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北大校長,大家一定會想到蔡元培,胡適、蔣夢麟、馬寅初等人,卻少有人知道他,北大第一任校長——孫家鼐。
他是清朝咸豐九年的狀元,光緒皇帝的老師,晚清的四朝元老,還是創辦、保護京師大學堂的功臣,還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教育部長。
是他,第一個提出「蓋學問乃天下萬世之公理,必不可以一家之學而範圍天下」的教育思想,打破了當時「獨尊儒術」的思想禁錮,為後來蔡元培校長倡導的「思想自由,兼容並包」辦學方針開闢了道路。
他是滿清狀元,北大的第一任校長
1827年,孫家鼐出生於安徽壽州一個書香門第之家,他的曾祖是乾隆年間的刑部郎中,祖父是貢生,父親孫崇祖是地方上的教諭。
孫家對教育十分重視,孫家鼐6歲進入私塾讀書,16歲入府庠,23歲成為拔貢,25歲中了舉人。
不料,中舉之後,一連幾次會試,孫家鼐都名落孫山。
一直到1859年,33歲的孫家鼐終於在殿試中一舉奪魁,成了咸豐帝欽點的狀元。
關於孫家鼐中狀元的事,還有點傳奇色彩。話說,那一年,他進京趕考,殿試結束後,咸豐皇帝召見前十名考生,給他們出了一題:以大清立朝以來的興盛為題,現場寫一副對聯。
孫家鼐略一思考,寫道:
「億萬年濟濟繩繩,順天心,康民意,雍和其體,干見其行,嘉氣遍九州,道統繼羲皇舜堯;
二百載綿綿奕奕,治績昭,熙功茂,正直在朝,隆平在野,慶雲飛五色,光華照日月星辰。」
一副對聯,既歌頌了清王朝的豐功偉業,又把大清歷代皇帝十分巧妙地嵌於對聯之中,對仗嚴密貼切,自然渾成。
咸豐帝看後,頻頻點首,贊口不絕!驚呼:「妙!妙!妙!」
於是,硃筆一批,欽點孫家鼐為頭名狀元。
孫家鼐(中)
中了狀元後,孫家鼐的仕途之路開始順風順水,1878年擔任起光緒皇帝的老師,並長期執柄晚清文事,被譽為晚清文衡、一代帝師。
在「百日維新」中,孫家鼐作為保守派還被人批判誹謗過,但實際上,他卻是舊時代改革家的楷模,是維新變法的參與者,是提出向歐美學習教育體制,以教育改革培養科技人才的第一人。
1895年戰爭結束,光緒皇帝開始通過教育試行改革。
次年,孫家鼐奉命籌建政府出版機構,其中包括一個圖書館,一個印刷廠以及一所學堂。這所學堂就是「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的前身,但是籌建後,由於守舊派,兩年未能開課。
「京師大學堂」開課後,孫家鼐擔任第一任管學大臣,被聘為總教習,可以說,他是當之無愧的北大的第一任校長,是他開啟了中國新式教育的序幕。
孫家鼐提出「國家要富強,民族要興旺,首先要開辦學堂」,他是創辦並保護京師大學堂的第一功臣,還是中國師範、醫學、政法教育的倡導者。
在京師大學堂,他強調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著名公式,並定為立學宗旨。
正是有了孫家鼐的京師大學堂,才有了北京大學,才派生出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政法大學、中國農業大學、中國地質大學等多所名牌高校。
如此看來,孫家鼐是當之無愧的「北大前身奠基人」!
安徽壽縣教育的創始者
除了在北京籌建學堂,進行教育改革外,孫家鼐還十分關心家鄉的教育事業。
1898年,他讓侄孫孫多森回鄉創辦了阜財學堂。1899年,侄孫孫毓筠又投資創辦了蒙養學堂。
1901年,孫家鼐與侄子孫傳檙等捐資創辦了壽州公學(是安徽最早的現代中等學校之一,孫家鼐一次就捐資1000兩白銀)。
在孫家鼐的號召和孫氏家族的帶動下,壽州的近代學堂像雨後春筍般湧現,羹美學堂、芍西學堂、瀹智學堂以及務本小學、民生求是小學、育稚小學、言雅小學等相繼成立,遍及城鄉。
因為他,壽州也成為當時安徽乃至全國近代教育最發達的地區之一。
孫家鼐堅信,只有英才濟濟,才能修身齊家方能治國平天下。
孫氏家風:近代中國的家族縮影
壽州孫氏後人可謂人才濟濟,並在官場、商場、文化領域多有建樹。
細細研究,你會發現孫家的成功和家教家風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
其中,孫家鼐親自嚴定家規,不許後代奢侈胡來:
16歲之前不許穿絲綢,不許穿皮毛;舉止須以《禮記》為準則;如有偷、搶、奸等行為,族長有權給予嚴懲等等。
所以到了民國年間,壽州鄉下孫家一位老母親,親自叫族人把親生兒子勒死了,因他搶人家東西。
還有一位當鄉長的哥哥,親自把幹壞事的親弟弟槍斃了,說是殺雞給猴看。
直到今天,壽縣城裡孫家加上鄉下孫家共計約有30萬人,卻沒有敢為非作歹者,大概是傳統的家規仍在無形中起著制約的作用吧。
孫家本身就是書香世家,在其母的嚴厲管教下,五個兄弟,四個登科,三個中了進士,所以孫家鼐對家庭教育之風修身齊家十分看重。
孫家鼐回鄉省親,曾微服回訪長輩。出城門迎面碰上一個挑糞擔的壯漢,壯漢走得急,把糞水濺在了他的衣服上。
孫只是看了他一眼,並未出聲,那壯漢居然大聲呵斥他說:「我是狀元家種田的,濺髒了你的衣服,你敢把我怎麼樣!」
孫家鼐一字一板地說:「狀元家種田的也要講道理,不能仗勢欺人啊!」
後來人們告訴那壯漢,你碰到的那個人就是孫狀元啊。壯漢的氣焰頓時消了,而且懊悔不迭。
幾天後,此事四鄰八鄉無人不曉了。
然而由於壽縣向來是中原地帶,兵家必爭之地,年年動亂,孫家在孫家鼐死後四處飄零,壽州孫氏已經把原來在孫家廠的祠堂重新建立起來了,族譜也重新修訂。
而從逐漸聚齊的族人看,壽縣、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四川都有孫家的蹤跡,而這些後代也均是恪守本分、安分守己,從事商業、政治、文化等行業者更是多有建樹。
這也印證了一句話:修身齊家平國治天下。修身齊家,注重個人修養,管理好家庭也方能治國平天下。
古往今來,多少望族銷聲匿跡,再無後人,與家庭之風不無關係。從這裡也能看到作為教育改革的先驅,在國家教育上大刀闊斧,在自己的家族中也是身體力行。
作為晚清的教育改革家,孫家鼐想不到,他培養出來的優秀學生,卻成了清王朝的掘墓人。
辛亥元勛孫毓筠、柏文蔚,中共創始人陳獨秀,這些學生,最終成了改變中國的先行者。
雖然時代局限了孫家鼐的眼界,但進步的科教興國思想,卻成就了他一生功業。
他的教育改革,為下一代中國人摸索了新的出路。
在那個時代,他的改革比洋務派要更先進,比起維新派更為穩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