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堅定文化自信的底氣來源於哪裡?

2020-03-29     人民出版社

堅定文化自信,事關國運興衰、文化安全、民族精神獨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礎、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曾幾何時,有的人認為「月亮還是國外的圓」,什麼都是國外的好。所謂文化自信,說到底還是中國人要自信。


堅定文化自信,中國人底氣十足。中華文化歷經數千年而不廢,世所公認。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夠薪火相傳、生生不息,其根本原因在於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燦爛輝煌、博大精深、開放包容,具有強大生命力。


中華文化的載體漢字,用一橫一豎、一撇一捺,記錄著中國漫長的文化歷史,蘊含著中國人的乾坤大世界。以「正」、「直」兩個字為例,行不離軌就是正,目不斜視就是直。


漢字造字的意圖告訴世人:看清道路,奔向目標。這是古人的思想,也完全符合我們今天的精神。


漢字獨有的魅力與演變歷史深深吸引了世界各地熱愛漢字的人們。據央視網報道,來自美國的「漢字叔叔」理察用了半輩子在研究漢字,為了研究漢字花光積蓄,差點被驅逐出境,他用了20年的時間將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字形整理好並放到網上,只為能夠有更多的人了解漢字,認識漢字,傳播推廣漢字。


他說:「我覺得我能改變這些年輕人的生活,哪怕只是一點點。」他雖然金髮碧眼,雖然語言表達磕磕絆絆,但心中的執著,眼裡的光亮,儒雅的舉止,就是漢字傳承的精神,就是傳統文化意境中的謙謙君子走向世界的形象。


以漢字為載體的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強大精神支撐。尤其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如革故鼎新、與時俱進,腳踏實地、實事求是,惠民利民、安民富民,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有益啟迪,為治國理政提供了有益借鑑。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人文精神,如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處事方法,文以載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備、情景交融的美學追求,儉約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滋養了中華民族獨特豐富的文學藝術、科學技術、人文學術,至今仍然具有深刻影響。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道德規範,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意識,精忠報國、振興中華的愛國情懷,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社會風尚,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榮辱觀念,體現著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人的行為方式。


中國浩如煙海的歷史文化典籍中包含著豐富的哲學智慧、生活智慧、政治智慧,豐富的歷史經驗、治國理政理念,以及作為獨特標識的中國精神、中國智慧、中國理念、中國價值等。這些具有極鮮明中國特色的理念和智慧,一旦為各國人民所理解,都會受到衷心的讚譽和產生深遠的影響。


例如,中華文化倡導和合文化,主張培養人的誠實、守信、寬厚、莊重、謙遜、溫和等品質,實現「和為貴」。


中國文化自信首先是建立在對中華文化載體中內在蘊涵的中國精神、中國智慧、中國理念、中國價值的整體性理解與把握之上,還建立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具有的「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開放、包容、兼收並蓄」的大格局大氣象大胸懷上。


堅定文化自信,不僅源自中華文化孕育了發達的農業和手工業,產生了許多偉大的思想家、科學家、發明家、政治家、軍事家、藝術家,有豐富的文化典籍;而且源自中國近代以來,在中華民族積貧積弱,無數仁人志士尋求救國救民、救亡圖存的艱難奮鬥中,特別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爭取民族解放、國家獨立、社會進步的偉大鬥爭中形成的革命文化、紅色文化、優良傳統;源自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後,包括艱難曲折的探索、挫折、失誤中形成的,特別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形成、豐富和發展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都是中華文化中極為豐厚的新篇章、新傳統。


文化自信還來自於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文化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


先看一組數據,2016年,中國全國文化事業費770.69億元,比2012年增長60.5%;全國公共圖書館總藏量9億冊,人均擁有公共圖書館藏量從2012年的0.51冊(件)上升到0.65冊(件);全國群眾文化機構開展活動184萬次,服務群眾5.79億人次,比2012年分別增長52%、32%。


公共文化資源配置進一步向基層傾斜。2012年以來,中央財政投入16億元支持214個地市級公共圖書館、博物館和文化館新建和改擴建。文化部等聯合印發《關於推進縣級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制建設的指導意見》,將縣級文化館、圖書館的優質資源輸送到鄉村。


同時,公共文化服務效能顯著提高。上海打造「文化上海雲」,讓海量公共文化信息形成公共文化大數據;青島、成都、焦作等地文化超市採取個性化、「訂單式」服務,滿足群眾多元化需求;北京、天津、合肥、大連、青島、泉州、惠州等地發行「文化惠民卡」,將優惠文化產品打包,給群眾自主選擇權。這對於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高質量文化需求起到積極作用。


中國文化事業繁榮發展的同時,文化產業蓬勃發展,文化產業很快會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從2012年到2016年,我國電影故事片產量從745部增長到772部,電影票房從170億元增長到493億元;電視劇生產量連年穩居世界第一,2016年達到334部1.5萬集;圖書出版從2012年的41.4萬種、79.3億冊,增加到2016年的49.9萬種、90.4億冊。


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16年,全國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從2012年的18071億元增加到30254億元,首次突破3萬億元,占GDP的比重從2012年的3.48%提高到4.07%。


電視紀錄片《將改革進行到底》、電影《戰狼》系列等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統一的文藝作品獲得口碑和收視、票房、發行豐收。2019年春節,一部由青年導演的電影《流浪地球》,點燃中國人的觀影熱情,國內票房高達40多億元,海外票房突破1億美元,一度創下北美市場史上最賣座的國產片紀錄。


新時代繼續堅定文化自信,要繼續推動中華文化繁榮發展,不斷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更好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


【本文來源於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共產黨如何改變中國》,因篇幅限制,略有刪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YFE5KXEBnkjnB-0zYsn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