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不會與學生談話,這其實是很重要的。
因為如果不懂怎麼和學生進行談話,那就算你書教再好、教再多,學生聽都不聽,最終也是沒用的。
我們教育上的談話,又和平常的聊閒天不同。我們是有目的地和學生談,然後是要在價值觀上對他們進行引領的。因為有目的性,所以我們的談話必須就要有技巧,不能太隨意。
硬談、不分時機地談、帶有情緒地談,都是不正確的。
我就見過很多新手老師,因為不懂談話技巧,原本很小的一個問題,被他一談,反而成了很嚴重的問題。
之所以會這樣,大部分情況是,很多老師把個人情緒的宣洩,不自覺地理解成了一種學生談話技巧。甚至有很多老師不知從什麼時候產生了一種誤解,以為老師和學生談話,就是要很努力地生氣,然後借著這股怒氣去罵學生、激將學生,求得學生的轉變。這種想法,其實是很危險的。
在這種誤解的影響下,老師的談話工作很可能會演變成如下情景:
學生明明就是忘記做作業的問題,但他一見到學生,氣就上來了(當然也可能這個學生好多次出現這個問題了),然後直接把學生狠狠地罵一頓。他會從學生以前的舊帳開始翻,接著把學生家庭教養數落一遍,再把學生學習態度批評一通,最後還可能用點激將法,「你就是如何如何」,不經意就把學生的人格貶低得一無是處;那個熟門熟路、酣暢淋漓啊!
但,很重要的是,談了半天,他可能把談話的目的都給忘了。
1、談話過程中,要對學生表示出認同。
談話是雙方面的事情,不應該僅僅是我們談,他們聽。這樣容易變成我們談得累死,他們聽都不聽,談話成為純粹的浪費時間。
談話的一個重要法則:想讓人家認可你的觀點,首先你也要對他的一些內容表示認可;這是一種相互尊重和互惠互利的事情。
所以,在進入正式談話內容之前,有經驗的老師都不會直奔主題,而是從學生感興趣的事情入手,比如學生喜歡籃球的話,就從籃球入手,找不出他喜歡的東西,就從他學生生活中你看到的一些小事入手。總之,要讓他感覺到一點,老師其實挺關注他的一舉一動的,老師是他的自己人。起碼一點嘛,讓他先不要抗拒這一場談話。
之後,你再從他的閃光點開始談。別和我說學生沒有閃光點,任何人都有閃光點,最起碼,任何學生都有自認為很值得誇獎的東西,那麼,先從這些內容入手。比如,學生學習成績不好,但歌唱得好,就從唱歌入手,談他在這方面是多麼的有天賦。之所以這麼談,為的是對他這個人表示出認可,提高他個人的自尊心,為接下來批評他做好準備。
我曾不止一次表達過這樣的觀點:與其批評沒有自尊心的學生,不如不批評,因為再多的批評也是浪費時間。
對那些自我要求已經放到最低,我們俗稱的「死豬不怕開水燙」的學生,我們的教育名家們會怎麼做?一般情況下,他們也會採取「表揚為主,拉攏為先」的策略,絕不會直接就談這些孩子的問題。為什麼會這樣?因為這些名家們都懂我講的這個觀點。
2、談話過程中,用「廢話」來緩和你們談話的節奏。
和學生談話,有的時候不能太針鋒相對。有些問題抓得太緊、搞得氣氛太緊張,容易弄巧成拙,反而不利於事情的解決。所以,談話的時候,我們要用一些看似可有可無的廢話,來控制我們談話的節奏。在這些廢話,可以是可以和學生談談最近有什麼新鮮事,問題學生最近身體如何、心情怎麼樣?他願意和你說,那起碼說明他的心門是敞開的。
另外,在這些廢話當中,機智的老師還會加入一些價值觀上的引導,這種「看似無意,其實刻意」的弦外之音,有時學生會更願意接受,因為相比與直接的批評,這種方式可以給學生留更多的面子。
3、學會用「第三者」來傳遞自己的觀點。
心理學上有第三人效應,說的是:人其實更在意你、我,以外的他,對自己的評價,會認為,這種評價更加真實。
在與學生的談話當中,我們就可以利用這一點,用第三者的話語來表達我們的觀點。
比如,當你想表揚一個學生時,比你直接誇他更好的方式可以是,「某某老師最近和我講,你進步非常大!」通過某某老師的口吻來傳遞,會讓學生覺得內容更加真實可靠,從而更願意多聽聽你談談更多第三人對他的看法。
同樣的,在批評學生上,你也可以運用第三人的效應,增加你們這次談話的分量。
比如,批評一個學生時,我常帶入他父母對他的看法。有老師可能要奇怪了,他難道不了解他父母麼?需要你去代他父母傳遞觀點?說真的,孩子有時與父母之間是有代溝的,他們很多時候並不能和父母進行有效的溝通。我們在與父母充分溝通的情況下,就可以作為中間人,代他們的父母傳遞一些「親情」的內容來感化他們的孩子。
當然,我很多時候也常說一些套話,比如會質問犯錯誤的學生,「你知道你的父母對你的期望有多高麼?」其實,哪個父母對自己的孩子期望不高呢?「你知道你爸媽在我面前對你的行為表現出的痛心麼?你不會感到內疚麼?」其實,哪個父母不會自己的壞行為感到痛心呢?哈哈,這些雖然都是套話,但很多時候是很能觸動學生的親情神經的。
但是,在用這個效應時,也有幾個需要注意的地方:
4、要學會增加我們談話的「分量」!
