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平平無奇的生活,家長永遠不會知道作天作地的熊孩子會給自己帶來哪些驚嚇。
最近,青島膠州市的崔女士就受到了來自12歲女兒的連續暴擊,明明入不敷出的家庭,女兒卻過上了富二代生活,3天消費12547元買盲盒。
據悉,這3天只是事情的爆發點,是崔女士發現自己手機里錢不見了,逼問女兒才得知的。
而實際上女兒買盲盒的記錄要追溯到半年前,見女孩出手闊綽,店長曾多次詢問家長是否知情,並詢問家庭信息。
但在這半年裡,女孩數次用母親的手機給自己轉帳,並刪除母親手機聊天記錄,用自己手機轉帳記錄告訴店員自己「不差錢,家裡有礦,每周零花錢上萬」的假象,讓店員儘管有懷疑,有勸誡,最終還是將價格高昂的盲盒售賣給女孩。
事後其母要求退款,表示店家面對女兒高昂消費卻不告知家長,店家不盡責。
但店家同樣表示自己已經盡到提醒義務,是女兒手段太高,自己也被矇騙了,而且盲盒這種玩具一旦拆開就無法再進行二次銷售,要店家擔責不公平。
面對家長這一訴求,這次網友罕見的一致力挺店家:女孩已經12歲,公然學會刪除記錄,偽造富二代記錄,欺瞞別人,家長第一時間不是想到教育孩子,而是要求店家擔責,這次錢退回來了,孩子以為沒事,下次還不是會再犯,這樣的家庭教育,孩子沒救了。
但是鑒於女孩家庭條件,出於人道主義,店家最終還是同意退還部分款項,共計6000元。
一直以來,我們的家庭教育都只停留在學習成績上,對於金錢卻從來都不在孩子面前提及,認為孩子還小,沒有必要接觸金錢,長大的自然就會懂了,但越是這樣想的家長,現實往往越會給他們一記重重的耳光。
去年年初,貴州12歲的男孩為了買酷炫遊戲裝備,以學習為理由用父親身份實名認證,偷偷通過轉帳和紅包方式,發給騙子27萬元的新聞引起廣泛討論,
事後面對警方提及「難道不心疼錢嗎」時,孩子的回答讓人感到震驚:「我對社交軟體上的錢沒有概念,以為它就是一個數字」。
想起之前曾看過一個街頭採訪小學生的視頻,記者問:你覺得你的爸爸媽媽一個月能賺多少錢?
他們的回答讓人啼笑皆非,有的孩子說認為自己的爸爸能賺1000多萬,有的說很多,大概有200元那麼多,有的則回答50塊錢……
不可否認,我們的孩子對錢幾乎沒有什麼概念,隨著現金流通的減少,甚至很多孩子都不認識人民幣的樣子,只知道支付時的數字變化。
這樣的做法,只會導致孩子形成「錢就是數字」的片面認知,根本無法正確樹立更別說培養孩子對金錢正確的認知。
如今為了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家長對孩子的學校教育總會使勁全力,「學生的天職就是學習」是他們的口頭禪,早教越來越早,假期越來越忙,不是在補習班,就是在去補習班的路上。
「錢你不需要操心」,「孩子需要花什麼錢」,對孩子一味逃避討論金錢,只會讓孩子對金錢的沒有任何概念。
但是在這個占據世界超級富豪榜20%-25%,掌握世界上60%財富的猶太人,他們對孩子最核心的教育卻是「告訴孩子,你賺錢不容易」。
說起猶太人,我們對這一族群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有錢」!
