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懷左
01
我經常看到這樣的問題:
」我想畢業後去大城市闖蕩一番,但父母卻要求我以後留在家鄉。「
」我在學校時靠做兼職錢去旅行,但大人們都說我在浪費錢。「
「我和男友相處兩年了,彼此都覺得非常合適,但家人覺得他家條件不好,希望我早點和他斷了。」
……
這些問題其實都是類似的,簡單來說,就是自己的意願和大人們的期望不相符。
那麼,到底應該完全聽大人的話,還是應該走自己的路?
02
今年過年的時候,在我弟弟身上就發生了這樣的事情。他中專畢業,這些年一直在家鄉打工,父母覺得這樣下去是在瞎混日子,害怕他之後生活沒法穩定。
「年齡也不小了,沒有好工作,以後怎麼結婚呢?」父母的所有擔心,我都看在眼裡。
說來也巧,大年初三我姑姑來家時,說起姑父家親戚的一個小孩在湖南的一家鋼鐵廠,工作幾年了,收入還比較可觀。
姑姑說,那個孩子現在25歲,去年靠攢下的錢剛買了房子,工作不是很累,剛去基本就可以拿到五千的月薪。
於是我爸媽就心動了,第二天先聯繫我姑父,然後找到了親戚家小孩。打聽清楚鋼鐵廠缺人後,就替弟弟報了個名。
在這個過程中弟弟一直不太情願,但沒辦法,正月初七還是坐著高鐵去了湖南。
最後的結果也在預料之中,二十多天後他回來了,自己又找了份工作。父母很生氣,問他時,他說:「那份工作特別不適合我,我恐高,在鋼材廠每天都覺得自己做不好,而且還覺得很危險。「
在父母的意願和他親身感受之間,他選擇了自己的意願,因為不合適,怎麼也勉強不來。
自己的路還得自己走,很多刻意的安排,真不是所有人都適合。
03
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類似的經歷,父母把我們養大,他們這輩子吃了很多苦,所以會按照他們自己的預期,希望自己孩子的生活可以穩定一些。
但這樣的思維模式里,並沒有考慮我們的意願。
大學快畢業時,父母也希望我之後回家,說可以拖關係在縣城裡給我安排一個語文教師的工作,工資穩定,買房結婚什麼的都會更順利。
家鄉山多煤多但信息閉塞,我往外走的目的就是為了在外面多看看。因此當時就拒絕了父母,也和他們說得很明白:以後就想留在外面了。
後來準備考研時,父母再一次建議:考研很難,還是回家吧,或者非要考的話就挑一個最簡單的,考上就行。
我明白他們的苦心:他們怕我失敗,怕我吃苦,怕我在外面過得不如意,怕我這輩子活得不安穩。
但我還是再次拒絕了他們:爸媽,我想試試,成了我會很開心,敗了我再找機會。
這樣的想法和他們聊了很多次,同時也用一個個小小行動證明我是可以的。
所以有時候也在想,我們在父母的愛中成長,這一路既有溫暖也有抗爭,有漸行漸遠也有慢慢和解。
但有一句話必須得說清楚:爸媽,我有自己的路要走。
04
想來,大人的話可以聽,但又不能完全聽。
他們總希望我們做個聽話的孩子,但如果我們一直都那麼聽話,那我們要腦子還有什麼用,我們還能獨立思考什麼東西呢?
最近我在讀《今日簡史》,赫拉利在提到教育時,他提了一個建議:不要太依賴大人。
他說:」大多數大人都是一片好意,但他們不太懂現在這個世界,過去,聽大人的話是一個相對安全的選項,因為在當時,他們確實懂那個世界,而且世界的變化不快。但21世紀不一樣,變化的腳步越來越快,你永遠無法知道,大人告訴你的到底是永恆的智慧,還是過時的偏見。「
我們也經常說,懂太多道理,但卻怎麼也過不好這一生。因為到了現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道理鋪天蓋地而來,我們已經不缺道理,真正缺的是認知能力。
理解比完全聽從重要,判斷比直接獲取重要,我們需要的不再是按部就班,而是在信息的海洋中抓取最重要的,然後結合自身,形成屬於自己的獨立價值觀。
而這,正是我們大多數人所缺乏的。
某種程度上來講,我們已經迷失在各種信息中了,離不開別人的評價,離不開手裡的手機,我們本以為自己掌握了最新的科技,其實自身已經成為了科技的奴隸。
所以對於很多人來講,父母的建議也成了擋箭牌,本來是自己能力不夠,當別人問起時,他們總說:」我家人希望我做……「
自己最無能的時候,往往只能糾結在別人的希望中。
05
所以當我之後再遇到這樣的問題時,我會反問他們。
」你自己想要的是什麼,然後你為了自己的願望,究竟付出了多少?「
因為我一直都相信,一個人如果真正熱愛某件事情,他會本能地付出所有去追求,但凡別人一反對就心生放棄的,說明自己本身也沒什麼主意。
一個沒有原則,沒有堅信,沒有熱愛的人,你還能指望他自己做成什麼事呢?
所以很多人喜歡《月亮與六便士》中的查理斯,喜歡《飄》中的斯嘉麗,拋開所謂的世俗道德不談,他們身上最有魅力的地方,恰恰是活出了自己。
這也是現代社會最大的悖論:我們都想變成別人,唯獨忘了成為自己。
下次,我希望你勇敢做自己,因為只有首先拋去恐懼,你才能獲得內心的自由。
之後遇到家人的反對也不怕,和他們認真溝通,真誠地說出自己的想法,用真心去打動他們。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自己的行動,紮實的結果比再多言語都有說服力。
那麼,糾結大人建議的你,自己做了多少呢?
問問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