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捧紅張國榮、梅艷芳的男人,不幸去世了

2019-12-03     果醬音樂


昨天,香港著名音樂人黎小田先生去世,享年73歲。

香港樂壇的輝煌已然漸漸遠去,回望來時路多唏噓,我們眼看高樓平地起,也眼看大廈將傾。

黎小田是誰?

他影響力有多大?

恐怕現在的很多年輕人都不知道。

所以就連他的去世也沒有太多媒體報道,真是讓人心痛。

七十年代許冠傑發行粵語專輯《鬼馬雙星》為粵語流行音樂拉開大幕。

香港樂壇在時代曲和鬼馬歌兩種曲風的不斷進化中,迎來了八九十年代的全盛時期,那時驚才艷絕,風華絕代的人紛紛登場。

可是,潮起潮落,時代終將離人們遠去,隨著輝煌時代一同遠去的,還有這些開創了時代,見證了時代的人。

02年,年僅57歲的羅文肝癌不治,至此再無《好歌獻給你》。

一年後4月1日,哥哥一躍而下,風繼續吹,可何時風能再起。到03年年底,「來日縱是千千闕歌」的林振強因為淋巴癌去世。

又過了一個月,「香港的女兒」梅艷芳帶病完成最後的演唱會,也離開了我們。轉眼一年後,04年大師黃霑因肺癌去世。

短短三年間,五位金針獎得主,在香港樂壇分量最重的幾位都相繼離開。

香港樂壇盛世的開創者和推動者們在大勢腐壞,生老病死的規律面前,也同樣無能為力。

而今,黎小田先生也難逃病魔,與老友重聚。我們回看的,可能是最終會被金針獎追頒的,為香港樂壇做過無數貢獻的一位全能音樂人。

什麼是全能音樂人?是會作詞作曲的創作者,還是歌藝唱功具佳的演唱者,這些還遠遠不夠。

他同時還是可以把握音樂市場走向的音樂總監,兼顧音樂專業性和市場性的製作人,他是領路的人。

提到台灣音樂金牌製作人和領路人,你會想到誰?李宗盛,羅大佑,陳昇,滾石的三位大哥。

而香港八十年代的華星時期,這樣的領路人就是黎小田,而華星旗下的正是羅文,張國榮,梅艷芳。

黎小田與張國榮合唱《藍色憂鬱》

黎小田對張國榮的影響到底是什麼,相信榮迷一定都記得演唱會中的表現,下面我只寫幾個時間點。

張國榮77年出道,參加唱歌比賽,評委是黎小田,不論細節,是他引哥哥進門。

82年張國榮隨黎小田轉華星,在華星的第一張專輯,也是張國榮的成名作《風繼續吹》,由黎小田製作,專輯歌曲邀請眾多大師如黃霑、鄭國江參與創作。

張國榮唱法的改變,黎小田根據張國榮以往在寶麗金的唱法,將key調低,發揮哥哥的特長。才有《風繼續吹》的特色。我不想用其他浮於表面的詞彙形容哥哥的嗓音,只有兩字「多情」而已。

85年張國榮的十場演唱會,下面是黎小田的準備,可見對哥哥的重視:

「每晚5時我們就要去彩排,和樂隊一起去做一個sound check,試一試聲音有什麼不同,走到不同的位置聽一下feedback,唱完後每晚都會去宵夜,包括導演、樂隊、燈光、歌手,就互相指出大家做得不好的地方,之後第二晚就會有進步。」

89年張國榮因故退出歌壇,那次告別演唱會 ,黎小田彈琴,哥哥坐在鋼琴上唱《不怕寂寞》,是黎小田作曲。

如果把這些時間點串成一條線,從77年出道,到82年轉投華星的提攜,迎來大紅,再到85年紅館連開十場演唱會,再到89年的告別演唱會,黎小田對於張國榮的幫助不言自明。

而對於梅艷芳的歌唱生涯,黎小田同樣起到巨大作用。與《風繼續吹》同年,82年,梅艷芳發行華星首張專輯《心債》,由黎小田製作。緊接著,83年《赤色梅艷芳》發行,將幽怨的梅艷芳推到公眾面前。

然而真正讓人們對她印象深刻的,是85年《壞女孩》和86年《妖女》兩張專輯,黎小田和劉培基兩人為梅姑找到了新的方向。而後,梅艷芳是百變的。

88年上映的《胭脂扣》,由梅艷芳和張國榮主演,7項香港金像獎,最佳電影配樂、最佳電影歌曲,均出自黎小田。

如果你想找到類似的提攜和幫助,全方位的把握方向,到改變和突破。也許只有多年後,張雨生為新人張惠妹製作專輯時的狀態比較貼近。

多年後,黎小田懷念張國榮和梅艷芳時曾說;

「一聽見新歌手重唱他們的歌,就忍不住會想起了。我們現在都在找,希望能找到可以接替他們的人,但很難,尤其男歌手很難。比如說陳百強、張國榮,他們倆都有一些貴族的氣質;而梅艷芳就是一個歌女,她很小就開始唱歌,有一種滄桑的感覺。現在有那種滄桑感的女孩子很少了,家庭環境都很好。」可以想像三人之間的往日種種。

香港樂壇在全盛時期,確實有很多歌手翻唱日本歌,才有了一個錯誤理解,是玉置浩二和中島美雪支撐了粵語歌的發展。但事實並非如此,港樂除了出色的詞作人,還有對樂壇貢獻極大的作曲家。

黃霑與顧嘉輝並稱輝煌二聖,可作曲除了顧嘉輝,當然還有黎小田。

黃霑的另一首作品《問我》、《大俠霍元甲》的主題曲《萬里長城永不倒》,還有張國榮的《儂本多情》、《我願意》,以及梅姑的《胭脂扣》,這些耳熟能詳的歌,作曲都是黎小田。

不止於作曲,更在於做事。在後來黎小田的訪談中,他提到,當時的香港樂壇,唱片公司為了利益將演員和模特包裝成歌手,而他們並沒有在好好唱歌。做音樂是需要長時間的積累和學習,並不能如此反其道而行。對於現在的樂壇,這樣的話依然有用。

在港樂盛世難復的今天,回看當時這些開創者和推動者的初衷,依然令我們心生敬意。

僅以此文悼念黎小田先生,以及令人懷念的香港樂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YEFnzW4BMH2_cNUgnB7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