我們天天消費的麥當勞、星巴克是猶太人創始的,熟知的谷歌創始人拉里·佩奇,臉書創始人扎克伯格是猶太人,花旗銀行背後的猶太家族羅斯柴爾德家族,據保守估計家族財產可能超過50萬億。
一直以來,猶太人的財富總是一遍又一遍的刷新著我們的認知,然而在他們積累財富的背後,真的只是因為運氣好嗎?不,能力肯定不是偶然。
在以色列家庭,父母對於金錢都是非常透明,不僅從小教孩子認識金錢,更是會讓他們錢是如何花的。
跟我們大多數普通家庭抱怨賺錢難不同,以色列父母從不會跟孩子說「因為你我才這麼辛苦,為了你的更好的生活,我才不得不拚命賺錢。」
他們對孩子是以一種平等的態度談錢,讓孩子知道生活苦,同時去學會如何理性花錢。
有這樣一個以色列小孩的故事,一個7歲的小孩纏著爸爸要買100新謝克爾玩具,摺合人民幣相當於200元左右,爸爸沒說不給買,也沒說馬上去買,而是帶著孩子去從儲蓄罐里數出100個硬幣鋪在桌面上,小男孩當時看到就震驚了,原來那個玩具需要這麼多錢,原來他對錢還沒有什麼概念。
面對滿桌的硬幣,爸爸對他說:錢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通過努力得來的,如果你覺得這錢花的值,你就去用,但是每一筆錢,花的時候都要好好考慮。
認識金錢概念,理解錢是有限的,明白自己為什麼不能全部都買,選擇真正需要的,是這個以色列父親,也是猶太孩子必讀的財商繪本《Spend It Moneybun》告訴孩子的。
上海社科院教授沙拉,曾在電視節目中分享一個猶太朋友賺錢的例子。
有一次一個波蘭的歌舞團到她家做客,剛好她一個猶太朋友也在,猶太朋友因為正好懂波蘭語,就在整個聊天過程中幫忙翻譯,朋友出色的翻譯,讓大家都聊的很和諧很開心。
然而在整整兩個半小時聊天結束,波蘭舞團客人離開後,猶太朋友就伸手向沙拉的助理要錢。
這一行為對於我們保守謙卑的國人來說,簡直太不可思議了,身為朋友你剛好會波蘭語,幫忙翻譯一下就好意思要錢?
然而這就是猶太人,他們的金錢理念是從小就開始灌輸的,他們堅定的相信自己的付出和時間,是需要一定的金錢回報的。
比起猶太人,我們卻有這樣一句古話「談錢傷感情」,因為我們總是被莫須有的人情和道德綁架,於是八竿子打不著的朋友要求一次又一次幫忙,跟他談錢說你無情,不跟他談錢,他就蹬鼻子上臉,結果就是豬八戒照鏡子,里外不是人。
在《Earn It Moneybun》中,猶太家長就通過繪本教育孩子賺錢要靠自己的努力,變得有錢也好,大夢想也好,都要努力才能實現。
在超過70%是猶太人的以色列,他們的孩子從小就要開始學會獨立管理自己的零花錢,從5歲左右開始,父母每周都會給孩子一定的零花錢進行自主打理,年齡越多,零花錢越多。
也許有人說,我們不同樣給孩子零花錢嗎,我們這點不是也做到了嗎?
然而不同的是,在以色列,他們的家長都會要求孩子支配金錢時必須遵循一個原則,就是把零花錢分為三部分,分別為開支—儲蓄—捐贈。
對於具體如何決定,父母會幫助給出建議,但是最終決定權卻在孩子手上,為的就是讓孩子有管理金錢的概念,學會理性花錢,量入為出,讓孩子明白只有通過合理計劃,耐心存錢,才能更好實現夢想,更好幫助他人。
世界著名的股神沃倫·巴菲特曾說過:兒童的理財教育越早啟蒙越好,在孩子上幼兒園時就可以開始了。
然而許多家長往往疏忽這個攸關孩子未來生活的重要教育,只知道幫孩子存紅包,沒有教導他們如何「駕馭金錢」與「創造金錢」,成為金錢的主人,導致孩子長大後只會亂花錢。
財商教育,你已經開始了嗎?
——我是小皮育兒經,育嬰師一枚,職場媽媽,帶娃碼字
——多平台優質原創作者,會點孕產,懂點育兒,更愛研究兒童心理
——孕育、帶娃是當家長一生的事業,關注我,一起更輕鬆帶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