人都有占小便宜的思想。但吃人嘴軟、拿人手短啊。在與學生談話時,我們也可以用到這一點。
有經驗的老師,辦公室里會藏一些小糖果。幹什麼用呢?在與學生談話、表達自己的觀點的時候,偶爾給學生一些小「驚喜」,給他顆糖後,再讓他談想法。他拿了你的糖,大機率是會更願意同意你的觀點。而人的觀點一旦和你趨同了,大部分情況下,內心就又會產生一種慣性,會往你希望的方向前進。你就看陶行知3顆糖轉化學生的例子吧,3顆糖價值不高,但是卻對學生的價值觀的引領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你再就看一些很滑頭的老教師,永遠都是十分謙卑的樣子,學生來了,又給學生陪笑臉、又給學生倒茶水、又給學生端座椅····那個熱情啊!千萬別覺得這些老師怎麼這麼好不霸氣,他們一定好欺負,其實在學生眼裡,這樣的老師才最可怕呢?因為老師做這些行為往往是有目的的,他們是為自己後期的談話積攢資本呢?用學生的話講,這些老師是「笑裡藏刀」的!哈哈,面對這些「笑裡藏刀」的老師,學生十有八九會遇到有力無處使請客,最後只能繳械投降。
所以,在學生工作中,真正厲害的高手老師,絕對不是那些五大三粗、金剛怒目、整天咋咋呼呼的老師,而大機率可能是平時柔柔弱弱、養花泡茶、綿里藏針的老師。就像金庸武俠里的高手,武功到化境了,就不用刀劍,草木皆可殺人,但都與世無爭、或老死深山、或佛前掃地,但你永遠 不能否定他們的武功才是最厲害的。
有老師看到這裡,可能有疑惑了。你說了半天,無非讓我給學生好處唄,分糖?沒錢!
這裡我要解釋一下!其實,沒錢也沒有關係。糖只是一種媒介。只是為了讓學生感覺自己得到了好處,增加學生的心理負擔。其實,我們還有別的替代物。比如你的一個微笑肯定、比如你的一個手勢表揚、比如你給他倒了一杯水,這些都會讓他覺得內心上有所得,能夠感受到你的善意,從而願意在行動上給予你正向的反饋。這其實與人與人之間的「禮尚往來」有一定的相似之處。
最後,還想和大家強調一下,作為一個老師,與學生談話是最普通的一項工作,但這項工作卻很重要,是你當好老師的第一關,要是做不好,其他工作再漂亮,你這個老師也會當得很憋屈,因為處處容易被學生氣到啊。
君山今天給大家提供的這些建議,不是萬能的,但絕對是可以一試的,你只要在平時將這些方法在和學生的交流中多用用、用後又多總結總結,相信很快你也會找到適合你自己的學生談話風格的。
我希望你的風格是輕鬆而文明的。不從別的地方考慮,起碼這樣的風格對於你個人身體健康、職業前途來講,都是最有利的!
以上,是君山關於學生談話技巧的一些看法,希望對大家能有所幫助。