能比擬。即便與北宋武宗元傳世的《朝元仙杖圖》巨作相比照,雖然兩者的構圖與人數相同,但是其筆力與氣勢明顯遜色於這幅《八十七神仙卷》。因此可知這幅《八十七神仙卷》很可能是唐武宗會昌年間的作品,或者說至少是「吳家樣」的摹本,與畫聖吳道子有著密切關聯。
謝稚柳
謝稚柳更是從繪畫技法上對《八十七神仙卷》加以分析說:此卷畫法極具隋唐壁畫的典型特徵,比北宋武宗元的《朝元仙杖圖》更接近於唐風神韻,因此此卷非吳道子之手筆莫屬。
對於張大千和謝稚柳的這番評價,徐悲鴻在表示認可與贊同的同時,也在跋文中寫道:《八十七神仙卷》之藝術價值「足可頡頏歐洲最高貴名作」,可與希臘班爾堆依神廟雕刻這一世界美術史上第一流的作品相提並論。
吳道子《八十七神仙卷》全景
得到了世間如此少有的珍寶,激動萬分的徐悲鴻日夜揣摩這幅意境縹緲的畫卷,還精心刻制了一方「悲鴻生命」的印章鈐在其上,隨身攜帶,不離其身。
徐悲鴻之印
五年後,徐悲鴻為了給抗日籌備軍資,在雲南舉辦了一次畫展,吳道子的這張真跡就是畫展核心。《八十七神仙卷》一展出,當即觀者如雲。
非常不幸,展覽當天,日軍飛機突然來襲,混亂之中,一盜賊將徐悲鴻的30多幅畫和最珍貴的《八十七神仙卷》偷走。徐悲鴻發現古畫被盜後,十分傷心,可謂是肝腸寸斷。
《八十七神仙卷》局部
古畫失蹤後,徐悲鴻憂心成疾,到處尋找古畫無果。
兩年後,徐悲鴻在戰爭中輾轉來到重慶。亂世之中,一個當年他的女學生盧陰寰寫來信告訴他古畫在成都出現,賣畫者索要20萬大洋才肯出手。徐悲鴻聽後喜出望外,但是20萬銀元的售價對當時的他來說就是「天價」。要知道,當時北京的一套上好四合院也不過才賣1萬大洋。
徐悲鴻與妻子廖靜文
獲此信息,盼畫心切的徐悲鴻不再計較贖金的多少,他賣掉所有值錢的家當,賣掉老婆的金銀細軟,抱病日夜作畫籌款,終於將《八十七神仙卷》贖回手中。
經仔細辨別,徐悲鴻發現除了原先鈐在《八十七神仙卷》上的那方「悲鴻生命」的印記,以及自己精心裝裱時所作題跋等被挖割而去之外,可以說毫髮無損、完璧歸趙了。徐悲鴻抑制不住激動而興奮的心情,當即揮毫賦詩一首:
得見神仙一面難,況與伴侶盡情看。
人生總是葑菲味,換到金丹凡骨安。
《八十七神仙卷》局部
1953年9月,徐悲鴻因為積勞成疾而突發腦溢血,不幸辭世。就在徐悲鴻辭世當天,廖靜文遵照丈夫的囑託,宣布將徐悲鴻所留下的1000餘件作品、1000餘件藏品及1萬餘部圖書資料全部獻給國家,其中當然也包括與徐悲鴻演繹過一段生死奇緣的價值連城的國之瑰寶——《八十七神仙卷》。
如今,這幅畫收藏於北京徐悲鴻紀念館,並且是眾多禁止出國展出的國寶之一。當時徐悲鴻兩度花重金贖回,共計21萬大洋,放在現在那可是一筆巨資,這種舍家為國寶的壯舉,值得後人尊敬與學習。
責任編輯:子曰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